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方
在內(nèi)蒙,總能撞見一些雄壯威武的酒品牌:河套王、蒙古王、金駱駝,它們不怒自威地矗立酒樓的大柜臺里,酒量小的看到就先怯了三分。這些酒不屑以產(chǎn)地和成分來細說身世,名字自帶英雄不問出處的霸氣,打開一瓶酒,就像豎起一面大旗,各路英雄匯聚旗下,憑的是義氣與豪情,哪管它前因后果、貴賤高低?
除此外,草原深處的小飯館、蒙古包里散落著另一些酒:扳倒驢、悶倒驢、套馬桿。同樣英雄不問出處,帶著直白的豪邁,似乎對喝下它的主人發(fā)下重誓:無論你想抒發(fā)歡樂還是對抗孤獨,它都讓你得償所愿。
蒙古人好酒古今聞名。成吉思汗率領(lǐng)鐵騎征服了亞歐大陸,也將浩蕩的酒風(fēng)帶入中原。老北京有一種小酒館,名字叫大酒缸。整個酒館里沒有桌子,全靠一個個半埋在地下的大酒缸為桌子。每個酒缸露出地面三尺高,缸口直徑可達三尺,酒缸的蓋子是厚墩墩的朱漆實木大圓臺,這就是桌子。
這些酒缸既能存酒又能當(dāng)桌子,節(jié)省空間的同時還透著別樣的富足——這跟在糧倉里吃飯有什么區(qū)別?哪個酒鬼會嫌酒多呢?
大酒缸是販夫走卒和小市民的聚集地。酒館的柜臺上擺著一溜小酒缸,里面是從大酒缸打出來零賣的酒。只有十來樣簡單的葷素小菜:煮花生、拍黃瓜、煮蠶豆、辣白菜、芥末白菜墩等。要想吃更多美味,請在門口叫外賣。每個大酒缸門口都“寄生”著一大批可口的小吃攤位:羊頭肉、餛飩、鹵肥腸、熏雞子等。清朝典籍《續(xù)都竹枝詞》這樣評價大酒缸:煩襟何處不曾降,下得茶園上酒缸。
在大酒缸,每個人都是自在的,你可以三五知己占據(jù)一樽酒缸,促膝談心、圍缸暢飲;也可以獨自一人跟別人拼桌,酒酣耳熱之際,敞開心扉跟陌生人傾訴煩惱,酒醒后相忘于人海。酒缸里的酒都很便宜,三毛、五毛就能大醉而歸。這種不分貴賤都可以達至的靈魂自由,就是草原民族骨子里最珍視的境界。
大酒缸興盛于清朝,但是它的根子卻在元代。根據(jù)《蒙古秘史》記載,蒙人飲酒喜歡用一種酒具叫“禿速爾格”,翻譯成漢語就是“酒甕”。這種酒甕一般都非常巨大,陳列在帳篷的角落里,喝酒的時候用勺子將大甕里的酒打到小酒甕里,搬到帳篷中間,大家圍甕而坐,用勺子瓢酒喝。通常是大家共用一個勺子,輪流傳著喝,直到大醉。
陳列在北京北海團城承光殿前玉甕亭中的玉器作品“瀆山大玉海”(圖片源自北京北海公園官網(wǎng))
古代蒙古人最常喝的是馬奶酒、葡萄酒等,這種酒度數(shù)不高,千杯不醉,需要大容器來盛酒才能盡興。蒙古人建立元朝,依然延續(xù)這種飲酒習(xí)慣,元世祖忽必烈在1265年令皇家玉工制成瀆山大玉海,可貯酒30余石。
這件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玉器作品,如今陳列在北京北海團城承光殿前的玉甕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