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日使博肯:彝人心中—片溫暖的港灣(外一篇)

2020-09-02 07:18賓文才
涼山文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彝人彝族

賓文才

日使博肯,意為水草豐美的地方,即普格??谀翀觥:?谀翀鑫挥诼蓣偕侥隙?,海拔高度3200米,四面環(huán)山,形成天然盆地,盆地西南有一高山湖泊,呈東西走向,東高西低,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350米,形如弦月,鑲嵌在??诟咴希┯潮炭?,屬于典型的高原湖泊。

日使博肯可牧面積達67000余畝,牧草繁茂,水源豐富,上萬畝的索瑪花海獨一無二;牦牛、羊兒成群在湖邊生息,與湖魚相映成趣。日使博肯不僅擁有迷人的自然風光,這里還典藏著許多美麗的傳說,自然與人文的高度契合,讓這片土地成為彝人心中一片溫暖的港灣。

人間四月芳菲盡,??谒鳜斒际㈤_,??谀翀龅某跸脑谒募镜妮喕刂腥缙诙粒瑵M山遍野的索瑪花肆意地綻放在??谀翀龅闹車?,粉紅的、雪白的、淡紫的……一片一片占滿了一個又一個的山坡,它們像天上星辰—樣隨意散落。

藍天白云,青青芳草,絢爛索瑪,湛藍湖水,日使博肯的色彩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成群的牛兒羊兒,有的如紳士般行走在草地上,有的如優(yōu)雅的少女,低眉于綠蔭間,不緊不慢地咀嚼著人間四月天的賞賜。

索瑪花被稱為大涼山的“迎客花”,每到初夏,就把千里大涼山點綴的美輪美奐。無論是布拖烏科山的索瑪花海,還是會理龍肘山的索瑪花海,無論是金陽百草坡的索瑪花海,還是昭覺七里壩的索瑪花海,都是涼山索瑪花中的極品,但和??谒鳜敾ê1绕饋?,都顯得稍遜風騷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谒鳜數臍鈭?,海口索瑪的雍容華貴,海口索瑪的晶瑩剔透都來源于這里是索瑪花的故鄉(xiāng),是大涼山索瑪花的發(fā)祥地。

美麗的夢沉淀著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著??谒鳜數拿利悅髡f。在很久以前,海口牧場居住著一家日使土司,土司家有一兒女叫索瑪,索瑪長到17歲時,真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有羞花閉月之色、沉魚落雁之容的索瑪引來說媒者無數,但索瑪都沒有答應,原來她愛上了英俊的平民之子木呷,雙方愛得如膠似漆,他們發(fā)誓要作天上比翼鳥,愿做地上連理枝。

日使土司知道索瑪和木呷的事后,氣得天昏地暗,使出棒打鴛鴦散的狠招,將木呷五馬分尸,將索瑪囚禁在灰暗的地下室。索瑪知道自己和心愛的人已經陰陽兩隔后悲痛不已,終日以淚洗面,汩汩眼淚便化作了美麗的??诤?,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索瑪趁機逃出地下室投湖自殺,凄涼的靈魂追隨木呷而去。

后來,索瑪和木呷的靈魂變?yōu)閮芍幻利惖亩霹N鳥,常常在湖岸比翼雙飛,在林中相向和鳴,夜夜達五更。聽到婉轉而哀怨的鳴叫,日使博肯的耕者忘其犁,牧者忘其羊。久而久之,兩只杜鵑口中啼血,鮮紅的血液染紅了滿山遍野的杜鵑林,第二年便開出來無比燦爛的杜鵑花,人們?yōu)楦心钸@段美麗而堅貞的愛情,將花兒稱作索瑪,后來的后來,凡是彝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聞見杜鵑鳥的啼聲,也能望見索瑪花的花開花落。

