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馬官軍,尹立林,葉燈燈,劉向東,*
(1.國家家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中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湖北武漢 430070;2.農業(yè)農村部生豬健康養(yǎng)殖重點實驗室,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廣西貴港 537100)
我國規(guī)?;B(yǎng)豬場種豬的年淘汰率在30%左右,其中因肢蹄問題導致的母豬淘汰率為20%~45%[1],存在肢蹄問題的豬可能會出現(xiàn)四肢和蹄部變形、蹄部裂傷、行走困難、癱瘓等癥狀,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生豬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肢蹄結實度(Leg soundness)是一個反應肢蹄健康程度、結實程度和運動機能的綜合指標[2-3]。目前,肢蹄結實度主要通過肢蹄評分、步態(tài)評分等主觀觀察方法來評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豬只肢蹄問題的研究。研究表明,豬的肢蹄結實度的遺傳力為0.1~0.5[4],客觀的評估方法是精確評估豬肢蹄結實度并進行豬只精準選育的前提。在2007年出版的《中國人群骨質疏松診療手冊》中,定義骨礦物質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衡量骨量的指標,是醫(yī)學研究和臨床醫(yī)學中用于測定和診斷骨質疏松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5]。有關豬的骨密度測定也已有研究報道,如Rothammer等[6]對6個品種554頭豬的骨密度進行了測定,旨在通過探究影響骨密度的分子標記從而改善豬肢蹄問題。隨著我國對國外種豬的大量引進,以及養(yǎng)殖場豬肢蹄問題越來越普遍,將骨密度作為一個育種指標成為提高豬群肢蹄健康程度的有效途徑。在養(yǎng)殖生產中,品種和胎齡是影響種母豬生產性能的重要因素,且不同品種和胎齡的母豬其肢蹄問題存在較大差異,而不同品種和胎齡的母豬在骨密度方面的差異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廣西某公司丹系純種母豬為實驗對象,利用超聲骨密度儀進行母豬活體骨密度測定,通過制定母豬骨密度診斷標準,以分析品種和胎次對母豬肢蹄骨密度的影響,以期為規(guī)模化養(yǎng)殖場防控母豬肢蹄問題及種豬高效選育提供理論參考。
1.1 動物來源 本研究群體選自廣西某規(guī)?;N豬場,以1 006頭純種丹系母豬為研究對象,其中杜洛克母豬107頭、長白母豬294頭、大白母豬605頭,胎次包括1~8胎次,于2017年6—11月在該場對實驗豬群進行了骨密度值測定。實驗豬只均飼養(yǎng)在限位欄中,地板類型為漏縫地板。
1.2 骨密度測定方法 本實驗測定表型為產后母豬1~3 d的肢蹄骨密度,選擇哺乳時對母豬肢蹄骨密度進行測定,使用Sunlight公司的Miniomin超聲骨密度儀對成年母豬后肢內側跖骨進行超聲骨密度測定,測定結果為超聲在骨中傳播的速度SOS(m/s)。測定時,將骨密度測定儀探頭涂抹適量B超耦合劑,放置在后肢內側跖骨,按回車鍵或儀器開關進行測量,重復3~5次,測量完畢,單擊“結果”按鈕,查看測量結果,并登記測量值。
1.3 種豬骨質強度分級診斷 本研究根據(jù)1994年WHO建議[7],利用BMD或BMC值對骨質疏松癥進行分級診斷,對已測定骨密度群體進行骨質疏松分級診斷。骨質正常為母豬骨密度超聲平均值的1個標準差(SD)之內;骨質減少為母豬骨密度超聲平均值降低1~2.5個標準差;骨質疏松癥為母豬骨密度超聲平均值降低2.5個標準差以上;骨質強健為母豬骨密度超聲平均值高于1個標準差以上。
1.4 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利用Excel進行測定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描述性統(tǒng)計,采用SPSS 21.0軟件的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數(shù)據(jù)用平均值± 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并利用線性回歸法建立胎次與骨密度間的線性回歸方程。
2.1 種豬群骨密度測定與骨質強度診斷標準 由表1可知,本研究豬群骨密度均值為4 266.45,標準差為204.62。根據(jù)群體骨密度均值與標準差對種豬進行骨質強度分級診斷,結果見表2。骨密度值≥4 062為骨質正?;蚬琴|強健,為肢蹄健康,骨密度值在3 755~4 062為骨質偏少,而骨密度值低于3 755為骨質疏松。
表2 丹系種豬骨密度診斷標準
2.2 不同品種種豬骨質強度分析 由表3可知,在該群體中,骨質正常和骨質強健母豬共848頭,占84.29%,杜洛克母豬中骨質偏少和骨質疏松所占比例最大,為46.73%,高于大白豬的10.91%和長白豬的14.29%。
