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發(fā)展史也是服飾藝術發(fā)展史
我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大學以來,由于我的老師常沙娜先生(七七級入學, 常沙娜先生是我們的班主任)的言傳身教,對敦煌藝術逐漸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后來是喜歡,一直到熱愛。這也符合我們對某一件事情去深入和研究的一般規(guī)律,因為沒有人是無緣無故地就熱愛上某一件事情。1980年的 暑假,有幸參加了常沙娜先生編著的《中國敦煌歷代服飾圖案》中線描配圖的繪制工作,結合常先生之前給我們講授的“敦煌服飾圖案”課程內(nèi)容,逐漸對敦煌服飾有了部分的理解,再后來跟隨常先生一起去了敦煌莫高窟實地學習和臨摹,才真正被敦煌藝術的博大精神所震撼。也越來越體會到:敦煌藝術的發(fā)展史也正是一部服飾藝術的發(fā)展史。同時,由于從事服裝設計專業(yè)的教學與研究的緣故,每次要設計新作品時,都自然而然地想起敦煌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精髓對當下設計的影響作用。記得1986年,我所任教的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xiàn)清華大學美術學院)30年校慶,學校組織了一臺時裝展演,我們的作品大都運用了傳統(tǒng)染織紋樣,從手工印染到腳踏縫紉機制做完成各自的作品。1992年,學校組織參加香港時裝節(jié)時,我的參展作品就是從敦煌服飾圖案中汲取的設計靈感。一直到在北京服裝學院工作以來,每一次重要的學術研究活動,設計作品也都是從傳統(tǒng)文化、民族民間藝術中得到設計啟示。 因此可以說,對于敦煌藝術的長期關注和研究,意味著對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服飾文化的熱愛,以及對于民族文化本體的一種回歸和追尋。
尋找民族文化與現(xiàn)實生活的相互關照
我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對敦煌藝術的一份情感和一份敬畏,在此基礎上再轉化為一種傳承的責任和創(chuàng)新的使命。有了這種前提,設計思維和設計方式往往會有新的突破。 眾所周知,在歷代(公元4世紀至14世紀,自十六國至元朝10個歷史時期)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彩塑中,唐代由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達,文化藝術的空前 繁榮,是敦煌石窟藝術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也是佛教文化空前活躍并與當時生活、藝術結合最為緊密的時期。社會的開放,中外文化的交流,表現(xiàn)在服飾上尤為豐富多彩,在服飾的裝飾圖案中,其單獨紋樣、適合紋樣、二方連續(xù)和四方連續(xù)紋樣都非常精美。在紋樣的內(nèi)容上,從植物圖案、動物圖案、風景圖案到幾何圖案應有盡有。因此,在此次設計上著力選擇了唐代具有典型性的裝飾紋樣作為設計元素,同時融入當下服飾流行時尚形態(tài),表達其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當代性,尋找民族文化與現(xiàn)實生活的相互關照。
好的作品需要歷史擔當
設計理念是將敦煌藝術的精神內(nèi)涵、美學意韻與當代設計的形態(tài)美感有機融為一體,使之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上把握好時代設計的走向,即立足傳統(tǒng),又著力創(chuàng)新。 敦煌被稱為東方藝術的寶庫,各個相關領域的設計師都可以從中得到設計啟示。同時,每一位設計師心目中的敦煌可能是不一樣的,對于敦煌藝術的深度與否,導致對于敦煌藝術體會的傳承的層次層面也都會有所不同, 但無論如何,設計作品中所著力反映和表達敦煌的高度和深度是不能撼動的。當然,對于設計來講,真正好的設計作品是要有內(nèi)涵和文化品位的,是需要有歷史擔當?shù)摹OM舜蔚亩鼗蜁r尚大典的設計作品,是對敦煌藝術學習和研究成果又一次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