傳說雖然美麗,但依舊是傳說。漫步??诤?,我們總是感嘆這灣高原湖泊的神秘,也感嘆它的神奇,當滿山遍野的索瑪花環(huán)繞在它身旁時,強烈的色彩對比和融合,讓我們浮躁的心靈頓感安寧,疲憊的身軀瞬間輕松,在靈魂深處,我們每一位凡夫俗子都有一種成仙的沖動。

我們總是在想:是山依湖而綿延起伏,還是湖依山而碧波蕩漾,還是山與湖就像索瑪和木呷一樣永遠廝守,直到天荒地老,直到??菔癄€;我們總是在叩問:是誰的呼喚在這里千年傳響著,是誰的期盼在這里千年傳遞著,是誰的思念在這里千年的流淌著。湖與山的牽手就這樣從遠古走來,走到了今天,將走向未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春到海口,嬌艷動人的索瑪讓你超凡脫俗;夏到海口,連綿起伏的綠意讓你流連忘返;秋到海口,一望無垠的金黃讓你寧靜致遠;冬到海口,一塵不染的飛雪讓你心如明鏡。四時的輪回讓你感受到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感悟,旅閱海口就是閱讀人生,感受酸甜苦辣,品嘗喜怒哀樂。

??诘拿谰翱偸呛兔利惗鄾龅膫髡f相生相伴。每次到???,一定帶著神圣而沉重的心情去憑吊尊母石,一塊平凡的石頭承載著彝人千年的孝母情結,也是這塊小小的石頭衍生出了彝族傳統文化中“母貴舅大”的倫理道德,彝族經典《創(chuàng)世經》記載:

“站在日使特補/望見日使博肯//日使博肯這地方/蒲合三子在此生/蒲合家三子/因故起紛爭//為爭牛羊歸長子/為爭土地歸幺兒……/長子阿圖說/產權歸長子/我的母親該依我//次子阿格說/次子兩頭空/我的母親該依我//三子吉敏說/幺兒供祖靈/我的母親該依我……//兄弟三人不相讓/便將母親來開剖//堅硬蘑石打母親/尊母石上分母身//長子得母頭/次子得母腰/三子得母腳……”

從爭奪財產演變?yōu)闋帄Z母親,人陛中善心始終還是戰(zhàn)勝了惡念,他們最終誰也說服不了誰,用最殘忍的手段完成了一次最公平的分配,三人的形象在瞬間由丑陋變?yōu)閭ゴ?,從此,“三分母親”這個鮮活而殘忍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在??诤呩溽唷?/p>

“三子吉敏啊/為要超度母亡靈/托人請畢摩/請來提畢扎木/請來尼畢始祖/請來阿地學徒//身背除魔具/手拿花皮書/動身來主家……//尼畢始祖作祭師/山中綿羊扇骨拿來灸/檐下家雞腿骨拿來插/柏杉樹枝作神枝/捉來小豬小雞作祭品/紅棗樹枝作祖靈/拔來竹根繞頭轉/念經又超度/祖靈掛家中……”

《創(chuàng)世經》詳細記載了三子吉敏費盡千辛萬苦請來畢摩為母親亡靈超度,回歸祖地,蒲合三子也開創(chuàng)了彝族“尼木措畢”的先河,這種超度亡靈的儀式千百年來依然深深影響著后世。

從遠古到現在,無論時光如何流逝,無論時空如何變遷,日使博肯的尊母石告訴我們,母親永遠是彝人心靈深處的最愛,母親的名字永遠是彝人心中最溫暖的名字。彝族另一部經典《訓世經》記載道:“天下人類史/源起母親身//世間煩憂多/母親最憂傷”,經典告訴我們,在我們幸福人生中,是母親孕育了我們,她是你在這個世間最親最近的人,母親的一生都生活在無盡的擔憂和操勞中,擔心自己的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擔心自己的兒孫不幸福不安康,擔心和操勞伴隨著母親走向生命的盡頭。因此,我們也把最美的贊美給了母親,“馳騁疆場的駿馬多又多/它們是無名母馬的良駒//縱橫天下的英雄數不盡/他們是平凡母親的好孩子”,這句彝族諺語道出了母親的形象在彝人的生命中是如此的光輝。

