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衡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李清照是宋代詞壇著名詞人。她現存的53首詞中(不包括存疑作品),有13首詞涉及了“香爐”“香料”意象。①現整理如下:
詞作 涉及該類意象的句子《浣溪沙》 瑞腦香消魂夢斷《浣溪沙》 玉爐沉水裊殘煙《浣溪沙》 玉鴨熏爐閑瑞腦《浣溪沙》 斜飛寶鴨襯香腮《菩薩蠻》 沉水臥時燒《菩薩蠻》 背窗雪落爐煙直《醉花陰》 瑞腦消金獸《鷓鴣天》 夢斷偏宜瑞腦香《木蘭花令》 沉水香消人悄悄《浪淘沙》 寶篆成空《孤雁兒》 沉香煙斷玉爐寒《滿庭芳》 篆香燒盡《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
由上表可知,此類意象在詞中常表述為“寶鴨”“沉香”“沉水”“瑞腦”等等。它們成了易安詞物理空間的核心物件,也是她內心世界的客觀外化。具體來看,“香爐”“香料”意象應當有五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明示詞所呈現的空間環(huán)境。李清照從甜蜜的戀愛到幸福的婚姻再到暮年的孤寡,她感情出發(fā)點都相對私人化,帶有一定的內向含蓄性。而私人化和含蓄性的特點會對抒情的空間環(huán)境提出要求。所以閨房成了適宜的場所。她的閨情、閨怨以及晚年的哀嘆大都沉郁在自己的閨閣之中?!跋銧t”“香料”是閨房里不可或缺的物件,將它們寫入詞中,就明示了寫作的空間環(huán)境。
第二是增強了詞的典雅清麗之美,突出了易安詞的本色?!跋銧t”“香料”的使用,往往會搭配閨房中的其他意象一起出現。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香冷金猊”后面寫道“寶奩塵滿,日上簾鉤”?!敖疴ァ迸c“寶奩”“簾鉤”意象配合使用,組成一幅華美又凄寂的閨房畫面。“香爐”與其他閨房意象的配合使用,不僅明示了閨房的宏觀環(huán)境,也突出了微觀層面的描繪。這種描繪并不是刻意雕琢,而是傾向于白描式的刻畫陳列,如《浣溪沙》(髻子傷春)“玉鴨”二句中的“熏爐”“瑞腦”“朱櫻”“斗帳”“流蘇”都是以鋪陳的方式緊湊出現的。此處的描寫不矯揉造作,語言曉暢且剔透。正是她自然真實的筆觸,讓詞的風格典雅而不孤高,清麗而不寡淡。在這種環(huán)境下表達的情感,或悲或喜,都是真誠濃烈的,都是高質量的抒情。
而“香爐”系列意象的使用所帶來的典雅清麗之美,正是李清照詞的本色。對李清照詞的本色探究,應當有兩種途徑:首先是詞這種文體的本色。詞的最初形態(tài)是敦煌曲子詞。而敦煌曲子詞是民間藝術,蘊含著自然真摯和清新曉暢的特點。這就是詞的文體本色,同時構成了易安詞的美感底蘊。其次要關注李清照的“本色”,了解李清照的生活與經歷。她年輕時待字閨中,中年時閨房思夫,晚年時獨守幽寂,生活環(huán)境的封閉性讓她偏愛書寫“香爐”一類的閨房物件。而良好的學養(yǎng)與坎坷的時運讓“香爐”系列意象不僅能夠進入詞的創(chuàng)作視野,還能成為她日常填詞中意境和美感的來源,成為連接詞的文體本色與李清照個人才思的橋梁。具體來看,她一方面尊重詞曉暢通俗的本色,選擇用白描式的方法鋪陳意象,而沒有使用什么復雜的技巧;另一方面,她強調對“香爐”系列意象的組合描寫,在強調這些意象所體現的空間意義的同時,還要為其注入美學價值。除了上一段列舉的例子,還例如《滿庭芳》中的“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二句,將“篆香”“日影”“簾鉤”進行組合描寫,以此營造出雍容且清麗的意境??傊?,“香爐”“香料”意象的使用不僅強化了詞本就具有的曉暢真摯的特點,也使得易安詞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特有的典雅清麗之美,構成了易安詞的本色與正宗。
