摘要? ? 機械收獲是大豆提質增效綜合機械化技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推動大豆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措施。以耐密、高抗倒伏的品種汾豆96為試驗材料,在密植栽培、玉米—大豆帶狀套作模式2種模式下,研究了大型聯(lián)合收割機、間套模式收割機和山地割曬機3種收獲方式配套的栽培技術指標,計算機械收獲帶來的利潤,為農民節(jié)時省工、提質增效提供理論支撐,并從種植密度,底莢高度、噴施藥劑及最佳時期給出建議。結果表明,機械化收獲品種汾豆96,底莢高度在15~20 cm,種植密度可選擇27萬株/hm2;V7時期用200 mg/L多效唑進行葉面噴施可以有效降低株高和促進熟期提前,有利于機械化收獲;最佳收獲時期為完熟初期,此時收獲機械損失最小。
關鍵詞? ? 大豆;機械化;抗倒伏;底莢高度;種植密度;栽培技術;機械損失
中圖分類號? ? S529?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14-0009-02
大豆生產全程機械化是大豆產業(yè)高效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機械化收獲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大豆提質增效綜合機械化技術的關鍵一環(huán),損失也是該環(huán)節(jié)尤為嚴重的問題,是其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根據大豆的特點研制出低損高效的大豆收獲機械將極大地推動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1-2]。國外農業(yè)發(fā)達國家在大豆種植上已全部實現(xiàn)了機械化作業(yè),并且各個生產環(huán)節(jié)如播種、整地、施肥、鋤草、收獲已經開始向大型智能化方向發(fā)展[3]。
大豆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大豆生產成本和產量,以及我國大豆產業(yè)競爭力的強弱[4]。喬金友等對11種大豆聯(lián)合收割機械進行篩選比較,結果表明,規(guī)模化大豆產區(qū)大豆聯(lián)合收割機收獲效果的前3位是紐荷蘭CSX7080、 約翰迪爾W210和凱斯6088[5]。王金陵先生1964年就關注過豐產大豆適合機械化收獲的問題,他認為,豐產大豆適應機械化收獲應該熟期合適,植株高大不倒伏,主莖發(fā)達又有一定分枝,結莢高度在15 cm左右,百粒重在20 g左右[6]。田福林等研究表明,推廣應用大豆機械化綜合高產栽培技術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們在綏化地區(qū)推廣應用,推廣面積占種植面積的60%[7]。推廣應用大豆撓性割臺,減少大豆收獲損失、破碎率和“泥花臉”已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8]。閆興軍研究表明,大中型收獲機采用撓性割臺可降低在綏化地區(qū)推廣應用,推廣面積占種植面積的60%[9]。推廣應用大豆撓性割臺,減少大豆收獲損失、破碎割茬高度,大豆撓性割臺的切割部分可按地面高低形狀仿形,割茬高度一致,一般為30~50 cm,既防止漏馬耳夾,又使割刀不擁土而防止了大豆“泥花臉”。常志強等指出,由于大豆產業(yè)發(fā)展受重視程度不高,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聯(lián)合收獲時損失又較大,最終導致收獲機械化發(fā)展水平較低[10]。
許多研究者就機械化收獲損失提出了很多問題及解決辦法。鄭麗敏等研究表明,安豆系列大豆在機械聯(lián)合收獲方面的關鍵技術瓶頸是底莢高度,其次是百粒重,認為底莢高度15 cm是機械收獲最好操作的距離[11]。梁蘇寧等認為大豆植株的生物學特征是結莢部位低,收割時易產生炸莢、拋枝、掉枝及大豆“泥花臉”的情況[12]。
本文以高抗倒伏、耐密植的創(chuàng)新種質汾豆96為試驗材料,研究了大型聯(lián)合收割機、間套模式收割機和山地割曬機3種不同的收獲方式及其相對應的配套栽培技術,以期為大豆機械收獲真正運用于生產實踐提供參考。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選育的大豆創(chuàng)新種質汾豆96。
1.2? ? 試驗設計