彝人由敬重母親到敬重舅舅再延伸到尊重天下婦女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彝族諺語:“天下什么最遙遠/那是通向遠方路//世間什么最偉大/那是我的親舅舅”,將路的遠長和舅舅的偉大進行形象的比較,讓我們更加生動把握舅舅在彝人生命中沉甸甸的份量。在彝族女孩出嫁時,送行的人們會唱道:“遠嫁的女孩啊儲記住父母/父母是你的后盾//遠嫁的女孩啊借記住舅舅/舅舅是你的翅膀/沒有翅膀你無法飛翔”,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把深深的“愛母”情結拓展到“敬舅”情懷,舅舅成為了我們彝人生命中最大的精神氣場。

夕陽的余暉靜靜灑在尊母石上,此刻它是如此靜謐與安詳,太陽在群山與群山間緩緩地墜落,透過云層的陽光如一層巨大而瑰麗的幕布被緩緩開啟,將陰影一步一步壓在湖邊的草地上,那些間雜著斑駁的云影,在對岸的緩坡上拾階而下,從容不迫隱入平靜的湖面,尊母石在如血的殘陽中走進黃昏和黑夜。

大涼山彝族的歷史實際是一部遷徙史,從傳說中的祖地茲茲蒲武出發(fā),翻過天險金沙江,進入大涼山,一路艱辛一路跋涉,《創(chuàng)世經》記載了當時遷徙的盛況:

“西方住的伙/來到西方時//上游從呂黎渡口過/成百上千閹牛領頭來/偶蹄家畜數不清//成千上萬神馬領頭來/圓蹄家畜數不清//中游從爾基渡口過/金銀跟著渡江來/財帛用不盡//下游從俄措渡口來/三百男丁領頭來/三百姑娘領頭來/人丁興旺數不清……”

大涼山獨特的地理地形讓我們這個民族的耕牧文化有別于一望無垠的草原文明,也區(qū)別于沃野千里的稻作文明。人丁興旺,牛羊滿圈,五谷滿倉成為這個遷徙民族的追求,并在此理念的促成下形成了獨特的耕牧文化,《訓世經》記載道:

“居木之后代/種植五谷者/五谷堆成山//飼養(yǎng)牛羊者/牛羊滿山坡//喂養(yǎng)駿馬者/出門騎駿馬/子孫想幸福/勤種五谷是出路/后代要安康/飼養(yǎng)牛羊是途經……”

居無定所,四海為家,為的是一方豐美的水草,一片能夠種出莊稼的土地。不斷在遷徙的彝人深深瞳得“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的道理,為了能豐衣足食,他們在不斷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居住地,在《創(chuàng)世經》中借對祖地“茲茲蒲武”的描寫表達出了對理想居住地的要求:

“茲茲蒲武這地方/屋后有山能放羊/屋前有田能栽秧/中間人畜有住處/壩上有坪能賽馬/沼澤地帶能放豬/寨內既有青年玩耍處/院內又有婦女閑談處……/茲茲蒲武這地方/屋后砍柴柴帶松脂來/屋前背水水帶魚兒來……/茲茲蒲武這地方/小馬到一歲/肚帶斷九根//小牛到一歲/犁頭斷九架//小羊到一歲/羊油有九捧//”

在祖地的選擇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停下過腳步,他們從來沒有隨遇而安,總是從大局出發(fā),總是從群體的利益出發(fā),總是站在子孫后代的立場出發(fā),確保能生存能發(fā)展,堅決抵制短暫的誘惑,總是在最短的時間做出最好的選擇,這既是生存的技巧也是生存的智慧。

