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 劉愛國
【摘要】目的:研討經皮椎體成形術(PVP)患者術前使用3D打印數字技術輔助規(guī)劃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PVP手術的7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表法設計研究組別,A組(n=35)接受傳統(tǒng)PVP術治療,B組(n=35)利用3D打印數字技術做術前規(guī)劃,再行PVP術治療,比較兩組手術的臨床處理成效。結果:B組手術時間的縮短、射線暴露次數及骨水泥滲漏率的減少較A組均更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手術前、后VAS得分對比差異值較小,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PVP手術前輔用3D打印數字技術做規(guī)劃,能夠確保手術精準、高效完成,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PVP。
【關鍵詞】?經皮椎體成形術;術前規(guī)劃;3D打印;數字技術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7225(2020)04-0008-01
經皮椎體成形術(PVP)是處理胸腰椎段骨折以及椎體腫瘤的一種重要術式,自1984年法國學者Galibert等人提出以來,PVP對多種胸腰椎疾病的治療效果不斷得到證明[1]。然而PVP對穿刺點的定位要求較高,未準確定位極易引發(fā)各種嚴重并發(fā)癥。3D打印是近年興起的一種快速成型技術,能夠利用數字模型文件逐層、快速打印,構成物體,目前在多個領域已有廣泛應用[2]。本研究輔用3D打印技術提高PVP術的定位準確性,優(yōu)化PVP術處理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搜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診且入住我院的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納入患者均由影像技術(X線、MRI或CT三維重建等)檢查確診,具有手術指征,已在研究相關同意材料上簽字,且本研究已由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伴重要臟器功能(心、肺、腎等)疾病、惡性腫瘤以及椎體壓縮不足40%等問題者。按照隨機數表法設計研究組別,A組35例,男/女19/16例,年齡55~79歲,平均(64.73±5.82)歲;B組35例,男/女21/14例,年齡56~81歲,平均(65.26±6.13)歲。兩組間基線資料經SPSS20.0程序處理,P>0.05,有可研究性。
1.2 方法
A組接受傳統(tǒng)PVP術治療,指導患者俯臥,胸部墊一軟枕,取脊柱后伸的手術位,給予復位(體外按壓)和透視,并利用C臂機確定穿刺點。常規(guī)消毒、鋪巾以及局麻(1%利多卡因)處理后,經椎弓根斜刺穿刺針至傷椎,透視可見正、側位分別抵達椎弓根影內壁和越過椎體后緣后,退芯,將導針以及工作套管送入,完成后注入骨水泥至椎體內,過程需盡量平緩,且分次少量。
B組利用3D打印數字技術做術前規(guī)劃,具體步驟包括:①術前完善X線及MR診斷,在俯臥位下給予螺旋CT薄層掃查、重建,并將數據傳輸至3D打印系統(tǒng),按照等比例設計傷椎模型。②根據3D傷椎模型受損情況,合理注入骨水泥,并借助模型實施預手術,確定穿刺點、穿刺針越過椎體后緣的長度及其與棘突延長線形成的角度,再利用CT圖像做相關的測量和標記。③操作前囑患者俯臥,給予胸部墊軟枕,在C臂機輔助下攝標準正位片,對傷椎椎弓根中心點連線做標記,同時結合術前資料確定和標記穿刺點位置。常規(guī)消毒、鋪巾以及局麻后,按照預手術獲得的信息進行穿刺,并通過C臂機復查,確認穿刺針、傷椎及椎弓根二者投影點重疊后,做透視正位及側位(同A組),穿刺針按照預測量的長度逐步穿刺至傷椎,檢查無異常后退芯,沿導針方向置套管,并給予骨水泥注入。
1.3 評估項目
(1)圍手術期指標:主要記錄手術時間、射線暴露以及骨水泥滲漏率3項;(2)疼痛癥狀: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在手術前后各做1次測評,計分0~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向關系。
1.4 數據分析方法
數據錄入統(tǒng)計學程序20.0(SPSS20.0)處理,計數、計量資料使用卡方和t檢驗,依次顯示為率(%)和(±s),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的記錄結果
B組手術時間的縮短、射線暴露次數及骨水泥滲漏率的減少較A組均更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 兩組不同手術時段的疼痛測評結果
兩組手術前、后VAS得分對比差異值較小,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3討論
PVP是介入微創(chuàng)技術發(fā)展的產物,由于具有微創(chuàng)、恢復快、疼痛緩解效果好等特點,自臨床應用以來深得患者的青睞;但椎體穿刺難度大、骨水泥滲漏等問題成為了其在臨床上推廣的重要制約因素[4]。一旦穿刺定位失敗,極易損害血管或硬脊膜,并增加術后骨水泥滲漏的發(fā)生風險。
近年來,3D打印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彰顯其價值。研究認為,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PVP的術前規(guī)劃中,不僅能夠為術者提供傷椎的解剖學依據,方便術者準確掌握手術穿刺的深度、角度及方向,明確骨水泥注入量和注入位置;同時,該技術還可提高PVP操作安全性,減少各種并發(fā)癥(如骨水泥滲漏等)發(fā)生[4]。將3D打印技術與PVP結合,在觀察傷椎各個部位的累及情況方面也可做到更加的具體和直觀,并可進一步明確患者是否存在PVP禁忌證,這對于手術的順利開展以及高效完成均非常有利[5]。本研究顯示,B組在PVP術前輔用3D技術規(guī)劃后,該組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射線暴露次數以及骨水泥滲漏明顯減少(P<0.05),據此可以肯定,3D打印技術在PVP術前應用有較高的輔助價值,能夠減少放射線輻射對患者以及術者的損害,并保證骨水泥精準注入,有效減少了術后骨水泥滲漏事件的發(fā)生。通過術后VAS測評,顯示B組VAS得分較A組略低,3D打印技術輔用下開展的PVP對緩解術后疼痛有一定幫助,但與傳統(tǒng)PVP對比并不明顯。
綜上所述,在PVP術前輔用3D打印數字技術做手術規(guī)劃,能夠減少手術耗時、射線暴露,降低骨水泥滲漏率,并且在減輕術后疼痛方面也有一定助益,整體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PVP,值得臨床借鑒并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常麗鵬,申軍,趙敏,等.3D打印數字技術輔助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治療重度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臨床效果[J].安徽醫(yī)學,2019,40(12):1327-1331.
[2]孫攀登,崔國峰,房亞峰,等.3D打印輔助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重度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效果[J].河南醫(yī)學研究,2020,29(13):2343-2345.
[3]曹臣,陳書連,高延征,等.3D打印輔助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重度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18,34(09):799- 805.
[4]王欣文,劉繼軍,王文濤,等.3D打印技術在經皮椎體成形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7,21(05):321-326.
[5]史玉林,王炳武,劉偉強,等.3D打印輔助術前規(guī)劃在經皮椎體成形術中的應用[J].濰坊醫(yī)學院學報,2018,40(05):378-380.
項目名稱:河南省醫(yī)學科技攻關計劃聯合共建項目(項目編號:LHGJ201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