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
都說“古畫易收不易藏”,想要保存過去的書畫作品可真不容易。不能長時間照射,不能太潮濕,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要防止遭蟲蟻蛀咬,要注意別積灰損壞畫質(zhì)……雖說絹保八百,紙壽千年,但如果不能正確保存,承載著千年歷史文化的作品也會永遠消失。
古畫可以溯到繪畫萌發(fā)的上古時期,下至晚清末年,可謂源遠流長。在我國的古畫中最有名氣的,莫過于山水畫。繪制山水畫所使用的墨,多數(shù)是由油煙、桐油、原油、青松木、煙煤、松煙等材料制成,在這些材料中,有若干種(如松煙)至今仍是制墨的最佳材料。而墨的主要成分是碳,碳的穩(wěn)定性使得古畫得以長久保存。
不過,若是在繪畫過程中采用了有機成分制成的顏料,比如采自花、草的汁液來進行上色,那么畫的壽命會變得較短,容易早早就褪色。若是采用源自天然礦物質(zhì)的顏料,如石墨類,壽命就會長一些。石墨是一種單質(zhì)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zhì)比較穩(wěn)定,不溶于水、稀酸、稀堿和有機溶劑。因此,加入了石墨的黑色顏料,在常溫下有良好的化學穩(wěn)定性,能耐弱酸、耐弱堿,耐有機溶劑的傷害。
LINK
古畫的種類較多,影視劇里常見的“紙質(zhì)古畫”其實只是古畫的一個小品類。古畫包括石器時代彩陶和史前巖畫,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戰(zhàn)國及西漢時期的古帛畫,先秦時期的漆器,已屬獨立畫種的秦漢墓室壁畫,兩漢畫像磚和木版畫,魏晉至隋唐時期的石窟及墓室壁畫,此外,還有自六朝后涌現(xiàn)的各代繪畫名家的紙絹畫。以及古天竺流入的“貝葉經(jīng)”中的畫,用刺、刻等工藝留在獸皮上的畫,以及文藝復興之后從西方流入的用西洋油彩技法繪制的圖冊,也成為古代書畫收藏品。
現(xiàn)存的古畫載體中,最常見的就是紙。關(guān)于紙,大家也再熟悉不過了,《后漢書·蔡倫傳》中就有相關(guān)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V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wǎng)以為紙”。這段文字內(nèi)容是說古時把字寫或刻在竹片上,再編成。而用來寫字的絲綢叫作紙。但是絲綢很貴,竹簡太笨重,都不便于人們使用。蔡倫想出了一種方法,用樹皮、麻布頭和破布、漁網(wǎng)造紙。這種紙是非常脆弱的,可謂“松脆易脫,難于存世”,古代的書畫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留存萬世,當然不會滿足于用這種紙。因此,紙在使用的過程中經(jīng)過反復“進化”,“造紙工藝”也被提升。人們在造紙的過程中加入有黏性的藥液,或具有穩(wěn)定性的礦物質(zhì),以此來提升紙張的柔韌程度。
除此之外,在造紙過程中加入“施膠”“填料”“涂布”等特殊工藝,都可以保證其質(zhì)量,延長其壽命。不過,即便是采用了這樣那樣的各種手段,紙張畢竟只是相對單薄的載體,弱不禁風,一捅就破。怎么能讓它變得筋骨強健,經(jīng)得起更多歲月的折騰呢?