站在日使博肯登高望遠,人們總是晾嘆經典中所描述的故土難道不是這里嗎?抬頭望去,這里草場綿綿,牛羊成群;低頭鳥瞰,日使普基良田起伏,稻浪滾滾,而郎干忝土地肥沃,出產豐盛。這里森林茂密,溪流潺潺,河流、山川、草場、良田能為先民提供他們想要的一切,這里便是傳說中“茲茲蒲武”的現實版。于是,疲憊的腳步在此停息,孤獨的心靈在此療傷,炊煙和夢想在這里升騰,日使博肯成為彝人心中永遠的故鄉(xiāng)。

站在日使博肯遠眺,對面群山中隱藏著一塊同樣富饒的草場,那就是日都迪薩,日都迪薩是中國彝族火把節(jié)的起源地,在流火的七月,借著多汁的嫩草,斗牛膘壯,駿馬揚蹄,此刻來一場精神的盛宴是水到渠成的事兒,于是小伙角力,姑娘比美,悠揚而動人的“朵樂嗬”便響徹云霄。

當厚重而悲壯的日使博肯遇上多情而浪漫的日都迪薩時,這里便碰撞出了一群具有特殊氣質的彝人,人們叫他們?yōu)椤鞍⒍肌保麄儜{借著剽悍、耿直、重情、樸實等特質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這塊土地也成為了阿都彝人的心靈牧場,精神家園,從此,人們親切地稱從日使博肯到日都迪薩這一代都叫“阿都木地”,這里也成為阿都彝人深情摯愛的居住地。

到了深秋時節(jié),滿眼金黃預示著豐收己過,牛羊滿圈,五谷滿倉的美好愿望在日使博肯終于變成現實,祖先們在這一刻選擇吉日宰殺肥豬祭祖,追尋遷徙路上的點點滴滴,祈福納祥,祈求人丁興旺,于是便衍生出來“庫史”,這些節(jié)日更加堅定了先民對真善美的永叵追求,后來更是演繹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

站在日使博肯,遠方的群山,森林,還有河流都盡收眼底,神話與傳說和美麗風光在這片土地上交相輝映,我們總是感嘆時光的流失與相承,那么多悲情與美麗在這里相伴相生,相互依存。夕陽已經西下,落日將對面山壁涂抹上迷幻的金黃和暗紅,日使博肯沐浴在一片寧靜與祥和中越發(fā)美麗。

站在日都迪薩遼闊的大草場上,頭頂藍天與白云,腳踏萋萋芳草,突然有種刻骨銘心的頓陪。

要想在阿都彝人的心中尋找一處能夠安放心靈的牧場,應該非日都迪薩莫屬。在這個崇拜名山大川,總是虔誠地認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霧靄雨露、花草樹木都有靈性的族群心中,日都迪薩是魂牽夢繞,揮之不去的精神家園。

遙望日都迪薩

日都迪薩是彝族火把節(jié)的發(fā)祥地。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伙體拉巴,兩人都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力量與氣魄。有一天,斯惹阿比想要同伙體拉巴摔跤比試一下誰的力氣更大,地點就選在美麗迷人的日都迪薩大草原,可是伙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自己吃剩的鐵餅款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伙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超越了自己,便趕緊離開了。

伙體拉巴回來后,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來吃地上的莊稼?;矬w拉巴便在農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領鄉(xiāng)民點燃火把,環(huán)繞田間地頭燒死害蟲,從此,彝族人民年年過上了火把節(jié)。

人神角力的故事在遠古各個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有記載,人間天上代代相傳,只是在日都迪薩大草原上上演的這場角力卻演繹出了一個美麗的節(jié)日,并且深深根植于這個民族的血脈之中,在因自豪而血脈噴張之時,我們總是感嘆這個山地民族偉大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除了人神角力的故事,在日都迪薩還有更加哀婉動人的故事。相傳,阿都地區(qū)居住著號稱“八大家族”的比布、吉狄、莫舍、吉扭、比祖、帕查、惹爾、阿俄等姓氏其中吉扭家就世代居住在日都迪薩,吉扭家阿吉支有個美麗賢惠的女兒叫阿吉史諾,長大成人后嫁到了布拖拖覺莫說家。