第三是從讀者的接受來看:“香爐”“香料”意象的使用,使詞具有了視覺上的朦朧美和嗅覺上的馀味,能夠調動讀者的多種感官來引發(fā)共鳴。熏香的過程讓物理空間意境化,人物形象美觀化,婉約情思可視化。如《浣溪沙》(繡面芙蓉)透過寶鴨熏香的畫面,讀者感受到詞中女子不僅是花容月貌,還充滿著浸于熏香中的甜蜜幸福感。從嗅覺來理解《菩薩蠻》(風柔日?。┲械摹俺了倍洌撼了闩c身上的酒氣相互抗衡,最終是“香消酒未消”的結局。讀者要借助嗅覺來理解李清照欲借沉香以遮哀愁的行為,從而體會到詞人愁苦之濃郁。此處頗似通感,詞人的哀愁是讀者“嗅”出來的。總而言之,這些意象的運用使易安詞富有立體感,能夠把詞的情感分解成不同感官的不同體驗,調動讀者多種感知系統(tǒng)去把握詞的情緒,打通讀者多方面多角度的體悟途徑,最終殊途同歸。
第四是促進了易安詞動靜視角下情與景的融合。與閨房中的其他意象不同,爐煙可以流動,構成動態(tài)的畫面。顧隨曾言:“動中之靜,乃是詩的功夫;靜中之動是詩的成因?!雹诶钋逭掌珢墼谠~中運用“香爐”意象,這是她對靜態(tài)空間里流動之物的敏感捕捉。流動的爐煙暗合了她心中暗涌的幽懷,成為情感的外化和寄托,從而實現了情景交融。但情與景之間并不以“流動”作為交融的唯一姿態(tài)。易安詞中部分的“香爐”意象也會表述為靜態(tài)的“煙斷”“玉爐寒”“閑瑞腦”“裊殘煙”等等。有靜有動的客觀之物才能準確完整映射主觀之情。動靜不同的爐煙控制著詞的情緒節(jié)奏。以《菩薩蠻》和《孤雁兒》之間的對比為例:在前一首詞中“香爐”意象呈現為“爐煙直”的狀態(tài),而后一首詞中則表述為“玉爐寒”。對比兩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菩薩蠻》作于建炎三年,“去歲清照自青州南來江寧。”③此時李清照已經在江寧與丈夫會合,雖然經歷喪失文物之痛和初到江寧的不適,但是能和丈夫在一起,內心并不絕望,堅持熏香就是作者仍然懷揣情致的表現。《孤雁兒》則是悼亡詞,“詞當作于明誠去世不久也”。④此時的她正感受著生命的孤獨,久未燃起的香爐是心情壓抑的寫照。因此從“爐煙直”到“玉爐寒”,既是時間的跨度,也是作者有意地選擇,以顯示自己不同時期和境遇下創(chuàng)作情緒的高低起伏。從閨情到閨怨,香爐都是閨房的重要物品,也是滿載深情的精魂。
第五是為易安詞展現內心情感的層次和變化提供縱深和基礎?!跋銧t”“香料”意象明示了閨房環(huán)境,詞的開篇往往呈現出閨房之景與閨秀之情。有了封閉和內向的感情起點,就為作者接下來表現自己對困境的掙扎與突破提供變化的余地,使得全詞舒展出由“內斂”轉向“外放”的全貌,景之色調與情之姿態(tài)變得更加昂揚,豐富了詞的情感表現,遞進了詞的情感層次,增強了詞的情感厚度。下面試舉幾例:
詞作 封閉性的情與景 嘗試突破《武陵春》 日晚倦梳頭 也擬泛輕舟《永遇樂》 怕見夜間出去 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木蘭花令》 沉水香消人悄悄,樓上招來寒料峭 卷起重簾留晚照《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瑣窗 莫負東籬菊蕊黃