古人在反復嘗試之后,總結(jié)出了一個辦法,即用“裝裱”的方式,在紙張的背面加裱,由此可以增加紙張的結(jié)實程度,經(jīng)得起更多彎折,甚至可以承受撕扯。
當紙張逐漸老化,到了“脆得快要散架”的時候,還可以進行重裱,如果表面有撕扯或磨損留下的傷痕,則可以通過裱糊進行修補,相當于一種特殊的“打補丁”方式。經(jīng)過“裝裱”后的書畫,顯得古色古香,也別有一番風味。
①裝裱
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zhì)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不僅美觀,還能延長作品的生命力。
LINK
在《奪寶奇兵》系列電影中,出現(xiàn)了大英博物館的場景,館內(nèi)的部分書畫展品是由一個看似“圓形玻璃罩子”的東西罩著的,這個“罩子”其實也是“恒溫恒溫柜”的一種變體,只不過更加小巧纖細,它可以為參觀者提供360°環(huán)繞式的展品觀看體驗,但這種罩子的制作工藝比一般恒溫恒溫柜的制作工藝要更復雜一些,價格自然也更加昂貴。
古畫的載體有紙張,也有絹、綾、錦等織物,這些都是十分嬌貴的,它們有自己最適宜的溫度和濕度要求。一般說來,溫度在15℃~18℃之間,相對濕度在55%~65%之間,對保存古畫較為有利。
我們在博物館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保存古書古畫所用的“恒溫恒濕柜”,這種柜子往往價格不菲,最便宜的也在五位數(shù)以上,它可以為古書畫提供恒溫恒濕且防塵防蟲的環(huán)境。
現(xiàn)代博物館中所采用的恒溫恒濕柜,一般由不銹鋼材料制作柜組,頂部安裝防塵板和散熱核心模塊,柜門采用大面積雙層鋼化玻璃,確保柜體牢固。柜門安裝永磁密封膠條,確保柜內(nèi)的密閉性。柜內(nèi)底部安有加溫、制冷模塊,可以及時升溫、降溫。柜體壁內(nèi)均勻裝有溫度感應系統(tǒng)和冷凝管,保證柜內(nèi)溫度均勻。
古畫都是非常嬌貴的,在恒濕恒濕柜中保管的古畫,一旦拿到外面的環(huán)境(比如潮濕悶熱的環(huán)境里),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博物館中的恒溫恒濕柜,一般都有獨立的電源為其供電,避免因意外停電而導致里面的展品受損。
影視劇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有小偷在盜取古書古畫之后隨便往身上一掖……其實這么做非常危險,不但容易讓古書古畫受損,還可能會讓自己中毒。
有朋友可能會問了:中毒?不過是古書古畫罷了,怎么還有毒呢?
我們都知道古書古畫的重要載體是紙張,既然是紙張,就有可能在保存的過程中生蟲。古人沒有現(xiàn)代的技術(shù)手段,他們所掌握的保存書畫的方法,自然就是放藥防蟲。
在晉代,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種保存書畫的方法——“染潢”。所謂“染潢”,就是對合有殺蟲素的黃檗(一種植物,又稱三顆針、黃花剌)進行加工,取得一種黃色液體,用這種黃色液體來染紙,就可以防蟲蛀。
另外,還有用樟木防蟲蛀的。樟木本身有強烈的樟腦香氣,味清涼,有辛辣感,抗蟲害、耐水濕,在古代是很受歡迎的書柜、書箱材料。有人用不起樟木做的書柜、書箱,就在書旁放置用樟木制作的樟木球,也有一定的防蟲效果。
這些都是常規(guī)的防蟲蛀手段,那么既然有常規(guī)手段,自然也有非常規(guī)手段。
我們平常在博物館見到的古畫,有民間捐贈的,也有在發(fā)掘古代遺跡的過程中獲得的。在來自古代遺跡的古畫之中,有一類來自古墓的,古人要在墓穴中保存書畫,要考慮防鼠咬蟲蛀,就要下藥。古代常用的老鼠藥之一,就是砒霜,它的主要成分是AS2O3。
墓穴要全方位無死角地防老鼠,耗子藥自然要管夠嘛。是論斤放還是論斗放,那就說不準了,視其后代的財力而定。既然墓穴里有耗子藥,那么殉葬的書畫上少不得要沾上一些。
考古挖掘現(xiàn)場
喜歡盜墓類小說的讀者絕對不在少數(shù),對這些作品中提到的反盜墓手段應該也有個大致的了解,我們在這里也就不再贅述??偠灾?,在古代墓穴里少不得會有一些下毒防盜的門道。雖說在打開古墓的時候,距離下葬可能已經(jīng)過了千百年,但一些毒物的毒性未必會減弱多少。而一些原本無毒的東西,在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地下放置之后,也有可能會產(chǎn)生毒性。
這也是文物保護工作者在進入墓穴前都小心翼翼,必須戴上防毒面具和手套才敢進入的原因之一。因此,以后如果大家看到影視劇里有人進古墓不戴手套,拿起啥東西就往懷里一揣的,建議你們默默棄片……
書畫類收藏品凝聚了歷代文人雅士的心血和情感,也代表著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shù),利用合理的手段保存這類文物藝術(shù)品,也是傳承歷史、藝術(shù)與科學進步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