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風
說到湖北省武漢市,最著名的莫過于黃鶴樓。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它位于長江南岸,蛇山之巔,背倚青山,面臨大江,與滔滔江水、莽莽龜蛇共同構(gòu)成一幅融“江、山、樓”三美合一的奇景圖。
黃鶴樓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贏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它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東吳時期,最初只是一座嘹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后,三國歸于一統(tǒng),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今湖北東部和河南南部)發(fā)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觀賞樓。
黃鶴樓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因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毀,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因而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最后一次重建于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1884年),遺址上只遺留下來一個銅鑄樓頂。直到1981年,黃鶴樓才得以重建,并于1985年建成。
如今的黃鶴樓比舊樓更加壯觀。它以清代“同治樓”作為藍本,共有5層樓,總高51.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wěn)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屋面用十萬多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黃鶴樓內(nèi)部每一層風格都不相同。底層為高大寬敞的大廳,大廳中部正面墻上是以“白云野鶴”為主題的巨幅壁畫,展現(xiàn)了關(guān)于黃鶴樓的神話傳說的浪漫意境;二樓大廳正面墻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的興廢沿革和名入軼事,兩側(cè)為《孫權(quán)筑城》和《周瑜設(shè)宴》兩幅壁畫;三樓大廳有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周圍陳列了他們的詩詞名句;第四層內(nèi)放置的是當代名人字畫;第五層為嘹望廳,游人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也可欣賞《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附屬建筑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整座樓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變化,韻味無窮。
無論黃鶴樓幾經(jīng)變遷,在人們的心中它從未消失過,這不能不歸因于歷代文入騷客用詩詞歌賦鑄就了一個詩情畫意、巍峨悠渺的“文化黃鶴樓”。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一本《黃鶴樓詩集》中,就收錄自唐代至清末的詩作700多首。其中耳熟能詳?shù)挠欣畎自邳S鶴樓上唱出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唐代詩人崔顥的七律詩《黃鶴樓》中那句“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更是將古往今來人們所共有的鄉(xiāng)愁化為永恒的審美情思,凝聚到了黃鶴樓上。關(guān)于黃鶴樓的詩詞之多、流傳之廣、影響之大、作者陣容之強,恐怕都是海內(nèi)名樓中少見的。
關(guān)于黃鶴樓的傳說也是美麗的,它們一直與屢毀屢建的樓宇相生相伴,且不斷豐富、延展,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而且有著特色鮮明的文學(xué)價值和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堪稱武漢民間文化的瑰寶。2011年,黃鶴樓傳說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