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追憶作家李迪 生命之書

2020-08-28 11:23:17夯石
北廣人物 2020年33期
關(guān)鍵詞:李迪洞村作家

2019年9月,中國作協(xié)啟動“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xué)創(chuàng)作工程”,在遴選出的25位作家中,李迪是年齡較大的一位。11月10日,帶著尋找大山里精準(zhǔn)扶貧、自強不息故事的使命,李迪動身趕赴十八洞村。與以前無數(shù)次分別不同的是,這一次,老伴兒魏桂蘭始終揪著一顆心———“湘西那邊天氣潮濕,寒氣重……”

從十八洞村回來后,李迪先是發(fā)燒,后來腰疼得厲害,那種鉆腦袋的疼,醫(yī)生說只能在床上靜養(yǎng)……誰能想到,書就“十八洞村脫貧攻堅的故事”,李迪也揮手告別了他深愛的讀者和這個世界。2020年6月29日9時38分,李迪因病醫(yī)治無效永遠(yuǎn)離開了我們,享年71歲。

他用生命寫就了一本本奉獻(xiàn)者的大書,他也成就了自己這本生命之書。

獨家專訪李迪夫人魏桂蘭

好人李迪:用滾燙的心溫暖世界

□記者夯石(張琳)

距離作家李迪去世已經(jīng)47天了,魏桂蘭老師說起丈夫的點點滴滴,總是強忍淚水,她說:“我一定會挺過去的?!?/p>

我們聊的最多的是那些美好的往事,片刻的歡笑后卻是難耐的沉默,還有飲泣。

李迪喜歡紅色,上衣和外套經(jīng)常是紅色。他像一團(tuán)紅的火焰,就這么燃燒跳躍了71載,溫暖和感染著每一個接觸過他的人;他像一根紅色的蠟燭,就這么一刻不停地燃燒,直到把自己的生命耗盡———為了最后一部作品《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他有一顆滾燙的心,這顆心直到停止跳動也依然帶給他的親友和讀者無窮的動能、說不盡的美好。

我愿意為先生去死

7月5日,作家李迪的“頭七”。因丈夫猝然離世而幾近崩潰的魏桂蘭發(fā)文向李迪的親朋好友和廣大讀者致謝,她說:“我代表兒子李小迪、兒媳張薇、孫子李浩誠,在這里向親朋摯友們,向全國各地李迪的好友、朋友們,深深地鞠躬致敬!自先生生病直到離世至今,全國各地慰問聲、祝福聲、加油聲、嘆息聲、悲痛聲,聲聲真切,不絕于耳!緊接著關(guān)于先生的各種文章詩歌照片,匯聚于群里。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神采奕奕,他的一舉一動,讓我撕心裂肺,讓我痛徹心扉!看一次哭一次,如能用一百次的死去換他回來,我不會猶豫!這也是我一直的信念,為他去死,值!

“他對我來說,亦父亦兄亦師亦友!他愛家人,愛朋友,愛事業(yè),愛貓愛狗愛花園,甚至不忍拔草!他是個好人,是個好人……我愿意為先生去死!這是我多年來藏在心里的一句話!可老天爺看錯了眼看錯了人,不是我而是他,讓他過早離去……”

一句“我愿意為先生去死”,令我的心里眼里頓時起了“霧”。這是怎樣的一種愛,才令一個老人說出這樣椎心泣血的話。

1968年,李迪從北京師范大學(xué)附中畢業(yè)后,響應(yīng)國家號召投身邊疆建設(shè)。在云南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tuán)期間,發(fā)表了小說處女作《后代》,引起云南文壇的關(guān)注。1972年,做夢都想當(dāng)兵的李迪被招進(jìn)云南蒙自師部,在師宣傳隊里寫節(jié)目。遙憶當(dāng)年,打動魏桂蘭的正是打動所有人的那顆滾燙的心———越過半世紀(jì)而不改熱烈、不改分毫的對人好永遠(yuǎn)勝過自己的那顆心。當(dāng)年李迪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創(chuàng)作《遙遠(yuǎn)的檳榔寨》時,魏桂蘭是出版社文教組編輯。出版社辦公樓和作家招待所在一個院子里,一來二去,兩人從朋友變成了戀人。

