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蚩尤戲是流行于湘西臘爾山苗族地區(qū)的一個地方劇種,是苗族民間巴岱宗教祭祀活動中形成的以扮演蚩尤為主兼以捉鬼娛樂的戲劇形式。巴岱扮演蚩尤被視為一種神圣的行為,為了取悅神靈(蚩尤),巴岱經(jīng)常在一些宗教儀式中狂歌亂舞,憑借動作、語言、歌唱、道具、聲響虛擬出舞臺情境。蚩尤被看成是苗族人的保護神,巴岱運用神歌、巫舞、祭詞、法術與其交流,所設計的轉換空間滿足了苗族人與蚩尤通靈、互動共樂的愿望。巴岱蚩尤戲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因為它反映了臘爾山地區(qū)苗族民眾的精神信仰,而且集中表現(xiàn)了苗族群眾勞動生產、民俗生活與禁忌等多方面內容,為我們研究地方戲曲的早期形態(tài)提供了具體參照。
【關鍵詞】宗教儀式;臘爾山;苗族;蚩尤戲;文本
【作?者】熊曉輝,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南湘潭,411201。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0)03-0079-008
基金項目: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土家族土司音樂制度通史”(19VJX150)。
蚩尤戲是流行于湖南湘西臘爾山苗族地區(qū)的一種古老儀式劇種,由于它源于苗族巴岱民間宗教祭神活動,故又被稱為“巴岱蚩尤戲”。臘爾山苗族地區(qū)至今仍然盛行著一種原始宗教祭祀儀式,儀式舉行時既有巴岱(巫師)戴著面具、身穿紅色法衣的歌詠,也有巴岱手握司刀或持簸箕的舞蹈,還有巴岱拿著綹巾、銅鈴、牛角等法器捉鬼的吟唱,他們扮演蚩尤,祭祀娛人。演出時,舞臺上的主要角色都是由巴岱來完成。巴岱一般是子承父業(yè),也有經(jīng)過嚴格的“度執(zhí)”儀式考試,才能成為巴岱弟子。這就是有中國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巴岱蚩尤戲”。
一、臘爾山:苗族巴岱蚩尤戲生成之地
臘爾山苗族巴岱蚩尤戲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宗教祭祀儀式戲劇,同時又是地方戲曲藝術的重要起源之一,巴岱(巫師)祭祀神靈的演出也就成為地方戲曲藝術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巴岱蚩尤戲伴隨著苗族巴岱的諸多原始宗教信仰,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對苗族人的民俗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價值。歷代的文字與口述文獻中,“巴岱”一詞所指的對象極其多樣,他不僅僅是目前意義上的“巫師”或者“傳承人”,也就是說“巴岱”一詞成為職業(yè)宗教主持人是相當早的事情。那么,作為一種祭祀儀式劇,蚩尤戲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的?這種儀式劇又是怎樣形成的?
巴岱蚩尤戲是以湘西臘爾山苗族地區(qū)為傳播中心,并輻射湘黔交界的云貴高原余脈武陵山區(qū)的祭祀儀式劇種,如今仍然流行于湘西鳳凰、花垣、保靖、古丈、吉首等縣市,因其音樂保持了苗族人原始古樸的旋律形態(tài),唱腔吸收并借鑒了當?shù)孛缱迦说拿窀枰粽{,深受臘爾山苗族人喜愛。資料顯示,苗族巴岱在表演蚩尤戲時,有時為了表現(xiàn)劇情和突出人物性格,往往利用手訣咒語,來達到與祖先神靈溝通的目的。巴岱認為歌舞可以通神,于是用舞蹈模擬祖先(蚩尤),把自己的身體變?yōu)樽嫦鹊膽{依物,從而降臨壇場。[1]9這種祭祀儀式劇在臘爾山苗族地區(qū)長期演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經(jīng)久不衰,2011年蚩尤戲被列入第三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學術界對苗族巴岱蚩尤戲形成的時間尚無定論,但從各類研究成果來看,苗族巴岱蚩尤戲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一個“層累遞進”的復合化趨勢,蚩尤戲雖然萌芽于苗族原始社會的圖騰和祖先崇拜,但要成為一種戲曲藝術,那肯定是宋、元以后的事情了,因為宋、元時期中國地方戲曲藝術才剛剛發(fā)展起來。
