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追著人跑,人亦追著地攤跑,日復一日的追跑間,在城市街巷升起的便是熱氣騰騰、安撫凡心的人間煙火。
我生活的小城,有一條短而窄、卻居于城中鬧市的小街,因南北街口連接兩條主街路,故被稱作“十字街”。提起十字街,腦海浮現(xiàn)的便是街道兩側(cè)密密麻麻的地攤和永遠熙熙攘攘的人群。攤主或是普通市民,或是村里老農(nóng),更或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不懼風吹日曬、世俗冷暖,早出晚歸,堅守攤位,辛勤經(jīng)營著自己“靠雙手勞動吃飯”的樸素夢想。
我常于上下班時間光顧十字街。常有位七十多歲的白胡子老大爺,提一籃子自己種的蔥呀菠菜呀豆角呀之類的時蔬,到十字街出地攤。聽說老人無兒無女,離城數(shù)里,便有熱心人拍照發(fā)朋友圈呼吁大家趕快來買,好讓大爺早點回家。聽說有位并不做飯的姑娘常買了送朋友,有人常與朋友一起團購包圓兒,曾有位老板一百元只買了一把蔥……
黃昏,亮起燈的十字街熱鬧非凡,滿街彌漫著濃郁的燒烤味道?,F(xiàn)在燒烤攤不再是扇著扇子、冒著青煙的炭爐,而是更清潔衛(wèi)生的無煙電燒烤爐。幾串烤串兒,佐以涼拌菜、毛豆、花生米,配著啤酒,三五好友談天說地,興致盎然地在街邊消遣夏夜。賣冷飲的、炸串兒的、烤腸兒的……十字街變身夜市小吃街,點燃并釋放著小城人的盛夏激情。
想必,每座城市都有一條專屬于同城人的“十字街”,更有無數(shù)風格、功能、定位的地攤,修鎖配鑰匙的、修理自行車的、賣各檔時裝的、賣民俗工藝品的、賣手機貼膜的、賣氣球的、賣字畫的、賣舊書的、賣山貨的、賣魚的、賣花的……不一而足,千奇百態(tài),構(gòu)成了平民百姓賴以生存、獵奇淘寶、縱觀世相的地攤大賣場。流連其間,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就是在過生活。
地攤復蘇回歸,喚醒了無數(shù)人的“地攤夢”。一位會畫油畫的教師朋友告訴我:“周末,我也要到公園擺地攤,主打‘私人訂制小油畫’,開啟我的業(yè)余創(chuàng)業(yè)生涯?!蔽蚁矚g這種靠才華吃飯的年輕人,并答應(yīng)他屆時一定招呼朋友前去捧場。
其實,地攤并不是廉價、低檔的代名詞,而應(yīng)成為多元、規(guī)范、親民、文明的新名片。無數(shù)地攤攏住的是蕓蕓眾生,連接的是萬家燈火,更演繹著一座城市、一個社會最溫情的日常煙火,你我皆是主角,一切皆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