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北京青年報》2020年7月16日 A02版報道:日均創(chuàng)作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2年間出版了三本書,小小年紀已是一家雜志社的記者和新聞網(wǎng)站區(qū)域運營中心負責人,并輾轉多地作演講……近日,16歲的浙江女孩岑某諾種種超乎常人的能力經(jīng)過網(wǎng)絡傳播,引起了公眾的熱議和質疑。這不是“神童”首次走進輿論聚光燈下。這幾天,“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癥獲獎”的消息引發(fā)廣泛關注,該小學生究竟是醫(yī)學“神童”還是父母背后包辦,目前有關各方正在調查,相信不久之后就有結果。而上述女孩岑某諾雖不是科技領域的神童,但以其年齡和文學“成就”,雖然其父稱相關宣傳并無夸大成分,但事件真實性仍令人懷疑。以寫詩為例,歷史上有很多產量高的詩人,如陸游被稱為古代寫詩最多的詩人,一生寫了9000多首詩歌。寫詩質量不高、數(shù)量第一的乾隆皇帝,一生寫詩四萬多首。按照岑某諾日均能寫2000首詩的能力,超越陸游一生的紀錄只需要5天時間,超越乾隆一生的紀錄只需要二十幾天。所以,且不論其作品的質量,單看其日均數(shù)量,就不符常理。從岑某諾的新聞成就看,這恐怕也離不開其父親的助力。信息顯示,岑某諾在14歲時就已經(jīng)成為“中國國際新聞雜志社記者”,而且還是“中國國際新聞網(wǎng)紹興運營中心的副主任”。該雜志、網(wǎng)站同樣在內地不屬于正規(guī)新聞媒體,其運作的規(guī)范性也值得懷疑,不排除花錢購買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不管該女孩實際能力有多強,從公開信息來看,應該都與其父密切相關。如果沒有錢來鋪路,該女孩無論是出版作品還是擁有某些與年齡不相符的身份,都不可能實現(xiàn)。而聯(lián)系“小學生研究癌癥獲獎”事件,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類似于這樣的“神童”不管有多少,都不是孤立存在,背后都有個“神爹”。無論父母包裝自己的孩子是為了升學加分,還是為了美化揚名,對孩子未必都是好事,甚至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對這類案例暴露出的種種問題,有關方面要高度重視,該怎么查處就怎么查處,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