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路,每個人每天都在走,熟悉的,陌生的,康莊大道,羊腸小徑,各有各的難易,各有各的妙趣。路邊有風(fēng)景,春夏秋冬,因著時序不同而有所變化,好看,難看,雅致,尋常。事實上,這路不只在腳下,有時也在筆端,在口中,在心上。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那便是它們都是因為人才有了意義。
筆端有路,是為筆路。這個詞最早出自南朝陳姚最的《續(xù)畫品》:“筆路纖弱,不副壯雅之懷?!笨汕傻氖?,我近日閑看《剪燈新話》,明人瞿佑在此書的自序里亦有這樣一句話:“所惜筆路荒蕪,詞源淺狹,無嵬目鴻耳之論以發(fā)揚之耳?!惫P路荒蕪,大概是筆力不健的意思吧。這固然是作者的謙稱,但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筆端是有路的。這路既然有可能荒蕪,當(dāng)然也有可能肥沃或繁茂。繁茂處,路邊可生百花,不然《開元天寶遺事》里何以會記錄“夢筆頭生花”的故事?正如腳下的路若要通達,需要耗費人力去開挖,去夯實,去澆筑水泥,筆端的路若欲坦蕩、堅實,也需要個人勤加修煉、付諸心力。
口中有路,則是言路。說話只是用口,聽話只是用耳,按理說,聲音隨著空氣傳播,當(dāng)是沒有路的。然則,不過是因為這路并非實體,我們?nèi)庋鄄豢梢姸?。言談無路,歷朝歷代的明君賢臣也就不會倡議“廣開言路”了。做人也好,行路也罷,最忌諱的便是閉目塞聽。有道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言路堵塞是最致命的。耳朵被堵住,聽不到外面的風(fēng)聲雨聲讀書聲還則罷了,若是聽不到別人善意的提醒,遇到危機時容易失之盲目、行差踏錯。是以,智慧的古人常勸我們要少說多看,少說多聽,因為言路寬了,才能聽得進別人的批評和勸說,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長。
以此類推,心上的路,自然就是心路了。我們在日常的用語中,常將心路與歷程搭配在一起組詞。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像行路,會遇見風(fēng)雨,會經(jīng)歷起伏,我們的心情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得意,失意,自信,頹然……諸般心緒流轉(zhuǎn),勾勒出真實的人生軌跡,或曲或直,或窄或?qū)挕P穆飞纤褂车?,是人生的幻想,也有可能是人生的真相?/p>
俗話說,河有河道,山有山路,車有車軌,馬有馬途,面對不同的路,不同的人大概也會有不同的選擇。可是無論路有多少條,路大還是小,通或是不通,只有自己親自走過,才知道結(jié)果,知道路之于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