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建議從識字教學、詞句理解、閱讀教學三方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有效性 策略 部編版語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033-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標”)在“前言”部分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倡導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發(fā)現語言學習規(guī)律,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不斷激發(fā)學習動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效的語文教學,應體現在語言習得的同時,讓學生親歷思維的訓練,促進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同步發(fā)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親歷語言學習過程,讓語文學習真實發(fā)生。
讓學習過程真實發(fā)生,需要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僅是教師的教學展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生為本”的課堂。其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精準定位語言生長點,優(yōu)化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語言學習與實踐中獲得語言能力的提升。
一、識字教學:關注漢字特點,據“理”而教
語文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閱讀等方面的影響。對于語文課標的這一要求,很多教師未能引起關注和重視。筆者對部編語文教材使用情況進行調研聽課時發(fā)現,大部分教師在使用部編版教材時,生字教學基本沒有關注到漢字特點,主要的教學方式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加一加”“換一換”的方法。簡單機械的“加一加”“換一換”,把字形學習與字義的理解割裂開來,不利于學生根據漢字以形表意、形義結合的構字原理進行識字。例如,有一位教師在上一年級識字課《大小多少》時,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是一堆杏子,不是一群杏子?學生對于區(qū)分量詞“堆”“群”的用法存在疑惑。顯然,這個語文知識點的學習已經超出了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學生自己不能到達的地方”,即學習的難點。王榮生教授曾經說過: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學生帶到需要到達的地方。要把學生帶到“不能到達的地方”,需要教師從學情出發(fā),把握學生的起點,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生親歷語言學習過程,獲得語言學習實踐經驗。這也是低年段學生發(fā)展語言運用能力的路徑。遺憾的是,由于學生的這個問題超出了該教師的備課預設,該教師沒能及時給予解答,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部編版識字教材在呈現方式上凸顯漢字的特點,突出字理滲透漢字文化。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只小蟲子》,編排了課后練習題:讀一讀,注意加點的字,說說你的發(fā)現。安排了一組詞“屁股 脾氣 腹部 胳膊 肩 手臂 胃 腎”,提醒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月字旁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出示小蟲子的軀干圖例(如圖),讓學生借助圖畫認識小蟲子各部位的名稱,再延伸到認識人體部位的名稱,從中發(fā)現“肉月旁”形義結合的特點及規(guī)律。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從漢字的構字特點入手,搭建支架,引導學生先后借助圖畫、身體結構,勾連生活學習經驗,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讓學生親歷生字學習的過程,習得“肉月旁,表示跟身體部位有關”的語文知識,并在理解運用中達成“學一個得一串”的學習目標,從而培養(yǎng)自主識字能力,豐富語言文字的積累。
因此,識字教學要關注漢字特點,據“理”而教;要依據漢字的結構原理,形義結合,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字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漢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之美,熱愛祖國語言文字。
二、詞句理解:落在關鍵處,精準而扎實
詞句理解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基本內容,也是學生學習語文最為基礎的抓手。經過幾輪課程改革,加強詞句品讀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v觀一線課堂,詞句教學的實效性卻不盡如人意。教師囿于自身素養(yǎng)及教學經驗,覺得哪個詞都有特點,哪個詞都要抓,教學時面面俱到,容易出現“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現象。導致學生學習詞句淺嘗輒止、走馬觀花、粗知其義、學不能用。有的課堂貌似凸顯了品讀關鍵詞句,但所品所讀的內容不講依據,與教學目標毫無關系,只為品讀而品讀,對促進閱讀理解作用不大,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有效的閱讀教學、詞句理解教學必須落在關鍵處,做到精準、扎實。
(一)巧抓“文眼”,提綱挈領,切入文本
“文眼”,即提示統(tǒng)領文章主旨內容的詞語或句子,對把握課文內容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閱讀時抓住文章的“文眼”,就可以厘清全文脈絡和結構,概括文章的思想內容。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太空生活真有趣》一文,以“趣”貫穿全文:課題凸顯“趣”;開篇以問句和感嘆句自問自答,強調“有趣”;結尾段以反問句總結全文,緊扣“有趣”點明主題,照應開頭。因此,教學時,可以從課題的“趣事”一詞切入,指導學生抓住開頭和結尾相互照應的幾個句子,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導入課題后,將課題進一步擴展,生成句式:“太空生活,? ? 很有趣。”借助生成的句式,指導學生讀課文,圈畫出“睡覺、喝水、走路、洗澡”等關鍵詞句,概括出文章從幾個方面寫太空生活的有趣。此教學設計,通過捕捉文章標題的文眼作為教學切入,以句式表達為抓手,有效地指導學生抓住統(tǒng)領全文的中心詞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落實本單元“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的語文要素。
(二)選取最富表現力的詞句,促進對課文內涵的理解
特級教師虞大明指出:閱讀課訓練的內容要淡化篇章意識,要抓住最富表現力的詞句,通過理解、轉換、運用,達到理解課文,增強語文能力的目的?!短丈钫嬗腥ぁ分械摹氨仨殹币辉~,對于理解文章“太空生活有趣”的內涵起關鍵作用,教學時要引起重視。有一位教師教學本課時,抓住“航天員必須把自己綁在睡袋里”一句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紤]到二年級學生對于副詞“必須”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以“飄”為抓手,讓學生經歷“飄”一詞的理解運用過程,感悟理解“必須”一詞所表達的意思,并通過轉換運用,讓學生嘗試自主閱讀“喝水、走路、洗澡”相關文段,理解課文內涵,突破學習難點。
師:帶“風”字旁的“飄”,表示事物很輕很輕。你能用上“像? ? 一樣飄到別處去”說一說嗎?