筆者認為,苗族巴岱蚩尤戲大致形成于蚩尤被黃帝處死之后,距今約有五千年左右?!懊缱弪坑葢蜃钤缧纬捎谙娑跤迩呧彽貛А|夷地區(qū)和長江中游地區(qū),形成后向各地流傳。”[2]?根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先秦時期的“角抵戲”就是演繹“與黃帝斗,以角抵人”[3]176?的故事,后被史籍稱之為蚩尤戲。苗族人喜巫尚鬼,每逢進行祭祀儀式都穿插著原始戲劇演出,儺戲中的面具表演就是主要的祭儀形式。據(jù)清光緒《永順縣志》記載:“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巫師唱演儺戲,至晚,演儺戲。敲鑼擊鼓,人各紙面一,有女裝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盵4]可見,在湘西苗族地區(qū),苗族蚩尤戲面具與當?shù)貎畱蛎婢呤怯袃仍诼?lián)系的。對湘西苗族蚩尤戲的面具研究及其早期形態(tài)和源流研究,音樂學家、民俗學家、戲劇學家們都有思考和總結,盡管思考的層面與視角不一樣,但有兩個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其一是苗族蚩尤戲伴隨著宗教信仰而產生,一直存活于苗族人的宗教祭祀儀式之中。其二是苗族蚩尤戲與其他儀式戲劇一樣,在表演時都戴上了面具,彰顯了戲曲的神秘色彩。
“蚩尤戲”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書中記載了當時蚩尤戲的一些演繹情況,并描述“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遺制也”[5]92。在《述異記》中,蚩尤被描繪成“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似劍戟,頭有角”。張庚與郭漢城等學者在其編寫的《中國戲劇通史》一書中認為,苗族蚩尤戲很可能是原始時期人們祭祀蚩尤的一種儀式舞蹈的遺留[6]57。苗族社會有關蚩尤的神話傳說,多數(shù)是涉及民族遷徙和部落戰(zhàn)爭,從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來看,當時的部落戰(zhàn)爭規(guī)模大、時間長,最后以蚩尤戰(zhàn)敗而告終。戲劇學家與學者們在研究苗族戲曲時都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什么苗族蚩尤戲會流行于長江中游地區(qū)、湘鄂渝黔邊鄰地區(qū)等東夷之地。翻開古代文獻,據(jù)《鹽鐵論》記載:“黃帝戰(zhàn)涿鹿,殺兩昊、蚩尤而為帝”[7]217??梢?,蚩尤與少昊、太昊應同為一部落集團,即東夷部落集團。在流傳至今的《蚩尤神話》中,記載了蚩尤與黃帝多年交戰(zhàn),最后被打敗的故事。在湘西苗族地區(qū),流傳著許多“蚩尤神”的傳說,這些傳說講述了蚩尤與黃帝多次交戰(zhàn),敗后渡過黃河南遷。苗族《古老話》[8]70也記載了蚩尤死后,苗族人經(jīng)歷了長達幾千年的遷徙,為祈求蚩尤的庇佑,巫師(巴岱)以鍋煙灰涂面,倒戴三角鐵,裝扮成戰(zhàn)神蚩尤模樣為苗族人驅邪賜福。這種對蚩尤的祭祀,其后代代相襲并逐步演變。清代《苗防備覽·風俗上》記載“苗疆其俗信鬼尚巫,有病不用醫(yī)藥,輒延巫宰牛禳之,多費不惜也?!盵9]直至現(xiàn)代,湘西苗族地區(qū)仍有椎牛祭祀蚩尤的習俗,但臘爾山地區(qū)所祭祀的蚩尤神已經(jīng)演化為與道教有關的“儺公儺母”或本族傳說的英雄人物。
苗族蚩尤戲的主要演員就是巫師(苗語稱“巴岱”),他在巫儺壇祭祀前戴著面具,運用三角鐵、司刀、牛角、綹巾、篦子等為法器,扮演蚩尤。蚩尤戲表演的地點大都在平場或曠野的地方,有時也在廟宇、祠堂等苗族人祭祀祖先的專門場所。清乾隆年間《永綏廳志·風俗卷》[10]中就有相關苗族蚩尤戲表演與化妝的記載,書中詳細描述了苗族巴岱(巫師)頭上倒戴生鐵制作的三腳架,三支腳表示三只頭角,恰似蚩尤頭上的一對牛角,面部涂黑鍋煙灰,身穿紅色法衣,右手緊握司刀,左手拿簸箕??梢钥闯?,湘西苗族蚩尤戲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與苗族宗教祭祀活動逐漸交織在一起,兩者中的不少活動內容也逐步合流。明清時期,湘西臘爾山地區(qū)仍然流傳著“蚩尤不是一個犯上作亂的罪魁禍首,而是一個帶領自己部落不斷抗爭外敵的民族英雄”[11]79的說法。因此,苗族人對蚩尤頂禮膜拜,把蚩尤看成自己的先祖,經(jīng)常以村寨為單位舉辦各種祭祀儀式活動,苗族人舉行的各種大型祭祀典儀如“椎?!薄敖育垺薄白地i”等活動都與緬懷始祖蚩尤有密切的關系。