“剛認(rèn)識時,他給我們云南人民出版社寫稿子。他給我的印象是特別樂觀,人很帥氣、健談,非常有才華,很勤奮,能吃苦,能寫,總之各方面都很出眾。剛交往時,他媽媽從北京給他寄到昆明一大包水果糖,那是七幾年,很稀罕的,他都讓我拿走,自己一塊都不留,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真誠的人。當(dāng)時他在部隊每月津貼是6塊錢,我們倆好了以后,最讓我感動的是,他把6塊錢津貼積攢下來,給我買了一身衣服,1975年那會兒那種面料是很貴的,也很時髦,還買了一個遮陽草帽,一雙當(dāng)時很時髦的丁字鞋。他說,你看從頭到腳都給你買全了。我特別感動,覺得他把自己每月僅有的買生活必需品的錢都省下來,給我買衣服,我既心疼他,又為他這份真誠體貼的心意而感動。他復(fù)原回京后,整個出版社都覺得我倆肯定吹了,但我始終堅信他不會的,因為他是一個信守承諾,把承諾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后來,事實證明,我看對了人,可不知怎么,兩個對的人卻沒能一起走下去,他答應(yīng)過我,小魏,咱倆要白頭偕老……”

我流著淚聽,流著淚記,這時魏老師突然沉默了,電話那端傳來飲泣的聲音,絲絲縷縷,像針尖刺痛著人心。

“我從沒見過像他這樣好得那么周全的人。他對我的爸爸媽媽,弟弟妹妹好得不得了。上世紀(jì)80年代,我弟弟妹妹們蓋房,他一點都沒有猶豫,拿出稿費、擠出生活費,還找朋友借錢,幫他們一一建好了房??伤恢痹诓稍L、寫作,寫作、采訪,從沒有時間回去過。我弟弟妹妹想起這些就哭得不行,流著淚說:大哥幫我們建的房,直到大哥走他也沒有來享過一天福……有一年他到云南瀘西我的老家采訪,采訪完,弟弟妹妹好不容易約到他,可剛吃了半頓飯,接他去昆明采訪的車就已經(jīng)等在飯店門口了,最后是弟弟妹妹哭著送他上的車……他對自己的父母也非常孝順,家里缺什么他都提前買好、送到,那年坐了一夜火車剛回來,水都沒喝,就把剛送來堆到門口的八百多塊蜂窩煤搬回家,給我公公心疼得不行。李迪對家人好,對朋友對同事對讀者對采訪對象,都掏心窩子的好。我學(xué)校的同事都了解他,沒有不夸他的,都說他心太好了,是個大好人。有的同事他幫著搬家搬到天津,有的幫我們修過電器他念念不忘也總?cè)椭思?,好些男同事提起他都哭得淚人似的,都說:多健康多樂觀多好的人啊,怎么會是他啊……”

這里處處留著他的溫?zé)?/p>

8月14日10點18分,我約魏老師采訪。魏老師說正在兒子家,和我商量能不能改在下午三點她回家———這個她不敢也不忍回,卻又心心念念要回的家。我深感不安。我能體會老人的心。

這里的角角落落,處處留著丈夫的溫?zé)?。這里的點點滴滴,時時召喚著她的記憶。她說一個人在家時,經(jīng)常會聽到李迪叫她的聲音,那些由不同時空而來,又和諧地統(tǒng)一到同一時空的聲音,也像一幕幕電影畫面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

“小魏,把燈打開,兒子下班,遠(yuǎn)遠(yuǎn)看見,會感到家的溫暖的?!?/p>

“小魏,坐地鐵千萬要拿好卡,別掉了,掉了地鐵卡,很麻煩的?!?/p>

“小魏,這個菜好吃,給小迪留啊,多留一點?!?/p>

“小魏,你看這段我寫得好不好,我朗誦,你聽啊。你看這個詞用得怎么樣……”

“小魏,說好了,我買菜,你可不要再買了?!?/p>

魏老師說:“我倆經(jīng)常會同時買回家里缺的東西,而且不差分毫,這一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p>

那一年去日本旅游,商店里,李迪看見魏桂蘭看了一款女包,便非要給她買,魏老師說:“老李啊,我不要包,咱們走吧?!?/p>

結(jié)果,李迪一直鬧心,到底是一個人悄悄返回把那款包買下送給妻子。

“李迪對自己非常儉省,對別人都很大方。我自己舍不得買的,他都要買回來給我。對朋友甚至陌生人也是這樣。上世紀(jì)80年代初,他的一筆稿費,我記得是380元,不知怎么的被別人領(lǐng)走了。我就說怎么會這樣啊……他說不要去問了,(這錢)也許會幫到別人的,這是好事嘛。”

風(fēng)風(fēng)火火的李迪倒在了他最不想倒下的時候。此痛之切,豈獨家人!

