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陽, 龐 鐵, 徐定芳, 陳帥奇, 劉一鳴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湖南 長沙410116)
常德市是湘西北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新型工業(yè)基地、旅游服務基地和文教基地,區(qū)內規(guī)劃了一系列功能區(qū)和交通線(高速Ⅶ公路、過江隧道、城際輕軌、高速鐵路等) 等。 常德市規(guī)劃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為Ⅷ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1]。 在本項目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沅江兩岸全新統(tǒng)(Qh)地層中分布有大面積的飽和砂土,在地震的作用下,易形成大范圍的砂土液化[2],會引起地基承載力降低甚至喪失,導致大面積地面變形、冒水噴砂等嚴重后果[3],因此,對本區(qū)域進行地震作用下的砂土液化評價,并提出防治建議對區(qū)內工程規(guī)劃、設計、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研究區(qū)地形地勢總體上沿沅江兩岸向外依次為低平的沖積-沖湖積平原、紅土崗地、丘陵,區(qū)內海拔低于100 m,一般處于30~40 m。
研究區(qū)地層以第四系為主,地層由上至下為全新統(tǒng)(Qh)、晚更新統(tǒng)(Qp3)、中更新統(tǒng)(Qp3)、早更新統(tǒng)(Qp3)、古近系(E)、白堊系(K)。 其中全新統(tǒng)(Qh)地層一般厚度為0 ~20 m, 0 ~12 m 左右為粉質粘土,12 ~20 m 為粉土、粉砂;下部為晚更新統(tǒng)(Qp3)及中更新統(tǒng)(Qp3)礫、卵石層。
研究區(qū)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層主要為洞庭湖組、汨羅組礫卵石層,上部為弱透水的砂質黏土、網(wǎng)紋狀黏土覆蓋,厚1.60 ~12.60 m,單井涌水量一般大于1 000 m3/ d,水量豐富,地下水位埋探0.44~7.83 m,年變幅一般為2~4 m,具承壓性。
研究區(qū)位于漢江地震帶的常德-臨澧潛在震源區(qū)內,太陽山斷裂帶的南段縱貫全區(qū),為主要孕震、導震構造。 區(qū)內新構造活動較強烈,太陽山斷裂處于升降的轉折部位。 區(qū)內歷史上發(fā)生4 級以上地震7 次,最大震級6.8 級。 歷史上共發(fā)生21 次地震,其中11 次震級小于3.5 級,1631 年本區(qū)發(fā)生過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震中位于研究區(qū)太陽山斷裂帶附近。
松散的飽和粉土、砂土受到震動時有顆粒移動和變密的趨勢,由于飽和粉土、砂土的孔隙全為水充填,且粉土、砂土的滲透性不良,導致孔隙水壓力急劇上升,而在地震過程的短暫時間內,驟然上升的孔隙水壓力來不及消散,這就使原來由粉砂土顆粒通過其接觸點所傳遞的有效壓力減小,當有效壓力完全消失時,飽和粉砂土會完全喪失抗剪強度和承載能力,變成像液體一樣的狀態(tài),這就是所說的飽和粉土、砂土的液化現(xiàn)象[2]。
砂土的抗剪強度ts一般用下式表示:
式(1)中σ和σ′分別為有效法向應力和總法向應力;φ′為有效應力內摩擦角;μ為孔隙壓力。 如果條件改變,使σ′或σ-μ等于或趨近于零,也會使ts降低,以致砂土顆粒喪失粒間接觸壓力和摩擦力而造成液化。 本區(qū)歷史上的地震曾多次誘發(fā)砂土液化,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主要造成地面噴水冒砂、地基不均勻沉陷、地裂滑坡、建筑物沉降和嚴重傾斜,甚至造成建筑物破壞、道路路基滑移、路面縱裂、橋梁落架、農田破壞、農作物減產等危害。 因此修建重要建筑物應采取抗液化措施,從抗震角度出發(fā),城市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區(qū)重要的建筑物要盡可能避開這些液化地段。
根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10)2016 版的有關規(guī)定,飽和的粉土或砂土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可初步判別為不液化或可不考慮液化影響:(1)地質年代為第四紀晚更新世(Q3) 或其以前時,抗震設防烈度為7 度、8 度時可判別為不液化;(2)粉土的黏粒(粒徑小于0.005 mm)含量百分率在抗震設防烈度為7 度、8 度和9 度時分別不小于10、13 和16,可判為不液化土。