1.2.1? ? 不同種植密度對底莢高度的影響。試驗對汾豆96進行密度試驗,設計9萬、12萬、15萬、18萬、21萬、24萬、27萬、30萬株/hm2 8個密度,進行不同密度對底莢高度的影響試驗。用SPSS 25分析其相關性。
1.2.2? ? 藥劑調控試驗。試驗對汾豆96進行多效唑噴施,設計3個時期8個濃度,試驗設計3個時期,即V7、V10、V13;8個濃度,即0、100、150、200、250、300、350、400 mg/L。旨在探索密植情況下藥劑調控降低株高和促進早熟的效果。
2? ? 結果與分析
2.1? ? 機械化收獲品種密度
機械化收獲的品種特性:高抗倒伏,底莢高度為15~20 cm,單桿或少分枝,適宜密植。汾豆96在正常水肥條件下,符合機械收獲對品種的要求,結果表明,該品種的單株粒重,隨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趨勢,但總產量在密度15萬株/hm2和27萬株/hm2出現(xiàn)2個峰值,尤其在27萬株/hm2的高密度下,產量達到最高點3 707.25 kg/hm2 [13-14]。
2.2? ? 機械化收獲品種底莢高度
不同生態(tài)類型的大豆種質隨著密度的增加,底莢高度的變化差異明顯[15],生產中可以根據品種特性,利用改變種植密度來調節(jié)底莢高度,以適合機械化收獲。大豆植株結莢部位適應機械化收獲的品種,其底莢高度以15~20 cm為宜。結莢部位低時,收割易產生炸莢、拋枝、掉枝及大豆“泥花臉”等情況;結莢部位過高,有利于機械收獲,但會使大豆產量相對降低。汾豆96隨著密度的增加,其底莢高度逐漸升高,產量最高點時的底莢高度達18.13 cm,適合機械化收獲。
2.3? ? 機械化收獲噴施藥劑催熟和抗倒伏性
利用化學藥劑對大豆進行調控,可精確調控成熟時間,有利于避免不利氣候的影響,還可提高大豆的機收性能,且不影響大豆產量和品質,是調節(jié)作物收獲時間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適宜機械化作業(yè)的高產、優(yōu)質大豆品種應當是株高適中、亞有限或有限結莢習性、主莖型、分枝收斂、成熟后各器官易脫水干枯[16]。
張海生等研究表明,隨著多效唑濃度的增加,可使晉遺31的開花期、結莢期、鼓粒期、成熟期和生育期均逐漸縮短,株高降低,抗倒性增強[17]。舒? 凱等研究表明,噴施乙烯利能顯著促進葉片的脫落,且對產量影響最小,但籽粒脫水緩慢;克無蹤次之;而立收谷在加速籽粒脫水方面效果最為明顯,至第9天籽粒含水量即降至適宜機收的水平,比對照提前9 d,但顯著降低百粒重和平均單粒重[18]。試驗結果表明,在汾豆96 V7時期,用200 mg/L多效唑進行葉面噴施可以有效降低株高和促進熟期提前,有利于機械化收獲。
2.4? ? 適應機械化收獲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
2.4.1? ? 機械化精細整地。大型機械深松或深翻可以防止土壤板結嚴重,增加地塊通透性。精細耙耱可以提高蓄水保墑能力,有利于大豆生長。特別強調的是,近幾年播種、出苗期常遭遇干旱、高溫、干熱風等氣候條件,因而播種前地塊一定不能過于蓬松,要提早淺旋地再踏實,保證播種后種子可以接觸濕土,不發(fā)生吊根現(xiàn)象,以免苗期死亡率升高。機械精量播種,用種量少,更應該注意減少吊根、燒芽等情況,力求保全苗。
2.4.2? ? 機播種子精選。機械精量播種要求對大豆種子進行精選,純凈度應≥98%,發(fā)芽率≥95%,含水量≤12%,以保證播種后的發(fā)芽率和出苗率。大豆機械精量播種,可節(jié)約用種15.0~22.5 kg/hm2,節(jié)約成本150~225元/hm2,有效避免大豆條播浪費種子的現(xiàn)象。種子經包衣處理后再播種,可使發(fā)芽迅速整齊,生長發(fā)育健壯,減少病蟲害,主要防治苗期病蟲害和野禽危害,播種前1~2 d,使用克百蟲藥物包裹種子,播前晾干,可提高保苗率。
2.4.3? ? 機械播種同時施肥、噴藥、鎮(zhèn)壓一體操作。大豆大型聯(lián)合收割機帶有施肥、噴施除草劑和底肥的功能,播種時一體化操作,播種后及時鎮(zhèn)壓,以保全苗?;士梢蕴峁┓N子發(fā)芽、出苗需要的肥力,除草劑在出苗前封閉,減少雜草危害。
2.4.4? ? 機械化收獲。
(1)機械化收獲時期。機械收獲時期選擇在大豆成熟后,豆粒變硬,用手搖動植株豆莢有響聲時。大豆機械化收獲要獲得高產,對熟期要求較高。收獲過早,籽粒成熟度不夠,硬度差,會出現(xiàn)扁粒、青粒,莖桿易纏繞,脫粒困難且易形成“泥花臉”;收獲過晚,易炸莢,易碎粒,商品性差。最佳時期是完熟初期,大豆葉片基本脫落,籽粒含水量降到18%以下,變硬又不是太干燥,此時收獲不易碎粒。