生:像羽毛;像雪花;像落葉;像一片云……
師:你對“飄”字學得真好!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繼續(xù)想象:如果航天員睡覺不把自己綁在睡袋里,就會像? ? ?一樣飄到? ? ?去了。
(學生展開想象后,紛紛填空)
師:所以,航天員睡覺一定要把自己綁在睡袋里。請同學們用上“航天員喝水(走路、洗澡),必須要? ? ? ?”,試著讀懂第三至五自然段。
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巧妙地抓住關鍵詞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文本語境加強理解,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關注語言現象,豐富語言積累
部編版教材的編排凸顯語用意識,關注語言現象。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要素是“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這一單元語文要素體現在具體的課文中,如《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中的“……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句子中出現了5個民族,除了漢族,其他四個少數民族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所以“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這幾個詞語對學生而言就是頗具新鮮感的詞語。在教學時,要讓學生結合教材四幅插圖,反復朗讀識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文中關于上課時窗外的描寫:“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蓖ㄟ^“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寫窗外很安靜。這樣的表達方式,對于學生來說屬于陌生化表達,是有新鮮感的句子。像這樣的具有新鮮感的詞句,在本單元的課文《花的學校》《不懂就要問》中都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教師在教學時要給予關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品讀、感悟,并嘗試積累運用。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北京的春節(jié)》中,老舍先生充滿“京味兒”、樸實無華、幽默風趣的語言,也是教學中要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的關鍵詞句。教學時,教師要抓住文中帶兒化音的詞、表示農歷時間的短語、老北京的諺語,以及北京過年時的活動,如熬臘八粥、泡臘八蒜、逛廟會、騎毛驢、賽駱駝等,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句子品讀京味兒語言的特點,體會北京春節(jié)濃濃的年味。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關注“京味兒”語言現象,把年味與“京味兒”融合的點作為學生語言生長點,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充分體會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習俗中蘊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提升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閱讀教學:關注語言形式,“言”“意”兼得
部編版教材凸顯語用,構建語用能力目標序列,強化語用指向的練習系統(tǒng),體現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崔巒老師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而得“意”;更要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崔巒老師強調閱讀教學要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意識,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內容和形式,注重表達方法的遷移和運用。因此,教師要聚焦于語言文字運用的有效閱讀教學,要立足于文本,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語用訓練點,讓學生在遷移運用的語言實踐中提高語用能力,提升綜合素養(yǎng)。
《“諾曼底號”遇難記》是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單元語文要素是:從人物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品質;學習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趩卧Z文要素,教學本課時應該如何確定本課的語用訓練點呢?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該研讀教材,把握文本特點:課文運用了大量的人物語言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展示人物的高尚品質;文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尤為經典,具有相當高的教學價值?;诮滩慕庾x,我們就可以確立本課閱讀教學的語用點為“學習文中的人物語言描寫?!?/p>
一位教師在教學本課時,緊扣文本“船長威嚴的聲音壓倒了一片呼號和嘈雜,黑暗中人們聽到這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聚焦這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進行研究。在執(zhí)教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走進文本,發(fā)現文本表達方式的特點:這一段對話一共有15個自然段,一句話獨立成段;人物對話非常簡短;很少出現提示語。執(zhí)教教師讓學生采用自主讀、合作讀、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反復誦讀,并感悟:從對話中,你體會到了哈爾威船長是個什么樣的人?以此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探究學習沒有就此而止步,執(zhí)教教師繼續(xù)啟發(fā)、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要用這種表達方式寫人物對話?有什么好處?在執(zhí)教教師的點撥下,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語言,合作探究,梳理出結論:當時情況萬分危急,簡短有力的對話,更能體現哈爾威船長在危難之時,沉著機智、指揮有方的形象。
隨后,執(zhí)教教師安排了一個小練筆:運用文中的表達方法,寫一段人物對話。讓學生在實踐練筆中實現了學習方法的遷移運用,經歷了語言“輸入—內化—輸出”的真實學習過程。學生不僅深入地感知了哈爾威船長的人物形象,而且還習得了“通過特定情境下的語言刻畫,塑造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學生在課文學習中既得“言”又得“意”,落實了“言意兼得”的語用教學目標。
學生從本課學到的“抓住特定情境下的人物語言描寫,感悟人物形象”閱讀策略和方法,同樣適用于閱讀和理解六年級上冊小說單元的《橋》《窮人》中人物語言描寫的特點及表達效果,為后續(xù)的語文學習做好了閱讀方法策略及能力的準備。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扎實有效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即讓學科教育“回家”[J].基礎教育課程,2019(Z1)
[2]王寧.談談語言的建構與運用[J].語文學習,2018(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王麗玲(1971— ),女,廣西合浦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現任北海市合浦縣教育局教研室小學語文教研員,系廣西特級教師、廣西教學名師、廣西小學語文學科中心組成員,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