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對于任性的孩子,家長通常采用兩種態(tài)度:要么順從孩子,希望他長大后會自動變好;要么火冒三丈,以暴制暴。這些都是不妥當的行為,久而久之,都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5種任性娃,你家的是哪一種
任性的孩子有相當大的能量來控制父母或者他人。他們會無休止地糾纏、哭鬧、號叫,甚至進行身體攻擊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們通過下面一些案例來認識孩子的任性行為:
案例一:琪琪帶來了一輛遙控汽車,小寶見了也要玩。琪琪不同意,小寶就上手搶,琪琪趕緊跑到媽媽那兒告狀。小寶就像一頭發(fā)怒的小獅子,將遙控汽車使勁摔到了地上,還邊跺腳邊喊:“讓你告狀!讓你不給我玩!”
小結:小寶是小霸王型孩子。這種類型的孩子在幼兒園里會爭搶玩具、小椅子,霸占滑梯、秋千,稍不如意就會情緒失控。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孩子差,常因一件小事就產生強烈憤怒情緒,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暴力行為。
案例二:晚上10點,小強看了電視廣告后要喝可口可樂。媽媽告訴小強,商店已經關門了。可小強又哭又鬧,并在地上打滾。實在沒辦法,媽媽只好領著他一條街一條街地去尋找還在營業(yè)的商店。
小結:小強是自我型孩子。這種類型的孩子通常會用哭鬧不止的方式獲得“要什么有什么”的特權,在一次次的欲望滿足之后,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就會膨脹,這種現(xiàn)象在獨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尤為明顯。
案例三:早晨起床的時候,月兒要穿藍色的衣服,媽媽說藍色衣服臟了。月兒說我就是要穿臟的。中午吃飯,媽媽讓月兒不要邊吃邊玩,月兒于是用勺子開始演奏音樂。吃完飯,媽媽讓月兒睡午覺,月兒說:“不,我還想看繪本!”
小結:月兒是唱反調型孩子。這種類型的孩子通常表現(xiàn)為你說東我偏往西,你讓我這樣做我偏要那樣做,反正就是不聽你的。
案例四:家里來了客人,田田開始發(fā)威,不僅蹦來蹦去,還把客人的鞋子亂扔。爸爸覺得太沒面子,過去和田田講道理,可田田繞著爸爸跑開了,還對著他吐舌頭、扮鬼臉。
小結:田田是人來瘋型孩子。這些孩子會在公眾場合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引起別人的注意,會在人多的時候滿屋亂跑。人越多,他們越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不管孩子是小霸王型、自我型,還是唱反調型……心理學上把這些表現(xiàn)都稱之為“任性”。
孩子任性都是有原因的
1.以父母為交往伙伴。父母不與孩子爭奪利益,一切利益歸孩子所有,在這種交往情景里,孩子自然缺乏謙讓精神,缺乏互助互愛的情感,表現(xiàn)出任性的特征。
2.溺愛。孩子的很多任性行為是父母過分寬容、嬌縱的結果。缺乏生活常規(guī)和行為準則也是孩子任性的溫床。
3.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有些家長無視孩子生理、心理的發(fā)展需求,無視孩子的興趣、愛好,對孩子一味限制,甚至要求孩子絕對服從。這種專制作風會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
4.家長缺乏耐心。有些家長一開始還堅持原則,但在任性的孩子面前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了原則。大多數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大了自然就變好了。其實如果孩子的自制力沒有覺醒,他們還是會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就是說,在家長的妥協(xié)和等待中,孩子不會自動變好。
孩子的任性是可以改變的
想改變孩子的任性,我們不妨嘗試以下辦法:
1.不遷就。任性行為在孩子小時候常常表現(xiàn)為哭鬧、打滾、摔東西、不吃飯等。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堅持原則,采用“冷處理”的辦法不予理睬。孩子慢慢也就覺得沒意思了。
2.預防法。孩子的任性發(fā)作一般是有預兆的,家長要做好預防工作。如果孩子每次經過玩具柜臺都要求買玩具,那么家長去商場之前就要先跟孩子做好思想工作再出發(fā)。
3.理解法。在情緒上表示理解,但在行為上要堅持對孩子的約束。否則,容易強化孩子以哭鬧為武器來達到目的的行為傾向。
4.嚴格法。任性的孩子往往是抓到了家長的弱點。對于那些不應該滿足的無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堅決拒絕。
5.一致法。對于孩子的要求,父母統(tǒng)一意見后再答復孩子。答復了之后就要執(zhí)行,不能出爾反爾。
6.轉移法。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點,把他的注意力從堅持要做的事情上轉移開,從而改變其任性行為。
7.回避法。當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fā)脾氣或打滾撒潑時,大人可暫時不予理睬。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做出讓步。
8.交往法。鼓勵孩子多和同伴交往。因為在同齡人中間,任性而不遵守規(guī)則的孩子很容易被群體孤立,他們會真切感受到任性不受歡迎。
9.適當地懲罰和獎勵。對于低年齡段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在行為干預的過程中,對孩子表現(xiàn)好的方面,父母也要進行適當的獎勵。
10.習慣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從根本上解決其任性問題。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一般比較通情達理,容易溝通。
【編輯: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