苗族蚩尤戲與苗族巴岱祭祀儀式活動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但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漸漸遠離了原來的宗旨,逐步發(fā)展為一種民間藝術活動。蚩尤戲其實就是祖先崇拜,實際上是鬼魂崇拜的另一種產物。直到明清時期,苗族蚩尤戲才從原始宗教祭祀儀式中分化出來,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雖然蚩尤戲表演帶有神圣的面具及相關道具,但也逐步改變了其對祖先的專一祭祀。如蚩尤神的主要地位被娛樂神(戲神老郎或儺神)取代,儀式的性質發(fā)生了由娛神到娛人的轉變。在湘西苗族聚居區(qū),人們把主持祭祀祖先儀式的巫師稱為“巴岱”,其實,從語言稱呼角度來講,巴岱有兩層意思,“一種是用來指主持祭祀儀式的人,另一種是用來指祭祀儀式本身”[12]。苗族蚩尤戲的表演是由巴岱模仿蚩尤神的形象來進行的,這樣構成了原始戲劇“演員(行當)”和“角色(人物)”的最初原型,演員就是巴岱,而且他還扮演著其他各式各樣的神袛。巴岱在領舞過程中,完成了一套又一套表演程式,雖然這些程式是由巴岱以符號形式演示出來,其獨特的演繹語匯主要源于苗族人長期遷徙生活的動作模擬和一種身體象征的方式,但是可以肯定,這種象征方式就是苗族原始戲劇方式的變形。
苗族巴岱蚩尤戲是一種集表演、舞蹈、歌唱、詩歌、儀式等多元為一體的傳統(tǒng)戲劇藝術,創(chuàng)作素材主要來源于苗族原始宗教祭祀、神話故事與傳說、民族生活習俗等,有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角色,由于該戲來自于苗族民間祭祀,所以與當?shù)氐奈璧浮⑵鳂?、曲藝及民歌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在《我所生長的地方》一文中是這樣描述苗族巴岱蚩尤戲的,他寫道:“歲暮年末,居民便裝飾紅衣儺神于家中正屋,捶打鼓如雷鳴,苗巫穿鮮紅如血的衣服,吹鏤銀牛角,拿司刀,踴躍歌舞娛神”[13]127。作者描寫了苗族巴岱著衣祭祀、表演歌舞的一些情況,文中指出苗族巴岱所演唱的蚩尤戲與當?shù)貎胗嘘P,并且與古代楚巫文化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在苗族社會內部,巴岱是受人尊敬的神職人員,平時除了替當?shù)厝俗鳇c法事外,其余時間就是務農,他們信守戒律,為人公正。我們發(fā)現(xiàn),在表演蚩尤戲和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動中,巴岱分為兩種不同的功能類型,一種是純粹主持祭祀儀式的苗巴岱,稱為“巴岱雄”;另一種是帶有道教祭祀風格的巴岱,稱為“巴岱扎”。他們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巴岱雄屬于苗族原生的宗教系統(tǒng),巴岱扎是受到漢族道教影響而產生的,實際上屬于道教系統(tǒng),這種帶有道教風格的系統(tǒng)因為長期在苗族社會應用,已經(jīng)受到苗族傳統(tǒng)文化因子的滲透。巴岱扎表演蚩尤戲,往往具有道具風格,一般都要舉行齋醮,主要是為他人祈福消災,為死者超度亡靈。在舞臺上,巴岱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并配以罡步、禹步和苗族民間歌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征。
一些歷史文獻資料顯示,苗族巴岱蚩尤戲最初主要是祭祀苗族祖先與神靈,起到祈福消災、降妖驅邪的作用。在苗族蚩尤戲的演繹過程中,有歌唱表演,也有舞蹈表演,并且特別注重同苗族民間藝術相互融合,所以苗族特色濃郁。苗族巴岱蚩尤戲的流行區(qū)域就是湘西臘爾山地區(qū),在這里,最有特色的宗教活動就是“椎?!薄白地i”“接龍”“還儺愿”以及看蚩尤戲。巴岱表演的蚩尤戲自始至終離不開吟唱苗歌,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形式,一臺蚩尤戲就是一本歌,他們用歌樂的形式傳承著苗族的歷史文化。再者,巴岱身穿紅袍,頭戴鳳冠,口念咒語,其間牛角響起,敲鑼擊鼓,造成一種神秘的巫術氛圍。在蚩尤戲中,巴岱對歌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來源于原始巫教的娛神活動,巴岱娛神,期望得到神靈的庇佑。在臘爾山苗族地區(qū),其中比較著名的蚩尤戲就是《波加嘎》,它主要演述了古代苗族祖先從洞庭湖沿江而上至湘西瀘溪境內,遇到妖魔,經(jīng)過奮力拼搏,終于戰(zhàn)勝了妖魔,勝利地到達了武陵山區(qū),這出蚩尤戲受到當?shù)厝罕姷南矏邸r坑葢蛟诓煌牡胤接胁煌臉邮?,同是接龍祈雨,也有大小?guī)模的祭拜儀式,各個角色都是奇形怪狀,風格各異。苗族人對祖先神靈及自然萬物頂禮膜拜,那么祖先神靈及自然萬物理所當然就成了吉祥如意的化身,表演蚩尤戲也就蔚然成風,世代相傳。
