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君
摘要:新媒體時代,層出不窮的信息形成一個個信息漩渦,人們在獲得網絡信息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遭到信息繭房的困擾。信息繭房使信息流動變得封閉、固定、重復,對個人和社會都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此,媒體需不斷進行自主調整來打破舊有的媒介環(huán)境,受眾需提高媒介素養(yǎng)進行自我重塑,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強行政干預來協助平臺良好運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營造好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做到作繭而不自縛。
關鍵詞:信息繭房? 新媒體時代? 破繭
信息繭房現象的存在實際上是個人閱讀信息偏食、挑食的一種反映。當人們面對海量信息時,由于長時間處于過度的自主選擇中,失去了判斷信息的能力,受到了信息繭房效應的困擾,用戶猶如井底之蛙一般,看不到自己以外的世界。新媒體環(huán)境下,媒體應針對信息繭房出現的弊端提出破繭的方式方法,從而打破信息繭房對人們的束縛。
作繭:新媒體信息繭房的形成機制與特點
傳統媒體時代,媒體機構依賴人工編輯的方式向大眾生產新聞,并無明確的受眾細分意識。新媒體時代,基于算法推薦,“個人日報”的預言變?yōu)楝F實。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指出這種“個人日報”式的信息選擇行為會導致網絡繭房的形成,如果人們長期沉浸在“個人日報”的滿足之中,便會失去對不同事物的了解能力和接觸機會,不知不覺為自己制造一個信息繭房。另外,平臺為滿足受眾需求、獲得更多流量,借助信息繭房這個橋梁進行運轉,利用龐大的算法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受眾提供最感興趣的內容和話題。因此,從互聯網到平臺再到個人,信息繭房都在不斷加固中發(fā)展形成。
第一,信息繭房的形成會使內部信息傳播呈現固定化、封閉化和重復化的特征。在大部分情況下,人們只會主動接觸或選擇符合個人固有觀念的內容,盡量避免與自己觀點、價值觀不同的信息,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信息繭房在這方面滿足了人類思想的惰性。比如,短視頻應用中的“個性推薦”,抖音、快手、西瓜視頻會根據用戶在平臺上的足跡推薦相應內容,用戶在個性化推送中雖獲得了信息滿足感,但也因此易沉迷其中。由于為用戶推送的內容大部分是同類信息,受眾其實只是在對一個觀點產生不斷的回應。長此以往,這種無效閱讀會讓人的思想變得固化,視野范圍變得狹窄,新的東西很難再進入,被信息繭房束縛,成為單一維度的人。
第二,信息繭房的形成會使外部信息流動呈現異化、孤立化的特征。通常,當個人意見與群體意見發(fā)生沖突時,個體會遭受到群體的排斥,成為單獨的個體,進而形成一個群體的信息繭房。在“飯圈文化”中,被異化和孤立化的圈子效應表現得十分明顯,前有潘長江在綜藝節(jié)目游戲環(huán)節(jié)因沒有認出蔡徐坤的照片,結果微博被粉絲圍攻;后有汪涵因在節(jié)目現場不認同王一博粉絲自稱“媽媽”而被掛上熱搜;肖戰(zhàn)粉絲因不滿同人文內容舉報平臺……“飯圈們”依靠強烈的認同感和行動力,排除異己,將不同意見消除。這種群體的信息繭房一方面會對社會公共空間領域造成不良影響,另一方面?zhèn)€人因怕被攻擊,也不愿意進行過多的分享交流,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微妙,社會黏性逐漸喪失。
破繭:打破新媒體信息繭房的必要與可能
信息繭房效應在網絡時代的加劇,折射了技術的“自反性”和傳媒存在的“必要性”,結合媒介對社會生活的支配力量,通過技術完善讓個人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從而實現人與信息的多向聯系。所以,在“技術向善”的向導下,媒體應運用媒介權利,使信息繭房弊害問題得到正視和防范。
通過權力賦權讓話語權重新得到分配。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線,截至2019年年初,新浪微博頭部用戶增至70萬,垂直領域數量擴大至60個,月閱讀量過百億領域達32個。這些數據的變化讓人們意識到微博無形中改變了媒體和信息的傳播模式,人人都可發(fā)布、接受和傳遞信息,也可擁有隨時替換的選擇自主性,話語權掌握在人們手中,平民化和民主化是微博的凸顯特征。雖然人們在刷微博時難免會沉迷于算法帶來的閱讀快感,但微博也一直在不斷強化內容的生態(tài)建設,使內容變得多元與異質,致力于滿足受眾的好奇心或受眾興趣多樣性的培養(yǎng),建立以興趣、新奇感、價值觀為邊界的微共同體與公共精神。平臺的職責是正視受眾的價值導向,做到內容為王,適當運用媒介權力是破繭成功的核心部分。
