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江蘇海洋大學大學生調查、分析,表明大學生體質弱化現象成為受到普遍現象,體質弱勢群體大學生基本不能適應現有的公共體育課教學模式。本文從構建公共體育課程“校本”模式、引入公共體育課“體醫(yī)融合”模式、構建“理論+技能”課程模式、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提升師資專業(yè)水平等方面,提出了重構體質弱勢學生群體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健康 ?弱勢 ?公共體育課 ?重構
中圖分類號:G807.0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4(b)-0085-0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s of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wit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It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are tired of the existing teaching mode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to reconstruct th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the "school-based" mode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roducing the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structing the "theory+skill" curriculum model, perfecting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Health; Vulnerabl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construct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的營養(yǎng)過剩現象、中高考學習壓力以及體育鍛煉時間不足的問題凸顯,大學生體質弱化現象成為受到普遍現象。每年公布的國家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數據表明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呈現持續(xù)下滑趨勢。如何面向全體學生重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提高體質弱勢大學生健康水平與運動能力,是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1 ?體質弱勢群體概念
根據體育教學特點以及在課程中的表現,可將大學生分成體質正常型和體質異常型,前者能夠較好地完成教學內容并且基本可以達到課程目標所設定的標準;后者對于課程教學目標基本不能完成,無法達到課程規(guī)定評價要求。本研究將后一類學生定義為“體質弱勢群體”。
2 ?體質弱勢群體界定
2.1 體質弱勢群體標準
“體質弱勢群體”的界定的基本標準:基本標準一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得分在59分(含59分)以下的人群。基本標準二是體質指數(MBI)測試結果在以下范圍的人群:MBI<20,或MBI≥26.5[1]。本研究所針對的“體質弱勢群體”主要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得分在59分(含59分)以下的人群。
2.2 江蘇海洋大學體質弱勢群體
根據江蘇海洋大學2013—2018年大學生參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數據顯示,得分在在59分(含59分)以下學生分別為2289人、1430人、784人、869人和1234人。
3 ?江蘇海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
3.1 江蘇海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
江蘇海洋大學在2008年開始建立體育教學俱樂部制課程體系,形成了學生自主選擇運動項目、指導教師和上課時間的教學模式。其課程評價體系分為專項運動能力、運動組織能力和身體素質測試3個模塊。
3.2 體質健康弱勢群體的體育課現狀
通過對江蘇海洋大學485名體質健康弱勢大學生調查顯示,他們之中有89%的人從來不參加體育運動,表示對體育課完全不感興趣的學生為72%,表示不能適應體育課教學考試任務的為92%。
4 ?體質弱勢學生體育課存在的問題
4.1 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不足,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
當前大學公共課程仍是傳統(tǒng)的體育運動項目居多,沒有充分考慮到體質弱勢學生群體的特殊身體條件和課程訴求,教學內容和方法太過簡單。
4.2 課程設置針對性不強,缺乏人文關懷
研究表明,公共體育課俱樂部改革對體質健康弱勢學生人群設計課程時缺乏針對性,沒有遵循了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原則,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缺乏對這部分學生群體的人文關懷。
4.3 課程考核衡量標準同一化
在課程評價體系方面,對于體質健康弱勢群體學生的考核與體質正常學生同一,沒有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標準體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課程實施中仍以專項技能、身體素質指標為主要依據,致使此類學生體育課成績遠遠低于體質正常學生。
4.4 專業(yè)教師綜合業(yè)務水平不高
公共體育課程教師基本是從體育院校畢業(yè)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對于體質弱勢學生群體的專業(yè)理論和方法相對薄弱,在教學中往往忽略此類學生群體。
5 ?體質健康弱勢群體學生公共體育課程體系重構
5.1 建立公共體育課程“校本”模式
“校本”模式可以很好地適應各種體質健康弱勢學生群體,學??梢栽O置不同類型的校本體育課程以滿足不同類型體質健康弱勢大學生的差異化需求[2]。例如在患有呼吸系統(tǒng)和心血管疾病的學生群體中開設八段錦、健身氣功等民間傳統(tǒng)養(yǎng)生類課程;對于過于肥胖或者過于瘦弱的體質弱勢學生可以開發(fā)增肌減脂類的體育課程。
5.2 引入公共體育課“體醫(yī)融合”模式
《“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3],明確提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體醫(yī)融合和非醫(yī)療健康干預”。在設置公共體育課程時打破傳統(tǒng)的運動一元化的定式思維,通過將傳統(tǒng)體育課程與康復醫(yī)學、營養(yǎng)學、運動處方等眾多學科知識有效整合,建立針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體醫(yī)融合”模式體育課程。
5.3 構建“理論+技能”的課程模式
應該重新發(fā)揮體育理論知識的人文育人功能,開設以中華傳統(tǒng)體育文化、奧林匹克精神、體育運動項目鑒賞、體育運動規(guī)則與裁判法等為主題的體育理論知識課程,提升體質弱勢群體大學生對于公共體育課程的滿足感與獲得感。
5.4 制定科學公平的課程評價體系
將過程性評價融入公共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用學習態(tài)度、參與練習的積極性、成績提高程度等多把尺子衡量體育成績,增加對于運動水平提升成都的過程評價和指導功能,逐步激發(fā)體質弱勢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5.5 提升師資專業(yè)水平
針對重構體質弱勢群體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涉及眾多知識領域,如體育學、教育學、醫(yī)療保健學、心理學等,專業(yè)教師需要具備與之相對應的各類專業(yè)知識。應該不斷強化專業(yè)體育教師對體質健康弱勢群體教學方面的進修與培訓,加大引進跨專業(yè)領域體育師資的力度。
參考文獻
[1] 劉成,李秀華.體質弱勢群體與體育教學改革[J].體育學刊,2005(5):72-74.
[2] 鄭繼超,趙娜.中俄美英日加澳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芻論[J].福建體育科技,2015,34(5):46-48.
[3] 趙光強,張少偉,劉芳.公共體育課程體系重構路徑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1):148.
①作者簡介:李亞蓓(1977—),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與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