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
曾經(jīng)在街邊見到這樣的母子,媽媽催促兒子走路要快一點,怕遲到。媽媽很急躁,一邊推搡著兒子往前走,一邊說:“你就是這樣,拖拖拉拉,看你那個樣子能干成什么?你這個樣子讀書能好嗎?老師看見你這樣都恨不得少看一眼!”媽媽一直在喋喋不休,而那個孩子呢,面部表情毫無變化,一片淡然,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節(jié)奏慢慢向前走著。
孩子本來只是走路慢了一些,但是媽媽卻“借題發(fā)揮”,而且沒有發(fā)揮任何作用,可以說這樣的親子“溝通”場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父母苦口婆心,而孩子全當(dāng)耳邊風(fēng),這樣的無效溝通只會導(dǎo)致孩子的不良行為越來越嚴(yán)重,同時父母不恰當(dāng)?shù)恼Z言信息也破壞了孩子的人格和自我價值體系,拉開了父母和孩子內(nèi)心的距離,導(dǎo)致親子關(guān)系的破裂和孩子心里的閉鎖。
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關(guān)系,已經(jīng)成為每個家庭迫在眉睫的問題,那到底什么叫溝通?
溝通包含三個要素:語言、語氣和語態(tài),即人的姿態(tài)、表情、手勢經(jīng)不同的組合后,能表達出近70萬種不同的信息,比任何一種語言所能表達的意思都要豐富。由三要素我們也可以看出,怎么說比說什么來得更重要。研究顯示,很多孩子厭煩的不是父母跟他說的內(nèi)容,而是父母說話的態(tài)度和方式。弗洛伊德說:沒有人可以隱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說話,則他會用指尖說話。
傾聽是了解孩子最好的“語言”,上天給我們每個人兩個耳朵一張嘴巴,就在暗示我們,多聽少說,聽比說更重要。
父母在生活中要練習(xí)傾聽的能力,首先傾聽要及時,當(dāng)孩子開口想跟您訴說什么的時候,請立即作出傾聽的準(zhǔn)備。其次聽孩子說的時候,做好聽的狀態(tài),比如眼神相對、傾身向前,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接下來說的話父母很重視。再次聽的時候要專注,不可三心二意,更不要邊做著自己的事,邊對孩子說“你說吧,我聽著呢”,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同時父母在聽的時候需要用簡單的詞語進行回應(yīng),必要時還可以重復(fù)孩子的話,一方面讓孩子知道我們確實在聽,另一方面也可以確認(rèn)一下我們聽的是否準(zhǔn)確。
尊重是溝通成功的秘密。很多父母總是想當(dāng)然地按照自己的個性和孩子說話,有時甚至?xí)o端破壞孩子的傾訴欲望,喜歡不聽完就論斷,喜歡依據(jù)只言片語進行回應(yīng),有時也會加入自己的想象。比如當(dāng)自己的孩子被他人贊賞時,父母會很慌忙地說:“沒有沒有,哪有你們說的那么好,你不知道他在家……”看似是為了給他人一個謙虛的印象,實際上我們否定了孩子的特質(zhì),傷害了孩子還不自知。不妨這樣說,“是的,這孩子確實……”
贊賞是對一個人的肯定,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很好地應(yīng)用贊賞的技巧,一方面可以加強親子關(guān)系,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在成人的贊賞中找到自己。贊賞需要注意兩點:首先要及時,看到孩子的表現(xiàn)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贊賞,不要認(rèn)為是應(yīng)該的,也不要藏在心里,害怕孩子會驕傲。其次要具體,例如,孩子看完書后,自己把書放回原處擺放整齊;如果這時家長只是說“你今天表現(xiàn)得不錯”,效果會大打折扣,因為孩子不明白“不錯”指什么;不妨說:“你自己把書收拾這么整齊,我真高興!”再次,不僅要看結(jié)果,還要看過程。例如,孩子吃完飯后自己去刷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這時家長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批評,孩子也許就不敢嘗試自己做事了,孩子常好心辦“壞事”;如果家長冷靜下來說,“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廚房路滑,要小心。”這樣往往會事半功倍。
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孩子成長的基石。面對孩子的錯誤,父母需要給予及時的管教和批評,但批評需要智慧和技巧,智慧批評需要父母做到:
※ 態(tài)度上不要聲色俱厲,可以用凝重、嚴(yán)肅的表情來顯示對待孩子的錯誤的態(tài)度,語調(diào)也不必高八度,相反可以比平常的聲音更低沉一些,緩慢地如談心般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并注意與孩子保持溫和的目光接觸。
※ 批評要客觀,實事求事,就事論事。告訴孩子他犯了什么樣的錯誤,幫助他分析犯錯誤的原因,所犯錯誤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父母的感受如何等,不要夸大孩子的錯誤。
※ 要言簡意賅,恰到好處。
※ 不給孩子下結(jié)論,貼標(biāo)簽。
※ 批評要注意時間、地點。
※ 父母的態(tài)度要一致。
※ 不翻舊賬。
※ 批評孩子之前要讓自己冷靜下來,批評結(jié)束后不要長時間板著面孔。比如有的家長會因為孩子犯了某一錯誤好幾天不同孩子說話,或者好幾天對孩子態(tài)度不好,這樣會使孩子的心靈感到壓抑和沉重,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 批評的同時要告訴孩子誰也免不了犯錯誤,只要改正就好,父母仍然是愛他的。
※ 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批評不是發(fā)泄個人的情緒,而是幫助孩子認(rèn)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進而修正自己的錯誤,父母在其間的角色應(yīng)該是幫助者,而不是法官和裁判。
親子溝通中宜說:“不管發(fā)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我永遠愛你!”“你是獨一無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也許你是對的,我只是建議,決定權(quán)在你?!薄跋嘈拍隳芴幚砗米约旱氖虑?,如果需要,我會和你一起面對,盡我的力量陪伴你。”“你無論做得怎么樣,表現(xiàn)如何,你都是我的孩子,我依然愛你?!?/p>
親子溝通中不宜說:“住嘴!你怎么就是不聽話?!薄拔艺f不行就不行?!薄拔以僖膊还苣懔?,隨你的便好了?!薄澳闳艨?00分,我就給你買……”“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你又做錯了,真笨!”“一看你就沒多大的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