苗族巴岱通過穿法衣,戴鳳冠,吟唱咒語,請巫師附身等法事行為,化身為蚩尤,替人作法。早期的巴岱蚩尤戲主要是巴岱戴上面具,頭套“三角鐵”,裝扮成蚩尤的模樣,十分威嚴。后來,由于祭祀儀式與劇情的需要,苗族人在一些重大活動中演繹蚩尤戲,祭祀“蚩尤”神靈,場面熱鬧宏大,觀者如堵。屆時,苗族巴岱設“蚩尤”神像于家中堂屋,演出(作法)時,牛角響起,巴岱舞動著司刀和綹巾,插手訣,踩著八卦,口中念著咒語,氣氛極其嚴肅。隨著劇情的變化,巴岱一邊敘述著故事,一般調侃著觀眾,使得詼諧幽默的戲劇情節(jié)和滑稽風趣的念白融入一體,更具有觀賞性。通過實際觀察發(fā)現(xiàn),蚩尤戲的唱腔大多用的是苗語,主要來自苗歌與口頭說唱文學,表演動作也是從苗族人日常生活中加工提煉出來的,并吸收苗族民間舞蹈和宗教祭祀舞蹈的動作。蚩尤戲唱腔多數(shù)是整段性的念白,旋律單調,口語性和吟誦性是其主要特征。在表演中,還有一些形式自由的祭祀歌曲,旋律以口語音調為依據(jù),唱腔節(jié)奏與語言節(jié)奏基本一致,一字一音,純粹是一種語言聲調的夸張。在諸如《殺牛祭祖》《牽牛旋塘》《奶夔瑪媾》《請龍對話》《祭天地》《諍訟歌》等一些傳統(tǒng)蚩尤戲劇目中,通常由巴岱一人說唱一個故事,巴岱說一段唱一段,說說唱唱,不斷反復。明清以后,巴岱蚩尤戲受到“薅草歌”“山歌”“情歌”“猜調”以及其他戲曲唱腔的影響,逐漸加入了本地陽戲、儺戲、花燈戲的曲牌體,腔源都是來自于民間俚曲,唱腔為數(shù)板,曲頭和牌子之間還運用了專用曲調,節(jié)奏不規(guī)則,形式多樣。
苗族巴岱蚩尤戲的演員主要是巴岱(巫師)或鬼師,他們自稱為行壇弟子。表演時,根據(jù)劇情的需要,巴岱與觀眾經(jīng)常互動,有的觀眾成為臨時演員。湘西臘爾山苗族人表演蚩尤戲時,巴岱不僅是整臺戲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同時又是驅鬼酬神的巫師,他們是蚩尤戲表演的主要演員。巴岱作為蚩尤戲的主角,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主持法事的能力,掌握一些祭祀技能,在戲中要表演“判卦”“繪符”“念咒”“跳打”等,在現(xiàn)存的蚩尤戲中,還可以看到苗族原始社會生活的痕跡。
苗族巴岱蚩尤戲的劇場主要設在戶主庭院內和村頭路口,有時又設在祠堂和廟宇。長期以來,蚩尤戲是苗族群眾文化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種演繹活動并不是一種純粹的戲曲活動,巴岱的表演也不是單純以藝術欣賞為目的,所以蚩尤戲的表演場所除了具有娛樂功能外,它還是苗族社會內部自我整合的有效手段。最初,湘西苗族地區(qū)的社會結構是松散的,這種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生產形態(tài)與文化空間形成了對應關系,演出場所多數(shù)是流動式的,人們對演出場地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塊平地就可以當作演出舞臺,觀看也不拘形式,可依可靠,可立可坐。由于這種處于自然曠野的表演環(huán)境,巴岱蚩尤戲的演繹程式與技藝就顯得非常自如。后來,隨著劇情的豐富和唱腔的發(fā)展,人們對演出舞臺的要求逐漸提高,演繹時需要人工搭建舞臺,同時也可以把蚩尤戲搬到祠堂和廟宇里表演。
巴岱蚩尤戲的觀眾是現(xiàn)場參與者或看客,多數(shù)是本地的苗族居民。早期,由于苗族社會生產力低下,苗族先民們面對自然災害、疾病及瘟疫無能為力,以為是妖魔鬼怪作崇,他們相信巴岱(巫師),希望通過巴岱舉行儀式來求助于神靈。其實,巴岱蚩尤戲就是一出祭祀儀式劇,人們通過這種儀式來酬謝神靈的庇佑。所以參加和觀看的群眾多,每逢演蚩尤戲,苗族群眾會蜂擁而至,“小則附近寨落百十為群,大則聚集鄰省苗人盈千累萬”[14]272。在蚩尤戲中,巴岱誦經(jīng)作法,演繹故事,觀眾樂于接受。再者,苗族觀眾通過觀看蚩尤戲,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和滿足。
苗族巴岱蚩尤戲的故事內容與情節(jié)具有強烈的原始祭祀性與民俗生活性特色,早期的蚩尤戲主要是反映古代苗族先民的民俗生活場景,表現(xiàn)苗族先民生產勞動、宗教信仰,具有人物對白和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已有一定的表演程序。從蚩尤戲的表演內容來看,它已經(jīng)具有一定程度的故事情節(jié),也就是苗族祭祀儀式程式“恰相”中的“請神”“敬鬼”“藏身”“哄鬼”“攆鬼”“捉鬼”等表演。明清以后,蚩尤戲受到其他姊妹戲曲藝術形式的影響,吸收了大量的故事元素與表演程式,出現(xiàn)了《恰相》《抱己嘎》《大追傷亡》等劇目,這些劇目都有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流傳地域也比較廣泛。