依靠技術驅動和平臺賦能,刷新新媒體的吸引法則。知乎是一個網絡問答社區(qū)平臺。2016年以前,知乎滿足用戶需求的形式比較簡單,用戶關注對象的各種動態(tài)會在相應的界面進行時間倒序的安排,和朋友圈的邏輯非常相似。但在2017年時,知乎上線了基于深度學習的推薦召回版本,首先獲取用戶點贊閱讀的信息,生成樣本集,之后應用推薦算法生成多個推薦列表,最后對多個推薦列表中的推薦信息進行組合,作為最終輸出結果,這就是算法推算下的信息繭房的形成。然而,知乎也意識到點擊(閱讀)不是唯一的業(yè)務指標,閱讀時長、分享、創(chuàng)作等行為也同等重要。因此,知乎又在這一基礎上引入了Attention機制,將用戶的閱讀歷史與當前候選集生成的數據綜合比較,顯示單用戶使用時長增加了40s左右,這無意中增加了讀者瀏覽信息的范圍?,F在,知乎為了避免給用戶提供重復的內容,又開始采用“探索+利用”機制,簡單來說即探索用戶未知的領域來擴增知識廣度,從而突破信息繭房對用戶的束縛,利用現有的相關信息知識點進行延展,形成一個衍生的知識網絡,使得讀者的閱讀面更廣、更深。因此,在技術向善的驅動下,結合多個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利用平臺和算法本身刷新新媒體吸引法則是破繭成功的重要手段。
干預:打破新媒體破繭的方式方法
受眾自我重塑。人們深陷信息繭房之中走不出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們太過懶惰而不愿去獲取更有價值的信息,造成信息繭房的決定因素還是用戶個人。比如,孫楊事件輿論大反轉,展現了信息繭房下受眾對信息解讀的不充分和盲目跟從,多數人對孫楊事件只是簡單了解,在不清楚整個事件的情況下就開始發(fā)表觀點,并沒有采取理性、客觀的態(tài)度。要從根本上規(guī)避信息繭房效應,受眾需學會接受來自不同媒介渠道的聲音,需適應市場的多元變換,刻意減少對無用信息的接收,要有質疑精神。同時,受眾要清晰地認識到新媒體平臺個性化推送的弊端,合理運用個性化推薦,跳出舒適圈。人的思想是動態(tài)的,好奇心促使人們去探索新的未知領域,受眾的興趣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增加。對此,受眾應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并進行自我重塑,以開放的心態(tài)擁抱外面的世界。
媒體自主調整。新媒體是基于技術進步而產生的媒體形態(tài),技術不斷進步,新媒體不斷更新,“青春”是新媒體的本質,迭代和試錯是新媒體發(fā)展的常態(tài)。媒體隨時進行自主調整,未來混合虛擬世界即將來臨。媒體將虛擬現實與新聞直播相結合,使觀看直播的受眾突破眼前屏幕的限制,即刻進入新聞現場,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使受眾既是目擊者也是參與者。此外,體育賽事、娛樂活動、政治活動都能以虛擬現實直播的方式呈現?!疤摂M現實+”時代的到來會打破舊有的媒介環(huán)境平衡,個體形式是存在基礎,人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為重要。人們進行互動和交流,發(fā)現更加有價值的事物,此時是智慧連接一切,匹配比選擇更重要。那種畫地為牢、自我隔離的局面會被媒體以新的方式刺破,信息繭房也會得到改觀和規(guī)避。
社會強行干預。除受眾和媒體之外,政府也要做好相關政策的監(jiān)管,以道德約束和法律效應來規(guī)范各媒體平臺,指出平臺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為避免信息繭房提供社會保障。比如,政府對咪蒙公眾號的制裁。2019年1月29日,咪蒙公眾號推出了一篇題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迅速火遍全網,引發(fā)負面的輿論風波。經調查,發(fā)現大多數讀者不會以批判或懷疑的眼光審視咪蒙文章,只是簡單地接受咪蒙灌輸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大部分都在誤導讀者,讀者在閱讀這些文章時實際上已走進了信息繭房的漩渦當中。2019年2月1日,政府強制封鎖咪蒙的微博和公眾賬號。之后,《人民日報》、知乎等各大平臺也發(fā)布聲明表示永久關閉咪蒙賬號,曾坐擁1400萬粉絲、頭條廣告報價超過80萬的咪蒙團隊瞬間化為烏有。政府對咪蒙的強行干預,給平臺或自媒體賬號敲響了警鐘:媒體要向受眾傳播正面的內容。政府發(fā)揮監(jiān)管并協助平臺良好運行是打破信息繭房的必經之路。
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提出信息繭房概念的同時也指出:“新的傳播技術正在使事情變得更好而不是更糟?!比藗儗π畔⒗O房效應不必太過擔憂,人們的理念會隨時代變化而發(fā)生改變。數據化也是未來媒介發(fā)展的大趨勢,將科技與人文完美結合,新舊交替對于整個人類社會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作繭不自縛,營造好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網絡信息和新媒體將會迎來新的時代。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yè)大學)
參考文獻:
1.[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范紅霞,孫金波:《大數據時代算法偏見與數字魔咒——兼談“信息繭房”的破局》,《中國出版》,2019(10)。
3.謝新洲,朱垚穎:《短視頻火爆背后的問題分析》,《出版科學》,2019(1)。
4.孫禹澤:《信息繭房與“破繭”策略》,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5.黃楚新:《破除“信息繭房”,不以流量論英雄? 重塑新媒體時代的吸引法則》,《人民論壇》,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