當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走到日都迪薩北面馬布飛克時,突然一片天昏地暗,新娘被天神搶走了,更為奇妙的是九天九夜之后,日都迪薩便下了一場紅色的大雪,等大雪融化之后,在日都迪薩的入水口(日都飛克)發(fā)現了新娘的尸體。驚駭之余,吉扭家族舉家搬遷離開日都迪薩。后來,八大家族共同商量對策,商討如何對付害人山神,最后決定組織成千上萬的少女作盛裝到日都迪薩過節(jié),看看它還會再來搶誰。

火把節(jié)這天,姑娘們都精心打扮,身著盛妝,聚集在一起,手牽著手,送親的隊伍唱著憂愁的“朵樂嗬”走到日都迪薩火把場,男人們頭扎英雄結、腰佩英雄帶,騎著駿馬,牽著強壯的公牛、公羊,到火把場開展斗牛、斗羊、摔跤等競技活動,展示力量與激情。

山神被人間這種團結、強大的力量所震懾,再也不敢來搶奪人間的少女,源于日都迪薩的“朵樂嗬”、選美、斗牛、斗羊、摔跤等作為火把節(jié)的特有活動保留了下來,并傳遍千里彝鄉(xiāng)。從此往后,火把節(jié)成為彝族最為盛大的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也成為了展示這個山地民族最大精神氣場的強大載體。

無論是神話還是傳說,在日都迪薩點燃的熊熊火把,都彰顯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傳遞著對精彩人生的理解,選美、摔跤、斗牛、賽馬等活動也在年復一年的生命輪回中流動出這個民族心靈的歡樂和生命的激情。

“山頂斗牛斗得牛斷角/平壩賽馬賽得馬斷腿/草地摔跤摔得汗成河”這一切都是力量、智慧、意志的較量。

透過火把場人山人海的場面和一系列精彩紛呈的節(jié)目,我們可以從內心深處深深感受到,我們的生命需要自由歌唱,我們的人生必須盡情狂歡,人們歌唱神圣的火、光明的火、“驅惡的火”、“衣食的火”、“人魂的火”,“照著人來”又“照著人去”的火;這個含蓄而深沉的民族需要這樣一個平臺將一年來積蓄的壓抑統統釋放出來,塑造出—種美與激情。

“來呀來過節(jié)/土司打犏牛來過節(jié)//來呀來過節(jié)/富人宰閹羊來過節(jié)//來呀來過節(jié)/窮人殺母雞過節(jié)//來呀來過節(jié)/單身漢煮雞蛋來過節(jié)//來呀來過節(jié)/寡婦吃蕎粑饃和辣子湯//”

盡管在過去的彝族社會里,還是像其他民族一樣有著階級壓迫,但在充滿著歡樂和祥和的節(jié)日氣氛中,人們早已忘記了階層的高低,財富的多寡,大家都不約而同沉浸在節(jié)日所帶來的歡愉中,享受節(jié)日帶來的恩賜。

站在日都迪薩廣闊的草原上,總想匍匐在地,擁抱大地,親吻多汁的嫩草,聆聽飄蕩在這里的達達馬蹄,回味歷史留在這里的匆匆足音,發(fā)祥于此的火把節(jié),能夠永駐彝人的心里,是因為這個節(jié)日能夠表達出人們對公平、正義、光明、勝利的企盼和禮贊。

“媽媽的女兒喲/走了一程又一程/走到高山頂/高山寒流滾/女兒渾身冷冰冰//走到深谷中/深谷靜悄悄/女兒心境更寂寥//走到森林里/風吹葉打顫/女兒心跳神不安……/媽媽的女兒喲/走了一程又一程/最后走到布谷山南婆家門/各位公公正襟坐/我的爸爸卻不在//各位姨姨笑盈盈/我的媽媽卻不在/滿屋賓客黑壓壓/我的好友卻不在//他爸縱然千般好/我對我爸才是真心愛/他媽縱然千般好/我對我媽才是真心愛/他友縱然千般好/我對我友才是真心愛……”