二、祭祀神壇:苗族巴岱蚩尤戲演出的場域
祭祀神袛是巴岱蚩尤戲的主要內容,整個演出過程就是一場祭祀蚩尤的儀式,蚩尤被苗族人供上神壇,成為驅鬼除妖、治病救人的神靈,受到人們頂禮膜拜,這種儀式劇的主演者巴岱也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yè)。巴岱所表演的蚩尤戲有著必須進行的程序,一般有“祭祖”“祭天地”“祭龍”“祭火”“祭鬼神”“祭喪”等儀式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些儀式活動,驅邪納吉,為群眾消除病痛災禍,保佑人們平安昌盛。
巴岱在演繹蚩尤戲之前,就會到演出之地查看期程,選擇演出時間,然后開始布置舞臺神案。湘西苗族人將自己的祖先分為“大祖”“元祖”“族祖”“寨祖”“家祖”等,族祖是整個苗族的祖先,苗族先民們將蚩尤奉為大祖先。蚩尤戲中祭祀先祖蚩尤是最盛大、最隆重的演出儀式,程序為:首先,巴岱著衣迎神。苗族巴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鳳冠,右手撐一把油布紙傘,左手搖著銅鈴,邊吟邊唱,招請蚩尤大神。其次,另一巴岱也身穿紅袍盛裝,敲擊著竹筒,大聲歌唱。此時,五、六位苗族青年男女穿著紅色衣衫或披上紅氈,晃動身體,男內旋、女外旋,不快不慢,翩躚起舞。再次,苗族巴岱(巫師)又會安排五、六位徒弟擊鼓敲鑼,歡迎神靈到來。巴岱蚩尤戲中的這種祭祖儀式在明清時期非常盛行,許多地方志史都有記載。苗族蚩尤戲中有大量祭祀天地的情節(jié),而且將許多苗族英雄人物說成是天神下凡,或神仙轉世,或感天地日月精華而化生。蚩尤戲中,苗族巴岱不僅祭祀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等自然物,還祭祀地面自然物,包括山、洞、樹、河、湖、井、路、巖石等,其目的就是企圖利用天地靈氣來獲得賜福。
巴岱蚩尤戲中有一些祭火的場景,表演祭火坑、祭山火、祭灶窯、祭鬼火、祭火把等,反映了苗族人向往光明,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祭火表演時,巴岱戴上頭扎,穿上紅色法衣,待三聲板鑼響起,吹起牛角。巴岱左手拿著牌帶,右手拿著司刀,搖起出場,唱“祭火辭”。有時,巴岱將燒紅的犁頭用牙咬住,走場一周,并用口吸油噴火,驅鬼趕邪,場景顯得格外神秘。苗族自古就有祭鬼的習俗,在蚩尤戲中,巴岱祭鬼儀式主要目的是驅鬼降妖、消災祈福。苗族人歷來鬼神不分,神即是鬼。巴岱表演祭鬼神時需戴上面具,這些面具明顯遺留了苗族古代驅鬼的痕跡,面具形象猙獰丑陋,據(jù)說這樣才能將鬼趕走。巴岱蚩尤戲祭鬼儀式開始時,巴岱戴上面具,口念巫咒,主持整場祭祀儀式。祭祀的同時,舞臺上的巴岱以及會唱歌的觀眾,少則四人,多則十幾對,上臺表演苗歌,行動自由。祭祀鬼神所唱的歌,除了祭祀歌外,還有一些苗族古歌,這些歌曲都是苗族歷史的敘事詩,是苗族傳統(tǒng)文化。
巴岱蚩尤戲最后的內容就是祭喪,場面陰森恐怖,因為戲中的祭祀對象主要是去世亡人。蚩尤戲的祭喪有許多程序,比如祭喪儀式前必須得燒紙錢,讓亡者在過生死大關時不被冤仇神、債務鬼所追索。法事開始時,舞臺上放置一條高板凳,凳上用三尺左右的紅布搭好,紅布上鋪放一些錢紙。在案臺上焚香點燭后,巴岱打三板鑼,鳴牛角三響,開始演喪禮,在演喪禮之時,便要哭祭,也就是哭喪。
巴岱吟唱完畢后向鬼神像作揖參拜,轉身朝向觀眾,搖著司刀請鬼神各自歸位,希望不要再來打擾民眾。從巴岱蚩尤戲種種祭喪儀式中可以看出,巴岱蚩尤戲秉承和遺留著古代苗族祭祀禮儀,其宗教淵源及內容都相當復雜,各種儀式議程都具有共同的巫術效應,也成為苗族人幾千年來巫感心態(tài)外化與情感自覺的顯性象征物。
三、文本特色:苗族巴岱蚩尤戲的演繹視角
苗族巴岱蚩尤戲作為苗族典型的儀式劇品種,它的藝術價值不僅存在于舞臺表演之中,也存在于唱腔詞匯之中,而且所展示的唱腔及表演技巧都根源于苗族社會的民俗生活與宗教生活,有著獨具特色的演繹視角。蚩尤戲唱腔最初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祭詞吟唱,主要是巴岱在民間祭祀時所吟誦的苗族原始宗教祭祀韻腔,腔調很多,約有60多種,主要來源于苗族古老話和民歌,特點是:其一,唱詞較少,襯詞較多,吟誦性強,旋律多以加花的形式出現(xiàn)。其二,演唱時,字少腔多,抒情性強,以慢速強調為主。其三,有部分齊言體唱詞格律,旋律跳躍不大,中速,字多腔少。在不同內容的蚩尤戲中,儀式開始“請神”所用的曲調就是巴岱蚩尤戲基本腔調。在一些接近當?shù)貪h族方言的音調中,固定搭配的唱詞“咦嗷”“嗚嗷”“哇啊嗷”“嗨嗷”“嗚哇咦”等會反復出現(xiàn)在巴岱吟唱神辭的頭、中間、末尾,比如一首共有122個字的《接龍辭》,其中主詞41個字,而襯詞及稱謂詞一共81個字,是主詞的一倍以上。巴岱表演蚩尤戲,吟唱的方式獨特,不僅保留了苗族傳統(tǒng)祭祀儀式中的神辭吟誦,而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因為苗族巴岱既是巫師又是藝人,在表演時常常要扮演兩種角色。明清以后,蚩尤戲受到周邊姊妹戲曲曲牌的影響,大量吸收了本地儺戲、陽戲、花燈戲、辰河戲等曲牌唱腔,但腔源還是來自于本地的民間俚曲。在后來的蚩尤戲唱腔中,明顯帶有其它戲曲曲牌體的風格,演出中,[七句板][苦一字][翻山腔][滾板][新調][正宮調][猜猜調][四川調][算命調][唱古人]等帶有儺戲、陽戲風格的曲牌唱腔非常突出。巴岱演繹蚩尤戲時,演員不僅只有巴岱,而且觀眾可以上臺表演,巴岱與觀眾插科打諢,場面生動風趣。