魏老師說李迪已不是我們一家的李迪,他屬于這個時代,屬于文學(xué),他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李迪。“6月29日,李迪離世。7月2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李敬澤副主席、李朝全老師受鐵凝主席、錢小芊書記委托,來到家里吊唁,充分肯定了先生的為人和作品。并說:等疫情過了一定要開一個隆重的追思會,他是人民的作家,不能讓他就這么簡簡單單地走,就這樣離開我們!李敬澤同志鄭重地說:‘一定要把先生寫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出版好,要做成精裝和平裝兩種版本。這些暖心的話,我相信李迪一定會聽到的,會非常高興的!作品得到肯定,這是每個作家的愿望!”

魏老師說以前她從沒看過李迪的手機,“他走了,我看他的手機,才知道他有那么多親如家人的朋友。這些天,他在朋友們中的好人緣、好口碑,他給成千上萬相識的和未曾謀面的眾多讀者帶來的悲痛,簡直震撼了我們!我特別要感謝幾十年和李迪結(jié)下深厚友情的摯友———中國作家協(xié)會高洪波副主席,《解放軍報》孫曉青將軍,《北京日報》原副刊部主任李培禹老師,中國人民公安出版社李國強副總編輯,資深媒體人楊浪先生,公安部監(jiān)察局李國和、黃完姐夫婦,老戰(zhàn)友劉學(xué)倫,全國公安文聯(lián)張策副主席,艾克拜爾兄,摯友高偉等很多好友,為李迪在各個方面做出的大量工作和默默奉獻(xiàn),使我們母子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在驚魂不定中有了依靠,有了方向!”

魏老師還由衷感謝李迪的朋友們正在快速收集有關(guān)文本,計劃編輯出版《懷念李迪》文集和《李迪報告文學(xué)精選》《李迪散文隨筆精選》《李迪文學(xué)作品評論集》等。

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采訪當(dāng)天晚上,魏老師給我發(fā)來一段李迪老師生前接受采訪的視頻,談的是他當(dāng)時新出版的長篇小說《花自飄零》,這部小說的真實素材其實是李迪在家邊一家小理發(fā)店理發(fā)時從偶然瞥見的一張老照片中打撈出來的。李迪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都有真實的歷史和生活原型,包括奠定他“中國推理小說走向世界第一人”地位的小說《傍晚敲門的女人》。

視頻中的李迪歡快熱烈、激情洋溢,我突然就明白了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他、敬重他。這是一個用心和你交流、用生命點燃你生命、像火一樣樸實熱誠的人。

2019年5月,李迪來到革命老區(qū)山西永和縣,他揣著一塊“槐花餅”,上山、河、轉(zhuǎn)田間、探棗林……李迪五去永和,走遍了這個只有一條馬路的小縣城。

2019年11月,李迪拖著行李住進(jìn)了十八洞村的苗寨吊腳樓里。十天的時間里,他冒著陰冷的雨,踏著青石板路,爬山串寨,穿梭行走在十八洞村,幫村民賣菜吆喝,陪老鄉(xiāng)種地聊天,鉆進(jìn)飯店后廚給老板打下手,逮著誰就興致勃勃地聽對方講述村里脫貧攻堅的故事……

今年2月,永和縣脫貧摘帽了。6月,《永和人家的故事》出版。6月29日,彌留之際的李迪在病榻上“收到”了《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的樣書。

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說:李迪把全部生命投入到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把滾燙的心放進(jìn)與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誠哉斯言!

我問魏老師:李迪老師在寫作時有沒有什么特殊的習(xí)慣或愛好?魏老師說:沒有,他不吸煙不喝酒不好茶。要說唯一可能算習(xí)慣的,就是他永遠(yuǎn)在和筆下的人物同悲同喜同苦同樂?!懊看卫侠畈稍L回來,就關(guān)著門開始寫作,我進(jìn)去都要先敲門的?!?/p>

即使在門外,魏老師也經(jīng)常能聽見李迪在里面邊寫邊哭。這時候,魏老師總要勸解一番:“老李啊,不哭了,不哭了,你寫的人日子都過得好了,這樣哭傷身體的?!彼溃畹鲜前炎约汉凸适吕锏娜巳谠谝黄鹆?。

李迪最后的日子,李迪最后的這本生命之書,他是蘸著自己的心血一篇一篇熬著寫出來的。

魏桂蘭陪李迪熬著,她的心在滴血?!袄侠睿@次算了吧,咱們不寫了。你的腰水腫,疼得這么厲害,坐不住,也下不了地,咱好了再寫行不……”

可她根本勸不住。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村主任隆吉龍、村支書龍書伍,十八洞小學(xué)教師蒲力濤,飯店老板龍拔二大媽、金娣,村民龍先蘭、楊超文……李迪一直惦記著十八洞村里這些可愛的人?!拔也粚懥?,他們的故事誰來說?”5月25日下午四點,中國人民公安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國強收到李迪發(fā)來的消息:勝利結(jié)束,大功告成。

