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泳欣
摘 要:西關實驗小學以不同學科的老師,圍繞“兒童生長課程”這一共同的教學主題,在同一班級內合作授課,著力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學科融合;美食與風俗;走讀;廣州
廣州市荔灣區(qū)西關實驗小學成立了“學科融合統(tǒng)整下的兒童生長課程生命課程組”。該統(tǒng)整課程注重學科的融合,通過主題的關聯(lián),搭建跨學科知識網絡,基于主題的跨學科統(tǒng)整教學,強調課堂中不同學科的老師合作授課,圍繞同一教學主題,聚焦于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學校希望通過本學期開展的“學科融合統(tǒng)整下的兒童生長課程”實踐活動,能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創(chuàng)新思維,開拓視野。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陶行知先生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對于今天我們所倡導的,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能力、探究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具有巨大的借鑒與啟示作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命課程組分為三大組別,當中有美食與風俗組、建筑與景觀組、地理與自然組。其中美食與風俗組緊扣“走讀廣州,品味廣州”這一主題精粹,開展了一系列的課程活動。
食在廣州,味在西關。早在2012年,西關被納入《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范疇,更多人領略到西關美食的風采。如今荔灣區(qū)為充分利用荔灣飲食優(yōu)勢資源,重塑西關飲食文化旅游品牌,圍繞廣州市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qū)戰(zhàn)略,按“以文帶旅,文旅興商,商旅承文”的總體思路,發(fā)揮荔灣老城區(qū)飲食文化的優(yōu)勢和特點,打造有荔灣特色的文商旅一體化活化提升發(fā)展平臺,邀請美食大咖云集西關,舉辦類似于“品味舌尖,分享西關”論壇,并開拍“至味西關”紀錄片。
我們的活動,也啟程了廣州西關深度游,穿街過巷尋覓最能代表花城西關基因的美食,通過品嘗百味,領略西關風采,體會傳統(tǒng)特色,尋味文化底蘊。
風俗美食與風俗組主題實施分組教學安排:
1.枝繁葉茂的思維大樹——Mind Master軟件操作與運用
為了在學習中及時、有效地對所獲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和總結。參與美食與風俗組學習的全年級一百多名學生,在信息科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一起學習了用思維導圖軟件Mind Master制作思維導圖。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類整理和分類,理清條目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這種學習手法,在本期統(tǒng)整課程中,較多地使用。
2.走讀廣州的樂趣——美食與風俗的傳承與發(fā)展
廣州的美食以及廣州人對美食的追求早已聞名中外?!俺浴弊鳛槁糜瘟刂?,一個地方的特色美食也是旅游者體驗一個地方文化的重要方式。廣州人愛吃、會吃是天下聞名的,所謂“食在廣州”,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洸耸窃趨R集我省各地優(yōu)秀民間美食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我國各大菜系之精華,借鑒西方食譜之所長,融會貫通而成一家的,講究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于變化,品種多樣。廣州人對美食的接受程度極高,然而有很多美食的起源地不在廣州,可是卻在廣州這個地方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fā)展。廣州的老城區(qū),老字號的店家十分多,傳統(tǒng)美食的制作工藝也得到很好的保存。
我們走讀廣州,品味多彩廣州。學生們在課后探訪西關老字號,在店面前拍照、給喜愛的美食大特寫,記錄相關的制作工藝流程及歷史淵源,更填寫了問卷星上的問卷調查。老師在第二次課中作了問卷總結、作業(yè)分析。
3.專業(yè)人員以一線實踐經驗,進行“預防食品中毒及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知識講座”
課程組邀請就職于荔灣區(qū)食品與藥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的家長作導師,就食物中毒的預防與控制這一主題,從概述、細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等各方面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導師根據(jù)其各類中毒根源、特征,主要涉及的食品,病發(fā)時期的主要癥狀、預防與控制方法等,結合近年來我國多地發(fā)生的實際案例,對學生進行宣傳與教育。結合切身實際問題,家長導師還教給孩子們關于食品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理方法。
課后反饋的形式很多樣化,這次課后孩子們當起了食品衛(wèi)生監(jiān)督員,有的就地取材,羅列家中各類食品、佐料等進行檢測;有的與家長一起走上街頭,對琳瑯滿目的各種食品進行實地觀察并分析,并寫成考察小報告。
4.“粽”是廣州情——端午節(jié)美食專場:粽子的包制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過上千年的沉淀和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是依附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不斷地發(fā)展。上學期的學習適逢端午節(jié),結合這一傳統(tǒng)文化特色,語文老師從粽子的傳說與來歷講起,從唐朝沈亞之《屈原外傳》到梁朝文學家吳均《續(xù)齊諧記》,從東晉范注在《祠制》中的“仲夏薦角黍”論到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圖文并茂地向學生介紹粽子的歷史演變、內涵與比例及制作工藝。因為學生在課前作了充足的資料搜集,課堂上老師以問答賽的方式,激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
在深諳“粽道”之后,品德與生活學科的老師與科學老師合作,共同教給學生制作粽子的方法,并指導大家動手完成此工序。因為包粽子確實是個技術活,學校還特意請來后勤工作人員,現(xiàn)場進行面對面指導。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被拉向新高度。課后他們還把蒸熟的成品帶回家,與家長分享。
5.“魚生到底要不要吃?”