當彝族經典長篇敘事詩《媽媽的女兒》那深沉哀怨的基調在日都迪薩和“朵洛嗬”相遇時,火把節(jié)最為美麗動人的歌調便誕生了,后來,《媽媽的女兒》中的歌詞成為了“朵洛嗬”的歌唱的主要內容,歌詞的內容大都述說新婚姑娘對親人的思戀,哭訴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以及崇山峻嶺阻斷下撕心裂肺般的絕望。

藍天為頂,白云為蓋,青草為毯,流動的黃傘,來自天籟般的少女的聲音,這種民間少女集體大合唱最能表達出來自我們靈魂深處的悲涼,人們總是這樣評價道,要說火把場上什么最能扣人心弦,讓人怦然心動,使人潸然淚下,那便是彝家“朵洛嗬”。

“朵洛嗬——朵洛嗬/好斗的公牛喲/快進人海斗銳角/假如今年不斗角/來年呀/犁地的抬杠就要落在你頸上//駿馬喲駿馬/快上跑道賽飛蹄/今年不做丹里阿宗(神馬名)/來年呀/馱糧的馬鞍就要落在你背上//表哥喲表哥/快進摔跤場子顯威風伶年不當摔跤手/來年啊/安家的房子就要蓋在你頭上//”

在日都迪薩的草原上,“朵洛嗬”一年又一年被演唱著,讓人在年復一年的歡樂中深感青春易逝、人生易老、時不我待的人生情懷,也正是這種真切的人生感受激勵了人們珍惜當下,盡情歡娛,自由狂歡,忘卻生活的艱辛和悲哀,忘卻貧富貴賤的門第和隔閡,通過對生命的真切感悟進而釋放出生命中最為精彩的本真。

日都迪薩是祖先遷徙路上的必經之地,也是靈魂回歸祖界的必由之路。

大涼山彝族的歷史實際是一部遷徙史,從傳說中的祖地茲茲蒲武出發(fā),翻過天險金沙江,進入大涼山,一路艱辛一路跋涉,彝族經典《創(chuàng)世經》記載了當時遷徙的盛況:

“西方住的伙/來到西方時//上游從呂黎渡口過/成百上千閹牛領頭來/偶蹄家禽數不清//成千上萬神馬領頭來/圓蹄家禽數不清//中游從爾基渡口過/金銀跟著渡江來/財帛用不盡//下游從俄措渡口來/三百男丁領頭來/三百姑娘領頭來/人丁興旺數不清……”

根據涼山彝族的傳說及《送魂經》、《招魂經》的記載,古侯、曲涅從滇東北進入涼山的線路,是從云南永善縣的大屋基渡過金沙江,然后沿美姑河而上,到達涼山中心地帶的利美莫姑(今美姑縣)。至此兩大家支分手,古侯向東、曲涅向西。

在《創(chuàng)世經》關于“茲的住地”中有這樣的描述:

“……站在呂恩洛洛山(昭覺三合鄉(xiāng))/望見阿尼馬洪(普格縣馬洪鄉(xiāng))/阿尼馬洪這地方/有樹全是泡木樹/沒有能做神枝的/不是茲住地/不愿在此住//站在阿尼馬洪/望見日史特補(普格縣特補鄉(xiāng))/日史特補這地方/蛤蟆叫聲如虎嘯/蟬鳴如豬叫/不是茲住地/不愿在此住//站在日史特補/望見日史博肯(普格縣黎安鄉(xiāng))/日史博肯這地方/普伙三子在此生/普伙家三子/因故起紛爭……/普伙三子啊/站在日史博肯/望見衣某伙木(布拖縣依某鄉(xiāng))/衣某伙木這地方/竹子背鈴子/草桿粗如牛脖子/除雪帶斧頭/舀水帶鹽錘//不是茲住地/不愿在此住……/遷到茲茲納結/再遷茲茲蒲鳥/”

