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酸裊裊
我小時候很愛看書。
在識字量剛夠看些簡單故事的年紀(jì),我就看各種各樣的童話。
那時,我為故事里被人誤解的小女巫落淚,為長得丑陋而被小伙伴欺負(fù)的小男孩揪心,為小美人魚最后沒有將刀插進王子的心臟卻選擇變成海上的泡沫而悵然,為皮皮魯和魯西西的奇特經(jīng)歷而嘖嘖稱奇、羨慕不已。
我還記得自己借到過一本《世界童話大全》——墨綠色的硬殼封面,16開的大開本,非常厚實的一本。我每次捧著它看的時候,都感覺自己懷里像抱著一大塊磚。
我上初中時,偶然間發(fā)現(xiàn)自己居住的城市有向市民開放的公益性圖書館,頓時有一種小老鼠發(fā)現(xiàn)大米缸的雀躍心情。
圖書館離我家有點遠,每到放假的時候,我就騎自行車穿越小半座城市,去那里借自己喜歡的小說,帶回家看。
我在那段時間看完了衛(wèi)斯理系列故事、各種各樣的武俠小說、幾排書架的言情小說,還看了一些現(xiàn)在我想不起名字的其他小說。
當(dāng)時最讓我驚艷的文字來自李碧華。她愛用短句,文字凄艷、詭譎,像一把鑲滿寶石的短劍,“刺啦”一下劃開我的心臟。
我有時候也會借一些名家之作帶回家看,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有格調(diào)的少女。但也許是我天資有限吧,大部分的名家名著我不太能看下去。
我喜歡《月亮與六便士》里的那句:“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xù)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可當(dāng)年少的我因為這句話而囫圇吞棗般看完這個故事時,我卻不覺得這個故事有多么值得被一遍遍稱頌。
我年少時的閱讀口味,就像一個愛吃零食的小孩,要么甜美,要么辛辣,要么香脆,要么干脆澀到嘗過就放棄。茶水一樣的文字,我是斷然不會喜歡的。
后來我慢慢長大了。我開始看電視劇、看電影、看手機里的各種碎片化信息,甚至后來,我自己也成了能出書的作者??稍谶@個過程中,我看的書卻越來越少,因為閱讀的快感正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下降。
之前網(wǎng)上流傳一個說法:一個人一生中看完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會對他以后的性格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最近,我又在一個樂評人的微博里看到音樂圈的所謂“13歲影響說”,即一個人在13歲左右聽的音樂,會影響他一生的音樂品位與審美。
我不知道這種觀點是否有科學(xué)依據(jù),但想想,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十三四歲的年紀(jì),人生才剛剛開始,潔白的畫卷才被粗略地勾勒了幾筆,稚嫩的眼睛和耳朵,看到、聽到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有趣的、刻骨銘心的。
那時我們還未成為混沌的、因看過一些疾苦而對疾苦漸漸免疫的大人,得到的快樂是純粹的快樂,體會到的心痛也是深入骨髓的心痛。
我自身的閱讀經(jīng)歷,仿佛驗證了“13歲影響說”。我至今愛看的依然是通俗類小說。但我也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自己從文字中獲得的感受與以前有了很大不同。
年少時,我迷戀的是閱讀的快感,在虛幻世界里天馬行空;如今,我借由文字獵奇的心情逐漸淡去,反而更多的是從文字里窺探真實的人生。
年少時,我連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都嫌寡淡;如今,我卻慢慢讀懂了那些平實的文字對人性的精準(zhǔn)剖析。
重讀《月亮和六便士》,思特里克蘭德依然孤獨乖戾,令我不喜。他人到中年突然拋家棄子去追求藝術(shù),相當(dāng)自私,可我不得不承認(rèn),他追求藝術(shù)夢想時那種毫無保留的執(zhí)著令人折服。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蹦晟贂r我偶爾也會將這句話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卻不懂它為什么廣為流傳,可現(xiàn)在我懂了。
在真實的世界里,極致痛苦的人生和極致幸福的人生都是極少數(shù),大部分的人生是看著還可以,真實感受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時你說你痛苦,反而會被旁人嘲諷不知足,因為比你慘的大有人在。你說不出你的痛苦,可很多年前的張愛玲替你說了出來。
寫字是我平淡無奇的人生里唯一的光,我以前也常想:如果這束光熄滅了,我還能做些什么呢?
現(xiàn)在我想到了——至少還有閱讀。
保持閱讀的習(xí)慣是一件重要的事。閱讀這件事,仿佛是在黑暗中摸索,在石壁上鑿洞偷光,在霜雪天里抱臂抵御寒冷;是隔著遠遠的時空,看作者心底的一朵花映照著你心里的那朵,緩緩地開放。
(水云間摘自《花火·彩版》2020年6月A,邱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