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郁達夫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描繪了一幅幅故都秋景圖,體現(xiàn)了故都秋景“清、靜、悲涼”的特點。文本中唯一一處對話,兩次出現(xiàn)“涼”字,別有深意,蘊含了作者對人生悲涼美的感悟。
關鍵詞:故都的秋;涼;悲涼美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郁達夫先生于1934年8月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被選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筆者在執(zhí)教過程中,通過反復思考,細細品味,發(fā)覺文中的“涼”字別有深意,蘊含了作者對人生悲涼美的感悟。現(xiàn)針對該點談談自己的拙見。
“涼”字出現(xiàn)在文章第七自然段“秋雨圖”中?!岸际虚e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從字面上來看,“涼”即溫度低,在文中指天氣轉涼,帶給人們陣陣涼意。但是,作為本文唯一的一處言語不多的對話,“涼”字兩次出現(xiàn),郁達夫先生想傳達的信息只是時令的變化嗎?還有沒有其它深層的含義呢?筆者覺得大有深意。我們先欣賞幾首古詩詞,看能不能得到一點啟示。
先看第一首詞。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寫作本詞時,李清照與趙明誠剛剛結婚。可是,婚后不久,與之感情甚篤的丈夫便“負笈遠游”。詩人獨守空房,常常感到深閨寂寞,日長難捱。此日,又逢“倍思親”的重陽佳節(jié),她卻與丈夫兩地相隔,不見其人,空余相思。百無聊賴之時,只能看著獸形香爐里裊裊升起的煙霧打發(fā)時日。半夜時分,天氣驟然變涼,入骨的涼意透過紗帳,侵入枕上?!按饲榇司埃瑢Ρ确蚱迗F聚時的溫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雹僖虼耍坝裾砑啅N,半夜涼初透”中的“涼”字,傳達的不只是天氣轉涼,“更是別有一番凄涼滋味在心頭?!雹?/p>
再看第二首詞。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首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
詞的上片,作者回憶了少年時代自己不知道愁苦滋味,所以喜歡登樓遠眺,無愁找愁。
詞的下片,寫出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的深入,對于“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想當年,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愿,率領義軍,投奔南宋。他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xié)力,共圖恢復大業(yè)。誰知,南宋政權對他并不信任,致使他滿腔抱負無法實現(xiàn)。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個削職閑居的境地,可以說“一腔忠憤,無處發(fā)泄”,他心中的愁悶痛楚可想而知。如今詞人“識盡愁滋味”,愁苦到了極點卻無話可說,只能道一聲“天涼好個秋”。此處言天氣“涼”,實則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內心悲愁之深沉博大。③
現(xiàn)在,我們來了解一下郁達夫寫作本文的時代背景,看能不能對“涼”字產生新的認識。
本文創(chuàng)作于1934年8月。1931年,日本關東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對華戰(zhàn)爭的序幕。并于1932年侵占了東北全境。此時的故都北平,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岌岌可危。郁達夫也因此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嘗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郁達夫在文中說天氣轉涼,實則暗含的是一種悲涼的心境。這種悲涼的心境,也投射在他筆下的秋景秋味之上。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在南方便魂牽夢縈的景點,作者為什么不濃墨渲染,反而寥寥幾筆便戛然而止了呢?我們知道,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玉泉和潭柘寺,都是北平名勝,這里游人如織,熱鬧繁華,與“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感情基調不吻合,也與作者欣賞的悲涼美不合拍,所以,作者只是點到為止,并無頗多用墨。
且看北宋詩人王安石《北山》一詩: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該詩創(chuàng)作于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辭職退居江寧時。作者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到北山游玩,為雨后春天的美景所陶醉。慢慢欣賞曲折回環(huán)的池塘里的滟滟水波,靜靜地細數飄飄揚揚的落花,流連忘返。表面閑適自得,清閑之至,卻難免讓人品出寂寞無聊,虛擲光陰之感。在此,詩人欣賞落花而至于要“細數”,分明寫出了一種百無聊賴。作為又是政治家的王安石,在變法失敗后,閑居家中,又怎能真正閑適自得,而不寂寥落寞呢?
同理,在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下生活的愛國文人郁達夫,又怎么能置國家安危于不顧,獨自醉心于眼前的小院秋景呢?只不過在“細數”“日光”,貌似清閑中,包含著深深的無能為力的悲涼罷了。所以,“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睜颗;伾S富,有藍色、白色、紫黑色、淡紅色等等,作者偏偏選取“藍朵”靜對,為什么?不為它,只為藍色是冷色調,適合作者此時幽居北平的心境,也與“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感情基調吻合。
最后來聽一聽秋蟬的叫聲?!扒锵s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鼻锵s的叫聲“衰弱”,而且是“殘聲”,可讓人聯(lián)想到氣若游絲,奄奄一息,生命即將終結等等,頓時心生凄涼。并且它隨處可聽,讓人無處可躲,無處可藏,揮之不去,不招也至。“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便將北平的悲涼美渲染的淋漓盡致。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達夫因為時代的風云,將個人主觀上的情感寄寓在眼前的景物之上。通過人物的對話、顏色的選擇、聲音的描繪等等,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浸潤著悲涼美的、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故都秋景圖。這種悲涼美,隨著點點積聚,層層暈染,最后借“都市閑人”之口,噴薄而出:“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參考文獻
①②《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902頁;
③《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268頁.
作者簡介
劉瑩(1982—),女,河南駐馬店人,中小學一級,現(xiàn)在確山縣第一高級中學從事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