從日史博肯到依某伙木,日都迪薩是必須途經的必由之路,這片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土地曾經多少次接納了祖輩們遷徙路上疲憊的腳步,在一次次望眼欲穿般的期待中給他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遷徙、定居、繁衍生息,時光的輪回不止,永遠向前的腳步不停,以日都迪薩為中心的方圓幾百公里內,這片充滿靈性的土地孕育出了一群具有特殊氣質的彝人,也因為這里是大涼山四大土司之一阿都土司的管轄地,所以人們叫這群人為“阿都彝人”,他們憑借著剽悍、耿直、重情、樸實等特質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這塊土地也成為了阿都彝人的心靈牧場,精神家園,這里也成為阿都彝人魂牽夢繞的朝圣地。

在《創(chuàng)世經》關于“茲的住地”中所描述的地名,其實是大涼山彝人遷徙路上曾經停留的地方,文學上只是用“茲”的口吻來對所經過的地方進行系統的梳理,并對該地的地理位置、物產風物、風土人情進行言簡意賅、或褒或貶的描述。

在彝人的靈魂深處,祖先的魂靈是要回歸祖界的,這個祖界的地理位置,也是古侯、曲涅兩大家支體系遷徙至涼山各地的一個共同的出發(fā)地,彝人稱其為茲茲蒲烏,大部分認為在今天的云南昭通,類似于漢族的世外桃源,藏族的香巴拉,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天堂,彝族經典《創(chuàng)世經》這樣描述道:

“茲茲蒲武這地方/屋后有山能放羊/屋前有田能栽秧/中間人畜有住處/壩上有坪能賽馬/沼澤地帶能放豬/寨內既有青年玩耍處/院內又有婦女閑談處……/茲茲蒲武這地方/屋后砍柴柴帶松脂來/屋前背水水帶魚兒來……/茲茲蒲武這地方/小馬到一歲/肚帶斷九根//小牛到一歲/犁頭斷九架//小羊到一歲/羊油有九捧//”

草場綿綿,牛羊成群,稻浪滾滾,森林茂密,溪流潺潺,河流山川,良田沃土都是這個民族在遷徙路上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也是在民族內心深處勾畫的理想世外桃源,在日都迪薩,這些神奇的元素都在一一呈現。

站在日都迪薩制高點遠眺,埃俄安哈山(普格縣螺髻山)、切克母土山(布拖縣)、母切勒黑山(布拖普格交界地)、依母則母山(布拖縣西溪河區(qū))、阿布彩鹿山(布拖縣拖覺區(qū))五座神山熠熠生輝,《創(chuàng)世經》“洪水漫天篇”中提到的這五座神山像五位神女般緊緊依偎在的日都迪薩的周圍,名山與圣地在此交輝相映、珠聯璧合,日都迪薩成為阿都彝人強大精神氣魄的誕生地。

群山、草場、山川、河流、甘泉,這些遷徙路上無數次閃過瞳孔的意象在日都迪薩一一定格,成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永遠的圖騰,當群山與草場在此相戀、芳草與泉水在此相擁時,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在日都迪薩得到了永恒的完美詮釋。

一代又一代的彝人永遠攜帶著遠古父輩留下的精神行囊,探尋遵從自然的生存法則,在崇山峻嶺的分割包圍下,從游牧遷徙開始過渡到農耕定居。歷經滄海與桑田,在漫漫長路中他們始終堅持向上,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強大的精神氣場和亙古不變的精神信仰,這是何等的艱難與不易。

在彝人的心中,生老病死就像四季的輪回一樣自然,人的一生經過春暖花開,茁壯成長,成熟穩(wěn)重,最后慢慢凋零,彝族經典《指路經》寫道:

“世上的萬物/沒有不死種/人若不死啊/大地容不下/鳥若不死啊/樹上容不下//世上要數阿布布聰明/阿布布也死/世上要數阿盈盈德高/阿盈盈也死//呼風喚雨的索倮瑪桿也要死/美麗動人的蘇涅維婁也要死/林中大象也要死/連人中精品皇帝也要死/萬事和萬物/沒有不死種……/天上的太陽可以不死/但它晝出夜不出/也有死的時候/屋前的黑石頭可以不死/但它總是黑沉沉的/扶它不起來/叫它它不應……”

豁達的生死觀下,人們總是認為去世后靈魂會沿著祖先遷徙的路線一站一站永不停留,返回最先出發(fā)的地方—一茲茲蒲武,而通往祖界的遙遙歸途則是我們祖輩的遷徙路線,祖界既是這個山地民族信仰中的最高樂土,也是宗教想象和文學想象中圣地。

在每一場葬禮的高潮時,人們會用顫抖的輔音為逝者指路,叮囑逝者要沿著祖輩遷徙的路一站一站按逆時針方向回歸祖界。這樣的儀式,也讓參與者和旁聽者在心理上和記憶深處烙上永不磨滅的印跡,使之記住自己祖先發(fā)祥、分支、發(fā)展、遷徙的歷程,這種心路歷程使每一個彝人都有生不離族、死不離族的族體意識和文化認同。

《指路經·普格篇》中記載道,亡靈回歸祖界時,首先從自家的堂屋出發(fā),走到了院壩,然后就走到了歸程的第一站—一博巍伙普(普格縣大槽鄉(xiāng)),第二站便到日都迪薩,而下面的一站又一站,也全是古代彝語地名,是祖先自昭通進入涼山走過的每一個地方。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回頭,亡靈銘記祖先遷徙路上的每一個點,重新領閱每一片風光,感受每一片風土,返回祖界,開始在另外一個世界開啟新的生活。

在生與死的時空輪回中,日都迪薩總是成為經緯交錯的連接點,畢摩經書《送魂經》這樣記載道:“靈魂回歸時,要過一山坳,從斯菲果洛過;靈魂回歸時,要跨一埡口,從喳喳尖乃過”。斯菲果洛、喳喳尖乃都是日都迪薩大草原上的原始村落,這方神奇美麗的土地永遠承載者彝人生與死的神奇密碼。日都迪薩大草原的誘人之處在于,她既能接納祖先疲憊匆忙的腳步,也能目送魂靈從容歸去的背影。

無論時光怎樣變遷、歲月如何流逝,只想靜靜站在日都迪薩遼闊的草原上,任每一陣吹過每一個山崗,讓思想撿拾每一顆被歷史抖落的記憶碎片,把它穿戴成一件精美的記憶長鏈,永遠掛在阿都彝人永遠高昂的頭顱下方,光艷奪目一萬年。

(責任編輯:李慧)

猜你喜歡
彝人彝族
彝族海菜腔
張美寅攝影作品
彝族養(yǎng)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彝族器皿
阿鴿:在畫紙間情系彝人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美麗的彝人古鎮(zhèn)
彝族說唱 男女生三重唱
淺談西南地區(qū)的太陽崇拜
文登市| 贡山| 布尔津县| 麦盖提县| 淮安市| 毕节市| 隆化县| 盐亭县| 山阳县| 额尔古纳市| 巴楚县| 山西省| 高碑店市| 井陉县| 偏关县| 鲜城| 扎囊县| 乐昌市| 临海市| 镇江市| 安泽县| 育儿| 夹江县| 厦门市| 南投市| 楚雄市| 永春县| 志丹县| 光泽县| 皮山县| 革吉县| 昌平区| 宁国市| 三门峡市| 腾冲县| 洛隆县| 台北市| 大兴区| 阳东县| 望奎县|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