淺埋天然地基的建筑,當上覆非液化土層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可不考慮液化影響:
式(2)中du為上覆蓋非液化土層厚度,m,計算時宜將淤泥和淤泥質土層扣除;dw為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設計基準期內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年內最高水位采用;db為基礎埋置深度,m,當不超過2 m 時應采用2 m;d0為液化土特征深度,m,可按表1 采用。
表1 液化土特征深度(m)
飽和砂土或粉土經(jīng)初步液化判別后,確認需要進一步做液化判別時,應采用標準貫入試驗法判別地面以下20 m 深度范圍內土的液化情況。 當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實測值 (未經(jīng)桿長修正) 小于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臨界值時,應判為液化土。 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臨界值可按下式計算:
式(3)中:Ncr為液化判定標準貫人錘擊數(shù)臨界值;N0為液化判定標準貫人錘擊數(shù)基準值,可按表2 采用;ds為飽和土標準貫入點深度,m;dw為地下水位深度;ρc為黏粒含量百分率,當小于3 或為砂土時,應采用3;β為調整系數(shù),設計地震第一組取0.80,第二組取0.95,第三組取1.05。
表2 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基準值
對存在液化砂土層、粉土層的地基,應探明各液化土層的深度和厚度,按下式計算每個鉆孔的液化指數(shù),并按表3 綜合劃分地基的液化等級。
式(4)中:IlE為液化指數(shù);n為在判別深度范圍內每個鉆孔標準貫入試驗點的總數(shù);Ni、Ncri分別為i點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的實測值和臨界值,當實測值大于臨界值時應取臨界值;當只需要判別15 m 范圍以內的液化時,15 m 以下的實測值可按臨界值采用;di為i點所代表的土層厚度,m,可采用與標準貫入試驗點相鄰的上、下兩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wi為i土層單位厚度的層位影響權函數(shù)值,m-1。 當該層中點深度不大于5 m 時應采用10,等于20 m時應采用零值,5~20 m 時應按線性內插法取值。
表3 液化等級與液化指數(shù)的對應關系
根據(jù)靜力觸探試驗法進行飽和粉土、砂土的液化判定的判別方法,當實測計算比貫入阻力ps或實測計算錐尖阻力qe小于液化比貫入阻力臨界值pser或液化錐尖阻力臨界值qeer時,應判別為液化土,并按下式進行計算:
式中:pser、qeer分別為飽和土靜力觸探液化比貫入阻力臨界值或液化錐尖阻力臨界值,MPa;ps0、qe0分別為地下水深度dw=2 m,上覆非液化土層厚度du=2 m 時,飽和土液化判別比貫入阻力基準值和液化判別錐尖阻力基準值,MPa,可按表4 取值;αw為地下水位埋深修正系數(shù),地面常年有水且與地下水有水力聯(lián)系時,取1.13;αu為上覆非液化土層厚度修正系數(shù),對深基礎,取1.0;dw為地下水深度,m;du為上覆非液化土厚度,m,計算時應將淤泥和淤泥質土層厚扣除;αp為與靜力觸探摩阻比有關的土性修正系數(shù),可按表5 取值。
表4 比貫入阻力和錐尖阻力基準值ps0、qe0
表5 土性修正系數(shù)αp
常德市區(qū)內地層以第四系為主,區(qū)內全新統(tǒng)的粉土及砂土沿沅江兩岸建設區(qū)及規(guī)劃區(qū)大面積分布,埋深較淺,厚度一般0.50 ~8.00 m,地下水的埋深一般0.5~2.50 m,且主要為粉細砂,顆粒均勻,多呈松散狀態(tài),具備易液化砂土的條件。 常德市武陵區(qū)、鼎城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為7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 按 《 建 筑 工 程 抗 設 防 分 類 標 準 》 ( GB 50223—2008)的規(guī)定,本地區(qū)建筑工程甲類和乙類建筑應提高一度按8 度設防,丙類和丁類建筑可按7 度設防。
3.4.1 初步判定
根據(jù)收集工程勘察報告土工試驗中粉土的黏粒粒徑小于0.005 mm 顆粒含量百分率分析,因場地為7 度區(qū),丙類和丁類建筑場地粉土有1 個可能液化,甲類和乙類建筑場地有17 個可能液化。
3.4.2 標準貫入試驗判定
據(jù)收集市區(qū)部分工程勘察報告,對其中25 個工程場地的粉土及粉砂層標準貫入試驗分析,粉土和粉砂液化等級為輕微液化-嚴重液化,細砂液化等級為輕微液化-中等液化。