在病床上,李迪完成了十八洞村的最后五個故事。在手術(shù)之前,簽發(fā)了圖書出版前的最后改樣。

魏老師說她此生最后悔的事就是沒能阻止丈夫繼續(xù)采訪寫作,她甚至跟孫曉青將軍說:如果我能請孫將軍等幾位李迪的摯友一起勸他不要寫了、不要寫了,是不是李迪就能活下來……孫將軍說:你錯了,如果李迪能被勸住,那就不是李迪了。

采訪的第二天,魏老師給我發(fā)來一張李迪老師年輕時的照片。我算真真切明白了魏老師口中的帥氣、陽光、樂觀,是什么樣子。魏老師說李迪當(dāng)年留學(xué)日本時患上虹膜睫狀體炎,左眼右眼反反復(fù)復(fù)發(fā)作,十幾年一直靠給眼球打針艱難地挺過來,所以他要一直戴著墨鏡。但即使這樣他一生當(dāng)中從來沒有悲觀過,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得失煩惱過,他的眼淚都給了他筆下那些最普通的默默奉獻(xiàn)著的平凡人。

前天,魏老師在微信中忍不住說:“我剛剛有個什么事,還在屋里叫他:老李,你幫我看看———可是他,人已經(jīng)不在了。沒事。我會挺過去的,讓他安心,讓大家放心?!?/p>

先生今已去,日月悲同傷。與君訣別日,愛你到天荒!

一位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作家

□鐵凝

李迪去世,我感到震驚、痛惜。前一段時間,我得知他住院了,病得很重,即使在那時,我也不曾想過會有最嚴(yán)重的結(jié)果。李迪七十一歲了,但在我的印象里,他與遲暮衰老無關(guān),他永遠(yuǎn)活力充沛,永遠(yuǎn)談笑風(fēng)生,永遠(yuǎn)激情澎湃,他好像永遠(yuǎn)穿著一件大紅上衣,他真是一團(tuán)火,躍動著、燃燒著,給這個世界送來熱量和溫暖。這樣一個人,我想,他是累了,他需要休息、需要調(diào)整。我沒有想到,最終傳來的竟是這樣的消息,他竟走了,那團(tuán)火,熄滅了。

但是,他的作品在,他書中的火是不滅的。從《丹東看守所的故事》,到《警官王快樂》,到《加油站的故事》《聽李迪講中國警察故事》,到剛剛印出的《永和人家的故事》、剛剛寫成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他是多么喜歡“故事”這個詞,而他正是一個講中國故事、傳中國精神的作家。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廣袤的大地與奮進(jìn)的人民,感受到在一個一個人物身上、一個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戰(zhàn)斗者、勞動者身上那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偉力。這樣一個作家,是時代的記錄者,是人民的歌者……

這些年來,從西部山區(qū)到東部沿海,從公安一線到邊地加油站,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到湘西苗寨,烈日驕陽、風(fēng)霜雨雪,李迪走過了很多地方,不是走馬觀花,不是蜻蜓點水,而是心入情入,是全身心地?fù)溥M(jìn)了人民生活的海洋。時至今日,那些公安干警、那些工人農(nóng)民,提起李迪,都是那么親切,干警們叫他“老李”,村民們叫他“李老師”。我也有過農(nóng)村經(jīng)歷,我知道,當(dāng)村里人叫你一聲“老師”時,這包含著沉甸甸的信任和敬重。對李迪來說,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是一個一個有血有肉的具體的人,李迪和他們成為了貼心人。他的作品是質(zhì)樸的,沒有華麗的修辭,他努力寫出人民心里的話,他的風(fēng)格溫暖明亮,他的態(tài)度情深意長,這在根本上源于他對人民群眾深切的情感認(rèn)同。

心在人民中間,李迪把書寫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新生活、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作為自己的職責(zé)和使命。他生前的最后一次遠(yuǎn)行是去湖南的十八洞村,那是習(xí)近平總書記去過的地方,是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前沿。在那里,這個年過七旬的老人,這個北方漢子,在南方濕冷的天氣中開始了他一生最后一次戰(zhàn)斗。“戰(zhàn)斗”這個詞,在這里一點也不夸張,李迪曾經(jīng)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宣傳隊的戰(zhàn)士,他的一生是作家,更是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戰(zhàn)士。在身體已經(jīng)嚴(yán)重衰弱的情況下,李迪在病榻上奮力寫完了他的最后一本書《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支持著他的,是一個戰(zhàn)士對新時代偉大斗爭的澎湃激情,對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光輝前景的信念和承擔(dān)。