(2)不同地塊的收獲機械比較。目前,大豆種植模式主要有3種:一是農民零散地塊,連不成片,但集中起來面積龐大,大中型聯(lián)合收割機械無法進地,機械化操作必須要小型方便操作的機械,因而推薦家用小型播種機、割曬機和脫粒機,以此實現(xiàn)機械化;二是合作社或農場等大面積連片地塊,面積不大,沒有灌溉條件,為了避免一種作物遇到天災絕收,采用玉米—大豆間套模式,有配套的播種、收獲機械,操作方便、省工,又能減少絕收風險;三是平原大面積連片種植,因科研項目的試驗任務、品種推廣或企業(yè)加工需要進行大面積種植,大型聯(lián)合機械播種、噴藥、收獲,省時省工,經濟效益可觀。不同種植模式適用機械及效益如表1所示。
現(xiàn)階段,大豆小地塊種植,基本采用手扶拖拉機 旋耕整地、人工撒肥、人工撒播、機械鎮(zhèn)壓;大面積種植,已基本實現(xiàn)機械化整地、播種、深施肥、中耕除草和機械化噴霧植保等一系列節(jié)本增效技術。
3? ? 結論與討論
大型聯(lián)合收割機收獲大豆時,盡量減少機收損失,降低耗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獲產量;中型聯(lián)合收割機收獲大豆時,關注重點應放在減少微倒伏大豆材料的收獲上,增加收獲產量,減少掉枝;小型割曬機收獲大豆時,重點放到收獲時期的把控,減少因熟期過大收獲時裂莢損失,熟期過小莖桿較濕對機械的纏繞導致掉枝損失。
4? ? 參考文獻
[1] 劉基,金誠謙,梁蘇寧,等.大豆機械收獲損失的研究現(xiàn)狀[J].農機化研究,2017,39(7):1-9.
[2] 張鳳.東北地區(qū)大豆生產機械化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農機化研究,2007(10):252.
[3] 韓俊偉.大豆種植實現(xiàn)機械化操作的建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1):79.
[4] 鐘金傳.中國大豆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
[5] 喬金友,張曉丹,王奕嬌,等.規(guī)?;蠖巩a區(qū)聯(lián)合收獲機綜合評價與優(yōu)選[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8):124-128.
[6] 王金陵.大豆豐產與適于機械化收獲的育種問題[J].中國農業(yè)科學,1964,5(6):17-22.
[7] 田福林,劉長江,王兆文,等.大豆機械化綜合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J].農機化研究,1993(4):49-53.
[8] 金明山,莊衛(wèi)東,金守巖.黑龍江墾區(qū)大豆生產機械化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3(1):32-33.
[9] 閆興軍.大豆機械化收獲關鍵技術的研究[J].農村牧區(qū)機械化,2005(1):30-31.
[10] 常志強,何超波,王磊.大豆機械化生產迫在眉睫[J].農機科技推廣,2016(8):31-33.
[11] 鄭麗敏,周青,王鳳菊,等.安陽地區(qū)適合機械化收獲大豆新品系研究[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6(8):93-95.
[12] 梁蘇寧,沐森林,金誠謙,等.黃淮海地區(qū)大豆生產機械化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農機化研究,2015,37(1):261-264.
[13] 張春平,曹發(fā)海,張靜.大豆稀植機械化高產攻關試驗報告[J].農機科技推廣,2011(12):47-48.
[14] 劉錚翔,官春云.作物化學催熟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07,21(5):489-492.
[15] 史宏.種植密度對機械化收獲大豆底莢高度的影響[J].農學學報,2017,7(9):62-67.
[16] 周蓉,王賢智,張曉娟,等.大豆種質倒伏抗性評價方法研究[J].大豆科學,2007,26(4):484-489.
[17] 張海生,李秀珍,吳聚蘭,等.不同濃度多效唑對晉遺31大豆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大豆科學,2012,31(4):688-690.
[18] 舒凱,孟永杰,梅林森,等.化學催熟劑對套作大豆收獲品質的影響研究[J].大豆科學,2015,34(2):26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