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痹谥袊糯?,教育始終是統(tǒng)治階層與士人關注的重點。在此背景下,中國形成了成熟、規(guī)范的官學與私學教育體系。自唐以降,書院作為新興的文化教育組織而出現,它介于官學和私學之間,受到上至皇帝、官員,下及家族、士人、商賈等多種社會力量的共同作用。在教學模式上,它繼承和發(fā)揚了先秦私學爭鳴、漢儒精舍研經、魏晉竹林玄談、隋唐寺院禪修等形式,圍繞儒家文化展開文化積累、創(chuàng)造、更新、傳播等活動。
一方面,書院作為教學機構,為國家培養(yǎng)、輸送博學篤行的優(yōu)秀人才;另一方面,它是士人講學辯論、研論經典的學術場所,不斷推動儒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與此同時,作為文化媒介,書院還發(fā)揮著藏書、刻書等功能,并將以儒家倫理思想為核心的社會價值理念輻射、滲透、傳播到社會各階層,從而起到移風易俗、改善民風、社會教化的作用。
書院歷唐、五代、宋、元、明、清數朝,存續(xù)千余年之久,遍及全國城鄉(xiāng),數量最多至數千所。其以獨具特色的文化理念、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在中國文化史與教育史上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并傳入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和當地文化的發(fā)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及至清末,光緒帝的一紙詔令,使書院教育從制度層面上消亡,但其作為一種精神內核依然延續(xù)并影響到當今的教育體制。特別是求學與明德的并重、亦師亦友關系的秉持、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培養(yǎng)、師長點撥和自主學習的結合等理念,都對今日高等教育的改革發(fā)展有所裨益。
如今,傳統(tǒng)書院的保護與重建、存續(xù)于當代高校中的書院理念、以書院命名的文化教育機構等,都是書院在現代社會的一種復興,而如何才能正確地認識書院,把握好書院制度中的精粹,承繼它在文化積累、學術研討、教學模式上的卓絕精神,始終是一個重要而值得探討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對書院的歷史、形制、功能和價值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這也正是本選題呈現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