李清照筆下的物候與氣候被有意識地運用于悖論法則:她善于讓情與景的“色調”產生差別,以強調自身掙扎與突破的程度和力度,形成詩歌的張力。例如《木蘭花令》中“沉水”二句寫到的景色總體較為凄冷靜寂,但詞人卻另有一番滋味。正是因為人意不如山色,故而才要卷起簾兒留住夕陽景色。再如《永遇樂》先寫“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面對這般景色自然是“謝他酒朋詩侶”。但是正處元宵佳節(jié),雖然心境和天氣一樣多變,最后還是想“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從擔憂氣候的風雨多變到謝絕好友要求再到最后的聽人笑語,整個過程的變化反映了李清照對壓抑之景的反撥,展現了她心境的掙扎。這些詞作都表現出環(huán)境與心境之間的悖論,即在孤冷蕭瑟中嘗試保持一份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
值得注意的是,嘗試突破并不意味著實現突破。以“香爐”所明示的封閉性環(huán)境為起點,一份渴望沖破幽郁的積極心態(tài)常常還是會陷入愁苦,最終是“載不動許多愁”。她心情的多番起伏,很多時候有不可抗且不可逆的外部因素。例如北宋的滅亡,南渡時家產的流失,丈夫的突然去世。在分析李清照的心態(tài)時,不應該過分關注這些事件對她的致命打擊,而應該轉換視角,看到李清照在不斷到來的苦難中的掙扎與求索??傊睦砘顒拥倪^程比最終的結果更為重要。而易安詞獨特的價值也在于詞作中反映的掙扎過程以及背后不息的精神力量。倘若李清照也只是抒發(fā)由不可逆的動亂時代帶來的宿命式的愁苦,那她的詞也就與其他抒情詞人無異。
沈曾植在《菌閣瑣談》中有言:“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辛,非秦柳也?!雹堇钋逭盏耐窦s詞與秦柳的不同就在于:秦柳以閨情為內容,以女子為主體的詞,大多設定為“閨房獨憐”和“憑欄盼夫”兩種模式。而李清照則開拓了語境,她能寫出產生于幽閉的閨房卻又嘗試突破閨閣的丈夫氣質。面對坎坷與悲傷,她努力不倦怠生活,嘗試保持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和熱愛,堅持與外部世界建立感知與聯系。這反映了她對生命的尊重和負責。李清照這類詞具有的強烈生命意識,是其“不似秦柳”的最主要原因。
總結來看,“香爐”“香料”意象具有明示環(huán)境,增強詞的典雅美,豐富讀者體悟途徑,促進情景交融以及完善作品的情緒發(fā)展鏈條這五種作用。其首要作用是突出詞所呈現的空間環(huán)境,為抒情提供一個封閉性的基礎。在封閉的閨閣環(huán)境中,“香爐”系列意象或隱性或顯性地存在著。而這些意象最重要的作用是為展現易安詞的情感層次和變化提供縱深和基礎。它們不會突兀地存在于詞所構建的整體空間,又能將濃烈的情感平淡化,隱抑化處理,為作者之后顯露出的“外向”意識提供“內向”的前提,使得一首詞呈現出由“沉郁”到“突破”的完整的情緒走向,讓作品的藝術張力伴隨心緒的流動遞進而不斷開拓。香爐與香料是閨閣之物,李清照在發(fā)揮此類物象雅致含蘊氣質的同時,也讓其傳遞出了不甘于困頓消沉的大情緒和大境界。
注釋:
①該處關于李清照存世詞作數量參考徐培均先生箋注的《李清照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本文所引李清照詞作皆以該箋注本為據,下文不再一一注釋。
②顧隨.駝庵詩話[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13.
③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3.
④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4.
⑤李清照著.李清照詞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