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樂
前不久,一位“90后”民警“吼”群眾的新聞贏得網友的廣泛稱贊——6月30日凌晨,云南省彝良縣遭遇暴雨,河水水位暴漲。從5時到8時,29歲的民警許世雄一邊沿街大喊預警,一邊和其他民警疏散群眾。警車被滾石砸了,擴音器進水損壞了,都沒有讓他停下,最終許世雄靠著“人肉嘶吼”,生生把大家都喊起床了,使200多人成功轉移,而他自己卻累到說不出話。
這暴雨中的一聲聲“嘶吼”,還獲得了央視新聞主播的點贊:汛情來時,怎么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那就是要夯實責任。這個“夯”字,拆開來就是“大”“力”兩個字。只有每一個崗位在每一次關鍵時刻都像這位民警小伙一樣用上“大力”,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才能在守護群眾安全時力大無窮。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全面小康決勝之年的關鍵節(jié)點,在統籌推進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特殊情況下,如何扛起責任擔當,進而真正書寫好“人民至上”的新時代答卷,是每一位黨員干部的“必答題”。
5月21日,一則“七旬老人擺攤遇城管”的視頻引起網友廣泛關注: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一位七旬老人挑著扁擔占道賣櫻桃,正在執(zhí)勤的執(zhí)法人員發(fā)現后,立刻上前收起老人的物品。周圍行人以為老人要被處罰,紛紛上前說情,沒想到執(zhí)法人員直接上演了“神反轉”——不是沒收老人的東西,而是挑起扁擔一路快走,為老人在市場中尋到一個攤位,并幫老人安置好。
視頻中執(zhí)法人員的柔性執(zhí)法獲得大量網友的點贊,有網友稱“這才是人民的城管”。此舉帶來的不僅是感動,更折射出基層黨員干部工作理念的轉變。
群眾之事無小事,把事情做到群眾的心坎里,需要更多的信心、決心和耐心。這背后,實際是將“人民至上”理念內化于心的過程。
《解放軍報》曾刊載這樣一則故事:1947年,國民黨將領胡宗南率兵占領延安之后,自認最得意的舉動之一,就是在延安開設了一個“為人民服務處”。服務內容包括發(fā)放賑濟、免費治病、代寫書信等。服務處掛牌那天,異常熱鬧——因為張貼的通告說,延安城內不管男女老幼,只要來就發(fā)給救濟金,或布二尺,或米二升?!盀槿嗣穹仗帯遍T口擁擠了幾天后,胡宗南發(fā)現,這樣發(fā)展下去實在難以承擔,更重要的是民眾還是不說國民黨的好話。
不難看出,三心二意、半心半意甚至虛情假意的“為人民服務”,是欺騙不了人民群眾的。踐行“人民至上”理念,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是明確幾項規(guī)定那么簡單,應該實實在在地內化于心。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尹義高撰文指出,只有把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想明白,把“為什么人、做什么人、靠什么人”研究透,才能準確定位自己,保持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
也就是說,黨員干部不論處于何種崗位,都要時刻把“人民至上”理念深植于心,樹立“誤不起、錯不起、等不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經常想一想工作中離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多大差距、離人民群眾滿意還有多少距離、離人民群眾期待還有多少工作要做。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時,寒風凜冽,江城封閉。
在黨中央的號召下,340多支醫(yī)療隊、4.2萬多名醫(yī)務人員“逆行”荊楚,奔赴戰(zhàn)“疫”一線;約4萬名建設者從八方趕來,與病毒競速,創(chuàng)造了10天左右建成兩座傳染病醫(yī)院的“中國速度”!
在感動全國的“逆行”身影中,有一張張按著紅手印的請戰(zhàn)書,還有一次次“火線入黨”時高舉的右拳……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民之所向,我之所往。越是關鍵時刻,越能檢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人民至上”是具體的、現實的,而不是抽象的、空想的,必須落實到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中。如何將“人民至上”理念外化于行?除了在危難之時勇于挺身而出,在日常工作中“為民解憂”也是一項重要參考指標。
對此,重慶市萬州區(qū)龍駒鎮(zhèn)太吉村的村民們有著切身感受。2019年國慶節(jié)前的一個上午,龍駒鎮(zhèn)黨委書記張鳳政帶領班子成員到村里開展走訪座談,鼓勵村民提建議。
“我來提一個。能不能給我們修一個滾水壩?”村民郎洪玉坐在角落,第一個發(fā)言。
原來,郎洪玉所說的滾水壩,是連接該村200多名村民到河對面場鎮(zhèn)的一條出行要道。每年一到汛期河水上漲,群眾只能蹚水過河,不僅出行不便,還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張鳳政當場承諾:“回去后立即研究落實。”國慶假期之后一上班,鎮(zhèn)黨委班子立即召開專題會研究,并現場走訪查看、論證。幾個星期后,滾水壩項目方案正式敲定,并迅速修建完成。
一條滾水壩,不僅解了群眾出行難題,也暖了群眾的心。
顯然,只有把群眾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徹底解決了,他們才會真心認可。否則,不管表態(tài)的調門多高,只開花不結“果”,老百姓的困難遲遲得不到解決,不僅沒有凝心聚力的積極作用,還會增加群眾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反感情緒。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師范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吳寧認為,踐行“人民至上”理念要求,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yè)、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解決群眾關心的就業(yè)、教育、社保、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p>
對于這份“答卷”,“時代楷?!绷慰〔ㄊ沁@樣看的:“分數應該由老百姓去打,但我始終在積累,始終走在路上?!薄白屓罕娙ゴ蚍帧?,是廖俊波政績觀的集中體現,反映出的是“權為民所用”的政績觀。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時”。廖俊波從鄉(xiāng)鎮(zhèn)長到副市長,主政為官不過20年,但他不斷以“畫家”“魔術師”“救火隊長”的身份去創(chuàng)造奇跡,在“困境中出新招”,僅用兩年時間,就創(chuàng)造了把福建倒數第一的貧困縣變成全省發(fā)展十佳縣的奇跡。
可以說,廖俊波就像一面鏡子,是黨員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范本和教材。“詢事考言,循名責實”。廖俊波創(chuàng)造的政績,經得起組織的考量,更經得起“人民”這把尺子的檢驗。
“人民至上”,就是要求黨員干部在工作中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得失成敗的最高準則。
身為政令推行的參與者,黨員干部應該密切聯系群眾,及時了解民聲,充分領悟“人民滿意才是真的滿意”這句話的精髓。以民好為己好,以民惡為己惡,如果實施的政策最終不能為人民帶來福祉,就是偏離了方向。
對此,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建寧認為:“人民群眾的認同度、滿意度,是檢驗我們一切決策和工作的基本依據。我們黨只有真正代表和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順民意、得民心,才能立于不敗之地?!?/p>
所以,要將“人民至上”落到實處,所有黨員干部都要以人民評判標準為標尺,把答卷交由人民判定。
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每一代人都會有新的需求。如今,“人民至上”這場時代大考擺在面前,群眾到底會打多少分,關鍵在于每一名黨員如何用心、用情、用力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