來自廣州醫(yī)科大學高級實驗師的家長導師,結合廣東珠三角地區(qū)的飲食特色及食品衛(wèi)生,為學生開展名為“魚生到底要不要吃?”的講座。廣東地區(qū)人們因為喜歡吃淡水魚生,所以是肝吸蟲?。ㄈA支睪吸蟲病)的多發(fā)區(qū)。觀看顯微鏡下肝吸蟲的蟲卵、囊蚴、成蟲的圖像,讓學生不寒而栗。了解其感染途徑及肝吸蟲病的臨床癥狀后,大家最為關心的是如何預防肝吸蟲病。同時,他們還自覺擔負起在各自家庭宣傳知識、呼吁不吃魚生的責任。
6.“皮薄餡鮮——廣式云吞”:云吞的制作
廣府文化流傳千古,廣州美食也享譽海內外。尤其是移居海外的廣東人特別多,傳統(tǒng)的西關美食在他們身上得以傳承,更獲得改良與發(fā)展。云吞就有著透明的外皮、美味的餡料和精美的外表。云吞在一些心靈手巧的人手上,更是演變得巧奪天工,可謂好吃又好看。英語老師帶領學生領略了廣州美食在海外華人社會的演變,體會到中西融合的變幻與神奇。同桌之間、小組之內、小組之間,同學們變換著形式,暢談著自己對這一傳統(tǒng)美食的所知所感。從各地不同內涵與款式云吞的區(qū)別,到手法各異的云吞制作工藝,英語小導游們伶牙俐齒,繪聲繪色地結合風俗與特色進行介紹,讓聞者皆露驚艷之色。
7.南越王墓博物館研學之旅
學科統(tǒng)整下兒童生長課程正式啟動后,生命課程組為了弘揚廣州傳統(tǒng)文化,立足學生多視角以及思維空間的發(fā)展,開設了“走讀廣州”課程,并通過研學活動,讓學生走進真實情景,學會提出問題,并能帶著問題在研學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增強作為西關學子的自豪感。
課題組老師首先制訂外出方案;大部隊共同討論并預設合理路線,由核心組長預先踩點;向研學單位制訂并發(fā)出聯(lián)系函;提前與家長委員會溝通。此外,我們還邀請了約十多名家長團隊加入外出研學團。
為我們美食與風俗組編制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研學任務單”:《南越王宴——“昩昩的宴會”》。該任務單分為以下幾點:
任務一:要求學生將在課前搜集到的資料記錄下來,跟大家分享初步感知。寫下文字,貼下圖片。
任務二:為什么南越王宴能夠成為名宴之一呢?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要求學生對南越王宴進行資料搜集,初步感知內容與背景。大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調查,當然,也可以多選甚至全選。例如:
a.南越王設宴的地點與建筑;
b.設宴使用的器皿及專門的用途;
c.設宴使用的食材、寓意;
d.設宴菜肴上臺的次第與用意;
e.設宴菜肴的寓意與烹飪特色;
f.宴會期間主賓的座次安排與用意……
任務三:參加了昩昩的宴會,解決了你研學前的困惑了嗎?對應前面的問題,請畫下關注的物品圖案,寫寫自己的收獲。
不少學生都談到了自己的感受:“懷著激動的心情參觀了南越王墓的原址及出土的珍貴隨葬品,在這個莊嚴而神秘的古墓里,我好像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古代,聞到了一股濃厚又古老的氣息。珍貴的隨葬品中,最多的是做工精細的玉器和青銅器,集中反映了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嶺南地區(qū)地理、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概況。這次走讀讓我大開了眼界,對嶺南歷史有了新的認識,深深地領略了中國嶺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有家長也參與其中,寫下了肺腑感言:參與了貴校的生命課程學習,我充分地懂得生命課題的意義。廣州這座美麗的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正視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玩手機、網絡游戲、追求網紅并不是我們追求的人生目標。多元化的學習,了解南粵風貌,認識歷史人文習俗才是年輕一代人的追求,我們的生活才將更加多姿多彩……
幾次的統(tǒng)整課程下來,學生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很顯然,他們非常喜歡這樣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形式多樣的學習內容與課堂,讓他們方興未艾。在驚嘆之余,喚起了學生傳承淵源歷史風俗、保護地方優(yōu)秀文化的意識。深化了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了他們對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