表演蚩尤戲時,巴岱模仿蚩尤在戰(zhàn)場上和敵人爭斗,頭戴牛角,相互抵觸,而且還用木棍(稱蚩尤棍)相互敲打身體。早期的蚩尤戲與苗族人原始宗教祭祀是分不開的,巴岱吟誦神祠,敬祭蚩尤,運用的是本地苗語,苗族人把蚩尤的業(yè)績編入戲中,由巴岱來念誦。蚩尤戲的傳承主要是靠巴岱口述來完成的,是苗族人比較典型的口頭表演。舞臺上,巴岱的舞臺語言主要來自于苗族人日常生活用語習慣和自己平時在演出中積累的特定語詞。在舞臺上的祭祀儀式中,巴岱稱呼“祖父(poub)”“祖母(niangx)”“外公(dab)”“外婆(dad)”“父親(bax)”等都與漢族語言是同源體系,從語言學角度觀察,蚩尤戲中的舞臺用語沒有規(guī)律可循,它一般因地域和流派而異。如巴岱吟唱《對歌休來比龍王》的歌詞[15]79:
第一句:(苗語記音)jid?ngheub?ghad?geud?wel?bit?rongx
(歌詞大意)對歌休來比龍王,
第二句:(苗語記音)bit?janx?dab?rongx?xangb?minb?jad
(歌詞大意)比龍命運不吉祥,
第三句:(苗語記音)hlat?zhaot?khead?zhel?nex?noul?rongx
(歌詞大意)六月干旱人擒龍,
第四句:(苗語記音)benl?das?jid?daot?ghob?dex?ral
(歌詞大意)龍王無處把身藏。
對于蚩尤戲這種口頭表演藝術而言,其舞臺詞匯隨意性較大,也體現(xiàn)了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即興性的本質。無論演述內容的篇幅長短,巴岱都可以即興編唱,每段唱詞與曲調相互配合,產生新的敘事內容。從舞臺的詞匯而言,觀眾總認為是巴岱新的創(chuàng)作,其實這些都是巴岱忠實地復制了傳統(tǒng),核心元素都是源于苗族人宗教生活與民俗生活的框架,而且它也是在演繹苗族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完成的。
早期的蚩尤戲只是一種吟唱神祠的形式,后來巴岱在儀式中為了祈求神靈保佑,追求神秘意境,用上了牛皮鼓和銅鑼。牛皮鼓和銅鑼不僅是蚩尤戲中的伴奏樂器,而且是巴岱與神靈溝通的中介物,它們也是巴岱進行祭祀活動的法器,這種法器(樂器)彰顯著苗族原始宗教體系中神力的來源。由于受到道教、佛教的影響,苗族蚩尤戲的伴奏樂器很多是道教、佛教的法器,它們主要有司刀、令牌、綹巾、竹柝、燒蠟器、牛角、卦、銅鈴(蚩尤鈴)、蚩尤棍等,這些法器(樂器)除了體現(xiàn)道教、佛教信仰之外,還顯示了人們對苗族原始宗教的崇拜。史料記載,明清以后,蚩尤戲的伴奏樂器增加了竹嗩吶、海螺、小圓鼓、鈸等。在苗族巴岱眼中,鑼鼓是蚩尤戲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伴奏樂器。
蚩尤戲中的鑼鼓演奏雖然簡單,但節(jié)奏明快,聲音渾厚洪亮,類似祭祀禮樂,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其基本節(jié)奏有:
①?2/4????鼓???x?x??x?x|?x?x?x?x??x|x?x??x?x?|?x?x?x?x??x||
鑼???x?o??x?o|?x?o???x?o|?x?o??x?o|x?o???x||
②?2/4????鼓???x?x??x|?x?x??x|?x?x??x|?x?x??x|?x?x??x||
鑼???o???x?|?o???x?|?o???x?|?o???x?|?o???x?||
③?2/4????鼓???x?x?x??x?x|o?x??x?|x?x??o?x|?o?x??x?x?x?|x??o||
鑼???o???o?x|o???o?x|o???o|o???o|x??o||
可見,鑼鼓的節(jié)奏多用2/4拍或自由節(jié)拍,唱詞也很豐富,夾雜著牛角號聲,整個伴奏與表演十分和諧,氣氛莊嚴、熱烈。
