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麗
問題襲來,情緒自然受困,這是人的本能反應,束之高閣假裝無視,千方萬法轉移注意,自我催眠不了了之,抑或借助忙碌的作息、瘋狂的放縱、藥物的麻痹度日,看似感覺正常了,貌似心情明朗了,糟糕的意識消失了,殊不知惡劣的情緒只是下沉到了潛意識中,如同冰山之下的無限擴容,待膨脹時,搖搖欲墜,個體會遭遇徹底的潰落。正如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所言: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病癥的根源。
問題發(fā)生,無論是工作受挫,還是關系失調,即說明了過去的不合理性,直視問題、直面頓厄,下定決心、拿出勇氣,全面剖析、認真審視。其間會經(jīng)歷各種不良情緒,痛苦、悲傷等等,唏噓不已也好,嚎啕大哭也罷,將積在內心深處的雜質連根拔起。赤裸裸地擁抱這些“壞情緒”,不再徘徊、不再排斥、不再逃避,真真切切地感受它們,接受它們客觀真實的存在。體會痛苦,告別深淵,從桎梏中解脫出來;學會悲傷,懂得舍棄,從沉溺中撥開迷霧。
理清并接受了,如同剝開洋蔥的一層層表皮,內心得以呈現(xiàn)出來,才有可能改變,重新塑型。正確看待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深入發(fā)掘內部驅動力,熱愛工作本身,肯定職業(yè)價值,注重自我成長,累積經(jīng)驗方法,享受付出帶來的身心充盈;適時看清領導態(tài)度、同事評價、福利待遇等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不因它們的牽絆而放慢前進的腳步,同時回收指向外歸因的滿腹牢騷、哀怨連天,負面情緒得不到滋養(yǎng),自擾的壓力來源便得到了截斷。
繼續(xù)成為自己,增強自我意識,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作為社會中的個體,避免不了頻繁的人際互動,面對對方不合理的投射,例如同事的過分無理的要求、朋友的毫無節(jié)制的索取,敢于不認同。若是認同,將走進對方的行為模式中,甚至激起自身過往陰影,或許是原生家庭的磨難,或許是成長中的行為創(chuàng)傷,一旦再現(xiàn)后,會帶來患得患失般的惴惴不安,唯唯諾諾般的小心翼翼。唯有自我覺察,不重蹈往日的行跡,不陷入過去的悲傷,才能點亮自己心中的光,尊重自己的需求,勇敢前行。
最后,將焦點聚集于一身,我們內心深處都有最原始的需要和沖動,工作疲憊了、節(jié)奏太快了,渴望放松、渴望停歇,不妨允許自己做個孩子,像個寵愛自己的孩子。又時常處于理想狀態(tài)下,有內化的標準,不妨多憧憬憧憬美好的未來,多暢想暢想宏偉的目標。在真實自我與至上超我的協(xié)調下,回歸到現(xiàn)實的自我中,調節(jié)好自我情緒,控制好自我行為,讓自我成長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