李迪遠(yuǎn)去,李迪的精神長存。這是一個作家、一個文藝工作者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xiàn)在李迪身上、體現(xiàn)在廣大中國作家藝術(shù)家身上。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zhàn)脫貧攻堅之年,中國人民經(jīng)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yán)峻考驗。在這樣的時刻,廣大作家藝術(shù)家始終和人民在一起,奔赴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奔赴抗擊疫情的第一線,記錄和謳歌中國人民在以習(xí)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lǐng)導(dǎo)下艱苦卓絕的奮斗和感天動地的業(yè)績。李迪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是習(xí)近平總書記關(guān)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所指明的道路的自覺、熱情的踐行者,他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有力地感召和啟迪著我們: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就要把全部生命投入到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把滾燙的心放進(jìn)與人民同心的作品中,讓這波瀾壯闊的歷史、這昂揚奮進(jìn)的精神成為永世流傳的中國故事。

(節(jié)選自2020年7月6日《人民日報》)

把滾燙的心放進(jìn)與人民同心的作品里

□鄧凱

李迪的老伴兒魏桂蘭說,李迪寫作的時候常常在書房里嗚嗚地哭,邊寫邊哭。她知道,老李把自己和故事里的人融在一起了。他淚中帶笑,他和故事里的人同笑同歌。

一位作家,如何能做到這樣情動于中、物我兩忘?看看李迪吧,為采訪新疆沙漠公路旁的一口水井和常年守護(hù)公路的一對夫婦,他會從北京萬里迢迢跑三趟塔克拉瑪干;為書寫山西永和縣脫貧攻堅,他五去永和,山山水水走遍;為講好警察和在押人員的故事,他七進(jìn)看守所,甚至要求住在在押人員的隔壁;即使在病榻上,他也要拼盡最后的力氣,為十八洞村那些可愛的人寫完最后五個扶貧故事……他下的是“笨”功夫,也是苦功夫,他心無旁騖地用筆,誠懇地向生活的深處、再深處開掘。

正如燃燒是火的天職,寫作則是作家的使命。李迪深愛著中國廣袤的土地,深愛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每天正在發(fā)生著的活躍躍的創(chuàng)造。他的熱愛催生了舍我其誰的使命感,他的使命感驅(qū)使著他自覺地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付諸文學(xué)實踐。面對新時代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李迪不做旁觀者,不做空談?wù)?,俯身大地,扎根人民,像一團(tuán)傳遞著溫暖和光明的火,用燃燒的激情感知時代的脈搏,用深情的筆觸書寫著人民的故事、時代的故事、中國的故事、中國共產(chǎn)黨的故事。他在書寫的“墨水”中配比了高濃度的血,因此他能夠與筆下的人物同聲相應(yīng)、息息相通。他以對文學(xué)的虔誠、對時代的責(zé)任、對人民的深情,完成了生命最耀眼、最令人動容的升華;從他作品的字里行間,讀者也會感受到文學(xué)塑造人類靈魂的高貴品質(zhì)和無上尊嚴(yán)。

一個波瀾壯闊的新時代,期待著深刻、誠意而細(xì)致入微的文學(xué)書寫。在這條生機勃勃的道路上,李迪是其中一個醒目的路標(biāo)。

(原載2020年8月4日《光明日報》)

快樂是上天賜予這個老頭兒的福分

□張策

這個被上天賜予了快樂福分的老頭兒,走了。他快樂的腳步聲,卻仍然在我們耳邊久久回響,留下的,是一種快樂的、堅強的精神……

也真怪,聽說他走了,我卻先想到貓。于是,思如潮涌??鞓返娜损B(yǎng)貓,善良的人養(yǎng)貓,快樂而善良的人養(yǎng)流浪貓??上袼@樣養(yǎng)流浪貓的,我沒見過。小院,牡丹花叢中蓋了貓舍,冬天竟然裝有暖氣!喂貓食,每周改善伙食時有蝦,有雞胸。貓病了,送醫(yī)院,管治。貓們在他這兒來去自由,當(dāng)然,來的多,走的少,誰不貪戀這么舒適的生活呢。貓們因為有老頭兒李迪而幸福,而李迪的生活,也因貓們的存在,而更快樂,有滋有味。

他養(yǎng)貓的小院,離我們的辦公地很近。常常有幾個搞文學(xué)的朋友在我們這兒小聚,我就會打電話:“在家?來,聚聚?!卑凑f,這不禮貌,俗話說“三日為請,兩日為叫,當(dāng)天是提溜”,但于他,沒這么多說法。他喜歡與朋友間的交流,我們喜歡他那無拘無束的笑容。于是,他翩然而至,騎著他的老自行車,總是那身標(biāo)志性的紅衣白褲。他在我們這兒,認(rèn)識了許多的公安作家,很多后來成為摯友。大家尊敬長者,席間總是第一個給他敬酒。他不多喝,卻總認(rèn)認(rèn)真真地舉杯,他知道,人們?yōu)槭裁淳粗厮?/p>