巴岱蚩尤戲屬于典型的儀式戲劇,表演內容都是一些為了追求美好愿望的祭祀程式,表演上處處展現(xiàn)宗教儀式的祭祀風格。當然,蚩尤戲又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刻畫劇中寫意的行為。在表演過程中,巴岱演示著許多特殊技巧。其一,上刀梯。上刀梯是蚩尤戲中一場驚險的特技法事,苗族人又稱爬刀梯。表演前,巴岱在舞臺中央豎起一根一丈八尺左右的木樁,木樁一般選擇柏楊、松樹、梓木等較為堅硬的樹木,木樁上面安裝24把飛刀,有時根據(jù)需要還會裝36把舍身刀。祭祀開始后,巴岱右手拿牛角,司刀掛在右手碗,打長鑼,吹三聲牛角,夾著“符咒”,開始上刀梯。巴岱邊唱邊上,過了十二把刀梯時,需要鳴牛角三聲,念“刀桿疏文咒”,驅鬼保平安,然后下刀梯。其二,吃火。巴岱在燃燒的木炭中將其取出,然后放在口中嚼碎。其三,踩鏵犁。巴岱將鏵犁放在火中燒,待鏵犁燒紅后取出,用牙咬住,繞場一周。其四,唱功。巴岱必須唱完24腔、33調,這些腔調復雜,唱功中有腔、調、詠、吟、呻、白、誦等類型,還有一些如娘娘腔、敬酒腔、喊魂腔、云水腔、下坡腔、巖頭腔等腔調。其五,舞蹈技巧。巴岱在蚩尤戲中表演“接龍舞”“綹巾舞”“罡步舞”“簸谷舞”“除怪舞”“跳香舞”等,需要扎實的舞蹈功底,這些舞蹈有不少驅鬼除魔的內容,同時還需模仿各種動物與神靈的動作。
在《接龍》中表演“接龍舞”“接龍歌”,在《跳香》中表演“跳香舞”“家仙歌”,在《儺愿》中表演“司刀舞”“令旗舞”,在《椎牛祭》中表演“鼓舞”“打谷舞”“采桑舞”等,巴岱的角色行當純粹就是主持儀式的巫師。清代改土歸流以后,臘爾山苗族地區(qū)流入大量的漢戲、陽戲、花燈等外來劇種,蚩尤戲對這些劇種進行了移植,還采用了這些外來劇種的音樂曲牌,移植了《盤花》《打豬草》《攀桂花》等劇目,還創(chuàng)作了《翻江山》《團結滅妖》等新劇目。行當有了生、丑之分,有時只有巴岱一人扮演小生,后來逐漸擴大生行的類型和范圍。丑角的扮演在蚩尤戲中有特殊的意義,巴岱所表演的丑角一種是表面丑陋,但心地善良,語言滑稽幽默;另一種丑角卻是實實在在的丑,邪惡骯臟。蚩尤戲早期是靠心傳口授,沒有文字劇本和口傳劇本。至外來劇種傳入后,蚩尤戲對其進行借鑒和移植,產生了用漢字描述的手抄劇本,年代最久的應該是清乾隆年間流行湘西鳳凰、花垣的《土地領唱》《儺辭》《接龍辭》《椎牛辭》等。這些手抄劇本散落于民間,同時也是苗族巴岱祭祀神仙的戲。
巴岱蚩尤戲的服裝道具獨具特色,因為是祭祀儀式劇,巴岱表演時需要頭戴鳳冠,身穿紅袍,手拿司刀、綹巾、牛角。根據(jù)祭祀內容的不同,巴岱還需戴上猙獰的面具,面具可有竹、木、紙制成。其他演員可身穿苗族便服,手拿木棍、鋤頭、鐮刀。舞臺上,由于劇情的需要,女人頭戴人字形的花帕,串耳環(huán)。男子在頭的左側或右側將頭巾留五寸左右,下垂。
蚩尤戲中的《接龍》表演就是一種典型的祭祀舞蹈,苗族巴岱身穿紅色法衣,腰系五色彩帶,腳穿繡花鞋或平底布鞋,手拿一根蚩尤棍。其他演職人員身穿便衣便褲,穿草鞋和布鞋,扎綁腿。女演員戴銀項圈,手戴銀飾,中指、無名指、小指戴銀戒指,手拿青布傘。男演員身穿苗族生活裝,腳穿平布鞋,手持長棍、鋤頭。《綹巾舞》是蚩尤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除妖降魔的。苗族巴岱表演時,頭戴黑帽,帽頂上插一排豬毛,面額前圍戴鳳冠,身穿紅色長袍,袍邊繡有鮮艷的花邊,下身穿著長褲,腳穿平底布鞋。
蚩尤戲的舞臺布置十分簡單,往往只需準備一張案臺、一張桌子、兩張椅子,舞臺中間掛上一張大幔,周圍不作任何布置與修飾,充分體現(xiàn)了蚩尤戲已經(jīng)具有戲劇的抽象性和寫意性特征。
四、小結:研究者眼中的苗族巴岱蚩尤戲
巴岱蚩尤戲作為一種古老的儀式戲劇,作為地方戲曲發(fā)展史中的“活化石”,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蚩尤戲中出現(xiàn)的種種“儀式”特征,可以看出不論劇目內容、演繹程式、唱腔曲牌還是文化背景都脫離不了苗族原始宗教祭祀語境,同時也感受到了巴岱與觀眾雙方情感的雙重需求。我們發(fā)現(xiàn),在蚩尤戲演繹過程中,巴岱與觀眾的互動是一種情感的高度融合,表演中巴岱敬神、迎神,演唱相應的祈神歌曲,并且編一些舞蹈與之相配合。從蚩尤戲所表演的敬神、祭祖、習俗、戰(zhàn)爭等內容來看,足以證明“中國戲曲起源于古代祭祀”的論斷??偟膩砜?,巴岱蚩尤戲的宗教性特征與地域性特征尤為突出,表演上與神靈崇拜息息相關,展現(xiàn)了古樸、憨厚的風格。巴岱蚩尤戲在演繹與發(fā)展過程中,不僅傳承和保留了苗族傳統(tǒng)文化,而且吸收了周邊其他藝術門類的戲劇、音樂元素,它們渾然一體,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苗族蚩尤戲是苗族人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意義,同時它又是苗族人生命形態(tài)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受到廣大苗族群眾的喜愛,也常常得到專家學者們的肯定和稱贊。
參考文獻:
