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偉
摘要:校園活動應努力促進學生幸福感形成。在集體中體味活動的快樂,在目標達成中感受生命的意義,在積極參與中體現人生的價值,促進學生幸福感形成。
關鍵詞:校園活動;幸福感;集體;目標;參與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0)01-00-02
在開展校園活動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熱熱鬧鬧的活動,學生并不感到快樂;我們精心組織、投入頗多的活動,學生并沒有積極參與;我們感覺“高大上”的活動,在學生看來不是很有意義。怎樣打破這一尷尬局面?我以為,作為教育者,必須思考校園活動是如何促進學生幸福感形成的。只有厘清了這一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校園活動的開展模式,真正實現校園活動中學生幸福感的提升。
一、在集體參與中體味活動的快樂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人的巨大的力量就在這里——覺得自己是在友好的集體里面?!币虼?,對于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來說,快樂集體的創(chuàng)建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校園活動正是因為可以創(chuàng)建“友好快樂的集體”,因而成為學生獲得學習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在集體中”,活動氛圍和同伴關系可以影響幸福感形成。校園活動一般都會根據學生心理和活動推進的要求,營造相應的氛圍。如在“校園歌手”選拔賽中,妙趣橫生的宣傳海報,熱鬧自由的大眾投票區(qū),暢所欲言的BBS留言板,就能很好地營造熱情向上、自由民主的活動氛圍,學生置身其中,自然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影響初中生幸福感最顯著的因素是同伴關系。成功的校園活動能讓學生擁有共同的目標,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更好地服務集體和他人,因此同伴之間聯系會更密切,交流會更頻繁。
“通過集體”,群體文化促進學生正確幸福觀的形成。人的快樂、幸福必須建立在“尊重和認同自身的群體文化”的基礎之上。退休大媽熱衷廣場舞,厭學的初中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究其根源就是這樣的娛樂集體所形成的“自身的群體文化”使他們互相尊重和認同,所以才會“樂此不?!?。因此,對于青少年來說,學校、社會形成怎樣的群體文化對他們的幸福成長是極其重要的。例如,為及時遏止學生追求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的攀比之風,學校開展“少年之美”系列活動,通過拍攝最美鏡頭、設計最美校服、暢談少年之美等活動,一方面讓學生的發(fā)型、服飾等有了統(tǒng)一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校園中形成了講究心靈思想之美、語言行為之美的群體文化??梢?,通過開展積極向上的集體活動,能讓學生在紛繁復雜之中找到主流群體文化,形成正確的幸福觀。
“為了集體”,這一明確的目標指向促使學生活動更投入、更深刻地感受人生的意義,從而獲得更大的快樂。學生在校園活動中,為了集體的目標,為了集體中他人的需要,其集體榮譽感、使命責任感及團結合作、克服困難的意志、精神等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彰顯,幸福感隨之而來。這應該也是競技類校園活動使學生更快樂的深層原因。
二、在目標追求中感受生命的意義
心理學研究表明,目標本身就賦予了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因此,確立目標、達成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過程,都能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因而體驗到快樂和幸福。
每一項校園活動都要確立具體明確的目標。讓學生身心得到發(fā)展,是所有活動的共同目標。如參觀紀念館這一活動安排一經公布,學生就會產生對英烈的敬仰、對生命的思考、對活動的期待。目標確立后,氛圍營造密切配合,宣傳和動員契合學生心理,學生對校園活動的向往和憧憬,就是幸福的體驗。
達成目標更是能帶給學生深刻的體驗。研究發(fā)現,人的幸福與生活事件是相關的。對學生來說,學校所開展的每一個校園活動都是生活中的事件,它們都能促進學生感受和體驗幸福。一次次活動帶來一次次快樂,就有助于學生幸福能力的提升。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人的體驗是最豐富的。這就好比做一道數學難題,做出來固然快樂,但在其過程中深入探究而不得、陷入苦境而柳暗花明或受到點撥得到啟發(fā)而豁然開朗,這樣的幸福感是更持久而深沉的。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家TalBen Shahar博士談到人們有一個很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目標的實現等同于幸福。他指出,“一旦目標實現,就會開心快樂”其實只是一種“幸福的假象”,目標實現帶給人的幸福感是短暫的。目標賦予生命一種意義,一種選擇,而不是簡單的實現與否,邁進目標的每一刻帶來的幸福才是更持久的。人們應該享受人生的每一個旅程,而不是目標實現的那一刻。
三、在個體參與中體現人生的價值
活動理論表明,人的心理發(fā)展與人的外部活動是辯證統(tǒng)一的。幸福感屬于心理意識,它的發(fā)生、發(fā)展必須依賴于人的活動。因此,校園活動中學生幸福感的形成必須依賴于學生個體的參與。
校園活動是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參與的活動。參與其中,就會承擔一定的工作。例如運動會,學生可能是運動員,參與比賽項目,挑戰(zhàn)自我和為班級爭光;也可能是啦啦隊員,為運動員鼓勁;還有可能是學生裁判或紀律委員,為整個賽事服務。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貢獻自己的力量,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得存在感,因而感受到活動的意義,這就是一種幸福。反之,如果找不到事可做,東游西蕩,就無意義可言,當然也就感受不到活動的快樂。
個體參與在積極投入上是有程度差別的。越投入參加的,獲得的快樂就越多。許多文獻研究結論就顯示,學生幸福感與應對事件方式呈正相關。其原因在于,投入參加,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和挖掘自身潛力,或更好地為班級或他人服務,獲得更大的肯定,由此而充分體會到活動的意義。例如運動會參與過程中,有的志愿者樂此不疲地在太陽底下為學校為同學服務,有的小通訊員一遍又一遍修改新聞稿只為能在廣播里宣傳班級,他們深深感受到積極投入的意義,因此是無比快樂的。[1]參與中的積極投入之所以讓人覺得快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在投入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心流。所謂心流,就是指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達到一種忘我愉快的狀態(tài)。例如在校園文化節(jié)里,參與表演的同學為排演高質量的節(jié)目,精益求精地排練,除了展現自我的快樂,更有一種忘記自我的妙不可言的快樂。
參考文獻:
[1]王磊,讓綠苗苗在快樂的集體中茁壯成長[J].小學德育,2005(3):32-33.
(作者單位:長沙市芙蓉區(qū)育英西垅小學湖南長沙 ?410002 )
責任編輯 ?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