從《傍晚敲門的女人》,到《丹東看守所的故事》,再到《英雄時代》,幾十年寫公安,他?;秀保覀円渤R蓱]:李迪是公安的人吧?李迪是公安作家吧?李迪和公安,維系著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

一個人的快樂,當(dāng)然并不僅僅是有貓就可以了,也不僅僅是酒桌上的歡歌笑語。人是豐富的,豐富在于有靈魂,有思想,由靈魂和思想而塑造出的快樂,才是真快樂。李迪是作家,是著名作家,他的靈魂和思想選擇了公安題材作為他的立足點和騰飛處。而作家的靈魂和思想,似乎大多應(yīng)該是沉重的,是悲天憫人的,而他不是,他始終快樂,他用他的快樂影響著他的讀者,也改造著似乎天生悲壯的公安題材。即使是悲劇,在他的筆下,也會有淚中帶笑的滋味,有帶著咸味的希望。李迪于公安文學(xué),不僅是一個重要作家,更是一個在公安文學(xué)發(fā)展進(jìn)程中,在節(jié)點上不斷有突出貢獻(xiàn)的重要作家?!栋砬瞄T的女人》,新時期中國偵探小說的開山之作。《丹東看守所的故事》,公安題材報告文學(xué)的結(jié)構(gòu)、語言突破之作?!毒偻蹩鞓贰?,精短小說的創(chuàng)新之作……對,特別需要提出的,就是王快樂!一個快樂的名字,一個李迪筆下標(biāo)志性的人物,一個融匯了李迪性格、李迪風(fēng)采的和藹可親的老警察形象。李迪說:“我寫王快樂,哪兒淘來那么些故事?兩個字:生活。生活是一口井,找到井,有水喝。”

李迪的快樂,是上天賜予他的福分。他的一生,也多坎坷。19歲去兵團(tuán),卻諸事不順,20歲僥幸入伍,脫下軍裝后當(dāng)編輯,出國。居昆明,回北京。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百煉成鋼,快樂卻依然,善良也依然。他熱心地在生活中打井汲水,也熱心地為朋友們辦各種事,包括給貓介紹對象。他更熱心于組織各種與文學(xué)有關(guān)的活動,采風(fēng),研討,編輯出書,每每有事情,這老頭兒一定是不辭勞苦地奔跑在一線,像個沖鋒陷陣的老戰(zhàn)士。組織中國作家代表團(tuán)去貴州公安機關(guān)采訪,他主動為大家訂機票,挨個叮囑時間地點,比會務(wù)組還忙。采訪歸來,又一個個地追問稿子的完成情況。還有一回,他正在北方采訪,南方有個省份的公安機關(guān)想請他去授課,他愣是把回北京取衣服的時間給利用了:“我上午到北京,拿上衣服,下午就奔他們那兒!你告訴他們,課安排在第二天上午,我下午就可以直接飛啦,晚上不耽誤采訪!”擔(dān)心他太勞累,他笑道:“沒事兒,我身體好?!?/p>

他確實身體好,60多了,還能做100個俯臥撐,再來100個仰臥起坐。沒事兒早晨起來,到公園參加跳“僵尸舞”。他覺得那群老頭兒老太太都跳得太好,自己卻跳得太僵硬,故而快樂地自嘲。但是,我知道,他這樣的奔波,更是源于他對文學(xué)的熱愛,對公安事業(yè)的熱愛。這么身體好的老頭兒,這么熱愛生活的老頭兒,卻沒能戰(zhàn)勝病魔。老天爺俯視凡間,挑挑揀揀,把這個快樂的老頭兒給叫走了。也是,誰不喜歡被快樂感染、與快樂相伴呢?

李迪走了。微信中一片流淚的表情包。表情包其實是個好東西,人們有時用語言都難以表述清楚的情感,一個普通的圓臉幾條簡單的線條,卻能用最直接的方式讓人們理解??粗@一片的淚水,我想:李迪,我們的好兄長,恐怕你并不喜歡這樣的送別吧,你是不是更希望我們笑著凝望你的背影呢?