[1]?張子偉,石壽貴.湘西苗族古老歌話[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熊曉輝.苗族蚩尤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戲曲藝術,2010(2).
[3]?李潤英,陳煥良.山海經(jīng)[M].長沙:岳麓書社,2006.
[4]?永順縣志[Z].清光緒九年刻本.
[5]?﹝南朝﹞梁任昉.述異記[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6]?張庚,郭漢城.中國戲劇通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7]?﹝西漢﹞桓寬.鹽鐵論[M].陳桐生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8]?石宗仁.中國苗族古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9]?﹝清﹞嚴如煜.苗防備覽[Z].清道光十年(1830)重刻本.
[10]?永綏廳志[Z].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11]?潘定衡,楊朝文.蚩尤的傳說[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9.
[12]?吳曉東.湘西苗語稱謂“巴岱譯考”[J].民族翻譯,2009(1).
[13]?沈從文.沈從文散文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4]?周明阜,胡晨,胡炳章.湘西風土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15]?龍生庭.苗族東部方言情歌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AN?INVESTIGATION?OF?THE?CULTURAL?ORIGINALITY?OF?MIAO?BADAI?CHIYOU?OPERA:A?Kind?of?Western
Hunan?Text?of?Cultural?Anthropology
Xiong?Xiaohui
Abstract:Chiyou?opera?is?a?local?opera?popular?in?the?Miao?Nationality?area?of?Lar?mountain?in?Xiangxi?Province.?It?is?an?opera?form?formed?in?the?religious?sacrificial?activities?of?Badai?from?the?Miao?Nationality,which?mainly?plays?Chiyou?and?his?ghost-hunting?entertainment.?It?was?regarded?as?a?sacred?act?for?Badai?to?play?Chiyou.?In?order?to?please?the?god(Chiyou),Badai?often?sing?and?dance?wildly?in?some?religious?rituals,virtually?stage?the?scene?by?using?action,language,singing,props?and?sound.?Chiyou?is?regarded?as?the?protection?god?of?Miao?people,and?Badai?used?hymns,witch?dance,sacrificial?words?and?spells?to?communicate?with?him.?The?designed?conversion?space?satisfies?the?desire?of?the?Miao?people?to?interact?with?Chiyou.?Badai?Chiyou?opera?has?certain?cultural?value,because?it?reflects?the?spiritual?belief?of?Miao?people?in?the?Lar?mountain?area,and?focuses?on?the?Miao?people's?labor?production,folklife?and?taboos,providing?a?specific?reference?for?us?to?study?the?early?form?of?local?opera.
Keywords:religious?ceremony;Lar?mountain;Miao?people;Chiyou?opera;text
﹝責任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