表3 丹系母豬群體骨質強弱個數(shù)統(tǒng)計
2.3.品種對種豬骨密度的影響 由表4可知,3個品種中,杜洛克種豬骨密度均值極顯著低于大白豬和長白豬,長白豬與大白豬骨密度值之間差異不顯著,其中長白豬的骨密度變異系數(shù)大于杜洛克和長白豬。
表4 不同品種母豬骨密度多重比較
2.4 胎次對種豬骨密度的影響 由圖1可知,在線性擬合曲線中,胎次對應的R2為0.902 9,表明母豬的骨密度和胎次呈正相關,隨著胎次的增加骨密度呈增長趨勢。
3.1 種豬骨質強度分級診斷標準 本研究結果表明,種豬骨密度值≥4 062為骨質正常或骨質強健,骨密度值在3 755~4 062為骨質偏少,而骨密度值低于3 755為骨質疏松,該結果為種豬的肢蹄結實度評價提供了標準。在豬肢蹄性狀的選種過程中,人們常以肉眼對肢蹄結實度評分來評定豬只的肢蹄狀況,由于各專家對肢蹄各部位的評分體系差異減緩了對豬肢蹄結實度的選種進程[8]。本研究對種豬骨質強度分級診斷具有準確、客觀、真實等特點,可為今后種豬肢蹄結實度性狀的選種方法完善和肢蹄疾病預防提供參考。
3.2 品種對種豬骨密度的影響 動物的某些重要經濟性狀在不同品種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品種雜交改良已成為提高動物生長性能的重要方式。目前,對于不同品種畜禽骨密度差異的科學研究較少,而有研究表明,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種族的人之間骨密度存在差異。如伍賢平等[9]收集了發(fā)表在SCI期刊中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不同種族人群的骨密度參考值,比較后發(fā)現(xiàn)其他種族人群比中國人的骨密度參考值低,黑人的骨密度顯著高于其他種族人群,說明不同種族人群的骨密度是存在差異的,該研究結果與本研究中品種對骨密度值有極顯著影響的結果相符。有研究報道,豬的6號染色體上有多個QTL能同時影響骨密度、脂肪、瘦肉含量、活體重等[6],推斷骨密度、脂肪與瘦肉的比例、活體重可能存在互相的影響。在規(guī)?;i場的養(yǎng)殖生產中,杜洛克豬、大白豬和長白豬因生長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差異而導致其商業(yè)用途有所不同,杜洛克豬常作為父系品種,而大白、長白常被用作母系品種。研究表明,大白豬和長白豬的窩總產仔數(shù)和窩產活仔數(shù)均高于杜洛克豬[10-11],大白母豬和長白母豬因產仔數(shù)較多,妊娠期體重較大,為支撐軀體正常活動,對肢蹄結實度的要求更高,這可能是其骨密度值比杜洛克母豬更大的原因。鑒于以上研究,本研究認為,豬的骨骼發(fā)育與活體重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不同品種母豬在發(fā)育過程中,脂肪的沉積量不同,活體重不同,成年母豬的骨沉積也可能不同。因此,不同品種的母豬骨密度存在差異,不同品種豬骨密度的差異可為今后豬的高效選育提供參考。
3.3 胎次對種豬骨密度的影響 妊娠母豬常因肢蹄問題而導致其繁殖性能降低,研究不同胎次母豬骨密度對改善豬肢蹄問題、提高母豬生產性能、延長母豬利用年限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隨著胎次的變化,骨密度值基本呈增加的趨勢,但第2胎母豬的骨密度比第1胎要低,造成第2胎次母豬骨密度低于其他胎次的原因可能與第2胎次母豬中杜洛克所占比例最高有關,因為杜洛克母豬的骨密度均值明顯低于大白豬和長白豬,所占比例增加,降低了群體均值。關于豬的胎次對骨密度影響尚未有相關報道,而人的胎次與骨質狀況的關系已有研究報道。景秀紅等[12]利用超聲骨密度儀對不同產次中晚期孕婦的骨質狀況進行測定,測定部位為橈骨近腕部1/3段的骨密度,其結果表明,孕中期孕婦產次≥2組的骨密度值顯著大于產次=1組的孕婦。Kauppi等[13]對2 028位絕經婦女的產次與髖部骨折風險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表明,經產婦女髖部骨折的風險較低,胎次與髖部骨折風險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R2=0.74),這說明胎次增加可能骨質更強健。以上報道與本研究結果中母豬骨密度隨胎次增加結果相符,這表明初產母豬因肢蹄骨問題而引發(fā)蹄病的可能性較大。同時,母豬妊娠過程中的鈣磷和激素代謝可能影響骨密度值。已有研究表明,母豬不同水平鈣磷攝入對其骨穩(wěn)態(tài)存在影響[14],孕激素可促進骨的形成[15]。本研究表明骨密度受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母豬骨密度隨胎次增加呈一定增長趨勢,但骨密度差異形成的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品種丹系純種母豬的骨密度值存在差異,杜洛克母豬骨密度極顯著低于大白母豬和長白母豬,而大白母豬與長白母豬間骨密度差異不顯著,同時,隨著母豬胎次增加,骨密度值呈上升趨勢。骨密度是母豬的肢蹄健康狀況的反應,建議養(yǎng)殖場根據(jù)母豬不同品種、不同胎次制定合理的母豬護蹄方案,以延長母豬的利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