(節(jié)選自2020年7月3日《人民公安報》)

我和迪兄的“約定”

□李培禹

6月17日一早,我和《解放軍報》原社長、總編輯孫曉青將軍,背負(fù)著眾多作家好友的重托,去301醫(yī)院與李迪的主治醫(yī)師見面。姚醫(yī)生說,心臟瓣膜手術(shù)成功后,一切平穩(wěn),扛過感染這一關(guān),再過三四天就可轉(zhuǎn)入普通病房了。不想,還是發(fā)生了嚴(yán)重的藥物過敏,病情急轉(zhuǎn)直下,危及生命。院領(lǐng)導(dǎo)親自組織了心血管科、胸外科、皮膚科、泌尿科、重癥監(jiān)護(hù)等各方面的專家為李迪老師會診,能用的措施都用上了,仍沒有效果。我們24小時在全力救治。我問:“你沒有放棄吧?”姚醫(yī)生回答:“我不放棄!”那時,我們離迪兄的重癥監(jiān)護(hù)室只有幾十米,卻無法逾越,甚至連隔窗望一眼也不被允許。我們面向迪兄的病室,雙手合十,默默呼喚著:迪兄,渡過難關(guān);迪兄,你回來啊!

熟識李迪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從不讓朋友失望的人。這天晚上,醫(yī)院真的傳來好消息,說他的過敏紅腫有所消退,意識也有一點了。我們微信相告,歡欣鼓舞,祈禱他能一天天好起來!誰知,6月29日9時38分,我的迪兄、迪老,我們的迪兄、迪老,那顆善良美好、激情四溢、睿智寬宏的心臟,還是停止了跳動。他,在親友們的千呼萬喚中,絕然離去,撒手人寰。微信群里哭成一片,我們十幾位他的作家好友,和著淚一個字一個字地完成了“訃告”,其中寫道:“李迪始終奔赴一線深入生活采訪,積勞成疾,最后一次采訪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他像戰(zhàn)士一樣倒在了他畢生書寫的真情文章案前。在他生命的彌留之際,他傾情采寫的反映農(nóng)村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xué)《永和人家的故事》和《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兩本新著付梓出版,成為他留給深愛著的讀者最后的奉獻(xiàn)。李迪一生灑脫,性情率真。作為一位作家,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孜孜以求,傾心創(chuàng)作。我們作為他的好友,征得家屬同意,自發(fā)出面料理他的后事……”

很多朋友不會想到,李迪在進(jìn)入病房之后,完成了他最后一部書稿《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的最后一篇文稿。在手術(shù)之前,簽發(fā)了圖書出版前的最后改樣。就在這天晚上,我和他通了最后一個電話。是他打過來的,還是那熟悉的聲音:“培禹兄、培禹兄……”我大聲應(yīng)答,問候他、安慰他,轉(zhuǎn)達(dá)好友們的惦念。他說:“我明天就手術(shù)了……現(xiàn)在,我不能敘說……”我說,你要聽醫(yī)生的話,今晚休息好,你不能說就不說吧,你想說的我都知道。等你康復(fù)痊愈了,我一定和你重返湘西十八洞村,去看看你筆下的鄉(xiāng)親們……

說來有緣,我和迪兄的“約定”從不是“虛言”。他寫《丹東看守所的故事》的時候,我和他一起去了丹東,只是他是“七下丹東”深入采訪,一次竟還在關(guān)押犯人的牢獄里過春節(jié);我是走馬觀花,那時我還在日報副刊編輯的崗位上,對描寫監(jiān)獄題材的報告文學(xué)既感興趣又有些拿不準(zhǔn)。李迪是我們《北京日報》副刊部的“鐵桿”作者,他從丹東回京不久,就把一篇精彩的報告文學(xué)發(fā)來了。這稿題材十分獨特,是寫丹東看守所的所長和管教民警為死刑犯人送行的。文中獄警與在押犯之間的真實故事,體現(xiàn)了政策尺度掌握的一種境界和悲憫情懷,深深地打動了我和責(zé)任編輯。我把原題“砸腳鐐的錘聲傳遞著死亡消息”改為“非常送行”,覺得沒什么紕漏后送主管副總編輯審。這一下午我什么也干不下去了,為這篇稿子揪著心,因為我們從未發(fā)過這么敏感的題材,況且我們的版面做得很震撼。終于,領(lǐng)導(dǎo)退樣子了,我問編輯怎樣?答:一個字沒動,發(fā)。我長出了口氣,馬上給李迪發(fā)了一條短信:“非常送行,非常精彩。版面非常好看,我非常感動!”

