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寞軒(天津大學仁愛學院,天津 301636)
可拓理論是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研究不相容的事物及其轉化的理論。利用物元分析方法研究物元及其變化規(guī)律,是解決不確定可拓決策問題的有效途徑??赏卣Z義方法起源于可拓學中的可拓創(chuàng)新方法,是量化事物符號特征變化過程的工具。它可以解決人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的形式化和量化問題,實現(xiàn)矛盾問題的智能化處理。
為了建立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法,將可拓語義概念融入到服務產品的造型設計過程中,提取區(qū)域特色文化元素。
首先,提煉文化要素。確立設計對象并對相關材料進行調查,結合地域文化的概念,總結其特征元素的符號特征,提取基于地域文化的關鍵詞和圖形語義,提煉結果為基于特色文化的關鍵詞和文化寓意。確立需要對地域文化中的特色元素進行提煉;
其次,進行可拓評估。讓設計人員和相關評價人員對符號元素進行選擇和評價,確立其符號的特征,并通過可拓公式確定其符號的特征選取和再設計;
最后,根據(jù)評估的設計元素進行設計方案輸出和改進,根據(jù)設計元素的表達和方案的改進進行跟蹤。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中的創(chuàng)意思維過程與普通產品類似,可以概括為創(chuàng)意成長、創(chuàng)意融合和創(chuàng)意優(yōu)化的過程。
服務產品的設計過程包括需求知識的獲取、設計過程知識的轉化和通過設計反饋實現(xiàn)設計的優(yōu)化,而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具有其特殊性。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產品本身的功能屬性,還要考慮與之相結合的文化屬性,這就要求設計師在獲取知識時要兼顧產品和文化兩個方面,文化內涵通過功能、材料、造型和以產品為載體的其他元素。在知識的獲取、傳遞和進化過程中,用戶、設計師和制造商往往通過設計師的經驗和靈感來篩選和重新設計文化特征。文化資源中有很多文化因素、藝術因素和歷史因素,本文借鑒上述理論,結合圖形語義學的方法,對文化內涵進行外延分析,使隱性和隱性因素以圖形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并建立了文化語義特征的評價模型,從而對設計元素進行選擇。
在產品設計的前端,設計師需要對產品本身和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確定適合產品開發(f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五個方面:起源、文化特征、文化內涵、文化本質、文化價值等。運用可拓學基本理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文化進行了分析和提煉,得出非物質文化要素,并將其分為顯性文化要素和隱性文化要素,其中顯性文化要素主要指造型、裝飾、色彩、材料等。隱性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審美內涵、象征意義、民間典故、歷史文化等。
與語言相比,圖形表達更為準確和強大,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中的文化內涵大多是以產品造型為載體,用戶首先看到產品造型,通過對造型的觀察來關聯(lián)產品語義。圖形和產品語義之間存在第一種映射關系。設計師在產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經常使用圖形來表示元素,記錄圖形,完成元素的圖形化表示。圖形思維是以素描等圖形方式輔助思維的認知過程,圖形思維是一個肯定和否定的過程。設計師用圖形來描述設計元素。通過對設計元素的理解,對圖形的某些部分進行肯定或否定,并通過不斷的肯定和否定,對圖形進行改進。這個往復的過程就是圖形思維的過程。圖形過程也是一個視覺表達的過程,以美的形式呈現(xiàn)事物,圖形思維是視覺造型語言與藝術中的形象思維、設計中的理性邏輯思維的結合。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知識分析,以服務產品語義的模型將產品的設計語言表達及圖解語義表達形式作對比,見表1。
表 1 服務產品語義的語言表達與圖解表達的內涵對比
(1)產品語意模型,通過產品造型功能模塊的圖解語義表達,在產品輪廓的基礎上,根據(jù)設計問題,選用恰當?shù)墓δ苣K。
(2)產品語構模型,通過產品造型輪廓的圖解語義表達,通過對設計過程中設計師的訪談,設計師獲取的知識最直接的方式是造型語義獲取。
(3)產品語境模型 ,通過從用戶需求的定位出發(f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在需求層次上界定產品形象與風格。
(4)產品語用模型,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人機工程出發(fā),考慮使用過程中的人因因素的限制因素。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知識分析,以服務產品語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模型,將未來產品的設計元素語言表達及圖解語義表達形式作如下圖1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元素提取提取模型對比。
素材確定。通過捕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領域原始素材的形態(tài)、色彩、紋樣以及材料等要素提取相關元素:如:文化元素,通過一種或幾種要素共同作用將素材的特質表現(xiàn)出來,使元素達出相應的服務產品設計語義。
素材提取。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領域的原始資料中選取典型元素,提取特征形式。在重塑特色形態(tài)和圖案后,形成標準形態(tài)和圖案元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常用材料的基礎上,以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為特色的材料元素,保證所選元素的質地和機理能夠反映佤族文化。所選元素被排列和評估以形成應用的設計模式或符號。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作要素由顯性文化要素和隱性文化要素構成。在建立基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意要素庫時,必須對顯性文化要素和隱性文化要素進行分類和處理,并運用形態(tài)語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與非遺顯性文化要素結合起來,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意要素得到有效的利用通過圖形轉化和生長,當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顯性文化創(chuàng)意元素運用到可拓語義分析方法,再通過圖形處理,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隱性文化創(chuàng)意元素,進而通過圖形分析,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特征將文化特征轉化為圖形語義,服務產品設計。
設計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是有方向、有計劃、有目的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F(xiàn)代設計方法中的知識表征和評價方法成為了研究重點,本文通過引用可拓學的相關理論將隱性知識轉換為可顯性表示和理性評價的基元,在整個分析過程中以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