3.4.3 雙橋靜力觸探試驗判定
根據(jù)44 個雙橋靜力觸探試驗孔結果,對粉土、粉細砂進行雙橋靜力觸探試驗分析,有29 個鉆孔的粉土液化,1 個鉆孔的粉細砂液化。
對以上幾種方法的結論進行綜合分析,區(qū)內分布有63.30 km2可液化的粉土、粉細砂層,主要分布在沅江兩岸、柳葉湖片區(qū)東部及南部、占天湖片區(qū)、河洑片區(qū)及江北城區(qū)的北面。 粉土的埋深1.40 ~14.30 m,層厚0.50~7.80 m,粉砂的埋深0.90~13.10 m,層厚1.11~5.32 m,細砂的埋深5.70~14.10 m,層厚1.40~3.10 m,地下水位0.50~2.50 m。
飽和粉土、飽和砂土在地震時產生液化將引起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導致建筑物破壞,土層液化引起的建筑物傾斜往往也帶來大體積土體滑動而造成嚴重后果。 因此,為保障建筑物安全,應根據(jù)建筑物的重要性及地基的液化等級,綜合考慮,選擇恰當?shù)目挂夯胧?],具體如下: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的沉陷措施為可采用樁基、深基礎、土層加密法或挖除全部液化土層等。 采用樁基時,采樁底深入液化深度以下穩(wěn)定土層的長度(不包括樁尖部分)應按計算確定,且對碎石土、礫、粗、中砂、堅硬黏性土和密實的粉土不應小于0.8 m,其他非巖石土不應小于1.5 m;采用深基礎時,基礎底面應埋入液化土深度之下的穩(wěn)定土層中,其深度不應小于0.5 m;采用加密法(如振沖、振動加密、擠密碎石樁、強夯等) 加固時,應處理至液化深度下界,振沖或擠密碎石樁加固后,樁間土層的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不宜小于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臨界值;用非液化土替換全部液化土層,或增加上覆非液化土層的厚度;采用加密法或換土法處理時,在基礎邊緣以外的處理寬度,應超過基礎底面下處理深度的1 / 2 且不小于基礎寬度的1 / 5。
處理深度應使處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數(shù)減少,其值不宜大于5,大面積筏基、箱基的中心區(qū)域,處理后的液化指數(shù)可比上述規(guī)定降低1,對獨立基礎和條形基礎,尚不應小于基礎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礎寬度的較大值;采用振沖或擠密碎石樁加固后,樁間土層的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不宜小于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臨界值;采取減小液化震陷的其他方法,如增厚上覆非液化土層的厚度和改善周邊的排水條件等。
減輕液化影響的措施:選擇合適的基礎埋置深度;調整基礎底面積,減少基礎偏心;加強基礎的整體性和剛度,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鋼筋混凝土交叉條形基礎,加設基礎圈梁等;減輕荷載,增強上部結構的整體剛度和均勻對稱性,合理設置沉降縫,避免采用易受不均勻沉降影響的結構形式等;管道穿過建筑處應留足足夠尺寸或采用柔性接頭等。
研究區(qū)地層以第四系為主,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區(qū)內大面積分布全新統(tǒng)的粉土及砂土,其埋深淺,厚度較大,城市建筑物及其地下室基底多位于可液化土層。 通過本次研究,對其液化土的分布范圍、埋深及厚度進行系統(tǒng)分析,為城市規(guī)劃及可液化地基抗震的措施及處理設計提供合理的依據(jù)。 建議如下:
(1)城市重要的建筑物及地下工程宜選用非液化場地進行規(guī)劃建設,在分布有液化土地帶進行建設的工程需考慮液化影響,進行抗液化設計,基礎的底面盡量放在液化層以下或采用樁基礎進行穿越進入穩(wěn)定地層中,樁基礎采用鉆(沖)灌注樁為宜。
(2)液化地段建筑物的基礎型式應加強基礎的整體性和剛度,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鋼筋混凝土交叉條形基礎,加設基礎圈梁等;合理設置沉降縫,避免采用對不均勻沉降敏感的結構形式。
(3)建設地下管線經(jīng)過液化場地要具有適應抗液化沉陷能力,對埋入地下的輸水、氣、熱力管道,宜采用鋼管;對埋地的承插式接口管道,應采用柔性接口;對埋地的矩形管道,應采用鋼筋混凝土現(xiàn)澆整體結構,并沿線設置具有抗剪能力的變形縫;當埋地圓形鋼筋混凝土管道采用預制平口接頭管時,應對該段管道做鋼筋混凝土滿包;架空管道應采用鋼管,并應設置適量的具有活動性、可撓性連接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