李迪為《北京日報》贏得榮譽的報告文學(xué)作品《004號水井房》,也是這樣產(chǎn)生的。那幾年,我們副刊部每年都搞一次作家采風(fēng)活動,組織作家、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也借此表示對作家朋友們的感謝。2012年的金秋,我們來到中石油新疆塔里木油田,當(dāng)?shù)氐膸鞝柪障憷婧痛竽L(fēng)光并沒有引起他的多大興趣,而在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時,路邊一座不起眼的水井房,讓他停住了腳步。農(nóng)民工鄧師傅和妻子在這里默默守護(hù)“流動公路”十余年的平凡,打動了他,他留了下來,哪兒也不去了。小小的004號水井房里,他和鄧師傅聊得火熱。除了鄧師傅的妻子外,還有一位“主人”,一條名叫“小沙漠”的京巴小狗,親昵地圍著他,舔來舔去,把他的十個手指都舔遍了。李迪對小沙漠說,你多久沒見葷腥了,下次來我給你帶火腿腸來。鄧師傅哪里想得到,這位北京老作家說的“下次”是真的。

不久,李迪從北京扛著一箱雙匯火腿腸,來啦!真正讓我吃驚的在后邊哪:一天,我在辦公室接到他的電話:“培禹兄,我在004號水井房……”什么,是我們?nèi)ミ^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水井房嗎?“是,就是鄧師傅常年堅守的水井房。”迪兄為了完成好這篇稿件,又是三下南疆!他高興地說,可以交稿了。我急忙打開電子郵箱,《004號水井房》的第一句就把我“震”住了:“天還不亮,小沙漠就叫醒了大沙漠,也叫醒了鄧師傅?!痹诘闲值墓P下,再平凡不過的守護(hù)水井房的鄧師傅和他的媳婦兒谷花,還有那條叫“小沙漠”的小狗,演繹出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負(fù)責(zé)版面設(shè)計的美編是個小美女,她說,這稿誰寫的啊,真催淚!被“這稿”深深打動的還有當(dāng)年的“中國新聞獎”的評委們,李迪的《004號水井房》先是在全國報紙副刊作品評選中奪得了金獎,繼而又榮獲了那一屆的“中國新聞獎”。一年后,水井房的故事還被拍成了一部很美的電影,片名叫《水滴之夢》。

山西永和,是我拉他來的。這個掩藏在晉陜大峽谷里的小縣,是山西省劃定的重度貧困縣,全縣人口只有六萬多。然而這里卻擁有最美的黃河灣、槐花海,是干群協(xié)力脫貧攻堅的一片熱土。原本就對山村、底層、小人物有著深厚感情的迪兄,一下就愛上了永和。他揣塊“槐花兒餅”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樂此不疲。采訪中,看到老鄉(xiāng)身有殘疾,他問來問去,想幫忙治療;了解到一戶加工的野菜賣不出去,他馬上打電話給北京開小超市的朋友推銷;走進(jìn)生活困難拉下“虧空”的貧困戶,他毫不猶豫地解囊相助……就這樣,他在山茆溝壑間“深扎”一個多月,挖掘出《我是你的腿》《過沒有橋的河》《哪里有花,哪里安家》《梅芳過上了好日子》《朋友來了有野菜》《雞蛋上的笑臉》《跟山水》等三十多個動人的故事。當(dāng)二十六萬多字的《永和人家的故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即將在全國發(fā)行時,黃河岸邊的永和縣正值五月槐花盛開,伴隨著漫山遍野的花香,傳來了全縣徹底實現(xiàn)脫貧的喜訊。此時,病床上的迪兄,是多么欣慰?。≌l想,我和他重返湘西十八洞村的“約定”,他爽約了。第一個沒有了迪兄的夜晚,我黯然神傷,流淚到天明。晨曦中我安慰自己:真要感謝作家出版社的編輯宋辰辰,她忍著悲傷連夜加班,和同事一起趕制裝訂出了《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的兩本樣書。一本,在迪兄的彌留之際送到了他的床頭;一本,辰辰留給了我。迪兄,這算是我們永久的“約定”吧!

(原載2020年7月3日《北京日報》)

猜你喜歡
李迪洞村作家
摯友群的故事
作家的畫
邢臺市焚風(fēng)時空特征分析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xiàn)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十八洞村:苗寨風(fēng)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準(zhǔn)扶貧首倡地
精準(zhǔn)扶貧工作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花垣縣十八洞村為例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26
十八洞村的大變化
儂開一開
愛你(2017年32期)2017-11-15 00:34:13
南陵县| 广宁县| 两当县| 高台县| 武胜县| 开封县| 同心县| 宁德市| 罗甸县| 合作市| 盐山县| 垦利县| 四川省| 剑阁县| 积石山| 松桃| 明星| 巩留县| 吉木萨尔县| 包头市| 永宁县| 嘉黎县| 利津县| 渭源县| 沐川县| 昌黎县| 海城市| 称多县| 弥渡县| 崇仁县| 邯郸市| 永安市| 泊头市| 芦溪县| 普宁市| 都匀市| 油尖旺区| 英吉沙县| 崇信县| 桑日县| 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