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運用女性主義理論,以小說《紫色》中主人公西麗的轉變?yōu)楹诵?,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西麗的轉變進行分析:西麗對上帝的認識,她對男性與女性地位以及黑人與白人地位的認識。西麗對上帝形象的認識從將其視為白人男性轉變?yōu)橛钪骈g的一切事物;在男女地位上,西麗則經歷了從依附、服從男性到對其壓迫進行反抗,最終實現(xiàn)經濟和精神上的獨立;在對黑人與白人地位的認識上,西麗實現(xiàn)了從服從白人意愿并且默默忍受他們的壓迫到為自己的種族和膚色感到自豪并且渴望得到白人的尊重的轉變。
【關鍵詞】 轉變;種族主義;女性主義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3-0013-03
艾麗絲·馬萊爾·沃克在當代美國文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致力于黑人解放運動,特別是黑人婦女解放運動。她一生中花了很多時間為爭取婦女解放和種族平等而斗爭。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關于黑人女性的社會地位以及她們?yōu)樽约旱纳矸莸玫桨兹松鐣J可所做的斗爭,尤其是她的代表作《紫色》。這部小說自出版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的關注。在小說中,愛麗絲·沃克將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和其他因素通過書信體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
小說的女主人公西麗在遭受繼父強暴后,被威脅說除了上帝別告訴任何人。因此,西麗畏于在公共場合述說自己的遭遇。即使她懷孕了,孩子被搶走了,她也不向任何人說實話,只是把這一切都說給上帝聽。一開始,西麗只是寫信給上帝,告訴他自己日常生活所遭受的不幸。
然后西麗遵從繼父的安排,嫁給了××先生,一個她根本不愛的人。她對××先生的虐待只是像騾子一樣默默地忍受,像樹一樣忍辱負重地活著。索菲亞在西麗的轉變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雖然她深愛著哈波,但她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拒絕哈波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她,甚至勇敢地反抗哈波。起初,西麗稱她的丈夫為“××先生”,而不是稱呼他的全名。這種稱呼不僅反映了她對男性的恐懼,也反映了他們夫妻關系的疏離和陌生。在莎格的深刻影響和鼓勵下,她開始叫他艾伯特先生。西麗在刺繡方面很有天賦,她為莎格、奈蒂和其他人做了很多漂亮又實用的褲子。受到莎格的啟發(fā),她開了一家商店出售她的褲子,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
作為一個非裔美國人,西麗的生父無法贏得當地人的尊敬。他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好,卻引起了白人的嫉妒,他們無法忍受這一點,將他殘忍地殺害了。在西麗的生父去世后,既沒有墳墓也沒有墓碑來表明他的身份和種族。在奈蒂和莎格的影響下,西麗認識到黑人不比白人差,甚至要比白人優(yōu)秀。總之,本文從西麗對上帝形象的理解、對男女關系的理解、對黑人與白人關系的理解三個方面來分析《紫色》中主人公西麗的轉變。
一、對上帝認識的轉變
(一)對上帝形象認識的轉變
這部小說是以書信形式寫成的,它由92封信組成,其中56封信是寫給上帝的。在小說的開頭,“你最好不要告訴任何人,除了上帝?!保╓alker,1985:1)當西麗被她的繼父強奸時,后者要求她保守秘密,她所遭受的這一切只允許向上帝訴說。也就是說,西麗在公眾場合失去了發(fā)言的權利。
起初,西麗把上帝想象成一個白皮膚的男人,“又大又老又高,頭發(fā)灰白,臉色蒼白。他穿著白袍,光著腳。(Walker,1985:198)在西麗看來,上帝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每個人都必須遵從上帝的旨意,否則他/她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后來從與莎格的對話中,她了解到上帝不是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而是世界上的一切。從她姐姐奈蒂的信中,她了解到“亞當甚至不是第一個白人男人?!彼皇堑谝粋€沒有被殺的人。(P278)這一觀點顛覆了傳統(tǒng)宗教認為白人亞當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人的觀點。西麗還了解到,白人只是赤身裸體的黑人。這一切都改變了西麗心中對上帝最初的印象。對她來說,上帝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可觸摸和神秘,而是變成了她周圍可以觸摸和熟悉的東西。
(二)對上帝態(tài)度的轉變
從一開始,西麗就相信上帝的存在,并對他懷有敬畏之心。被繼父強暴后,她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既沒有積極維護自己的權利,也沒有向他人尋求別人的幫助。在她心里,把這件事藏在心里就是上帝的旨意,否則她就會因違背上帝的意志而受到懲罰。她唯一做的事就是給上帝寫信。當索菲婭被白人長官抓住的時候,西麗仍寄希望于上帝:“上帝吹出一股火焰,索菲婭突然自由了。”(Walker,1985:93)
然后,在丈夫的情婦莎格的影響下,她對上帝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確的認識:“上帝在你以及其他所有人的心中?!蹦愫蜕系垡黄饋淼竭@個世界。(Walker,1985:197)根據莎格的說法,上帝并不是那么神秘和深不可測,“上帝不是他或她,而是它”(Walker,1985:196),“上帝是萬物:樹木,然后是空氣,然后鳥。然后其他人?!保╓alker,1985:197)后來,她不再給上帝寫信,她很清楚上帝只能給她帶來不幸。她開始寫信給她的妹妹奈蒂,談論他們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最終,她逐漸感知到自然界萬物的神圣和美,并開始給星星、樹木、天空、人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寫信。
(三)在不同“上帝”指引下的行為方式的變化
一開始,西麗堅定地相信上帝的存在,并嚴格按照他的意愿行事。她認為上帝是如此的偉大和仁慈,以至于他可以幫助人們擺脫麻煩。當西麗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在遭受繼父欺凌之后,她被威脅必須遵從上帝的意志,否則他/她將受到懲罰。在被繼父強暴之后,她只是寫信給上帝,把這一切都講述給上帝,而不是反抗繼父的暴行或尋求他人的幫助。當索菲亞被白人長官囚禁時,西麗仍然相信上帝會出手相助,將索菲亞釋放。
然后通過與莎格的對話,西麗明白了上帝并不總能夠幫助她擺脫不幸。她開始更多地關注外面的世界,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自然界的一切:當“走在田野的紫色中”時,她會真誠地贊美它們的美好。她也了解到,盡管自己謙卑平庸,但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這一信念的指導下,西麗勇敢地抗擊××先生的壓迫并使自己免于傷害。
二、對男女地位認識的轉變
長期以來,男女地位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對此,有學者提出了“女性主義”一詞。根據該術語:“女權主義是一個關于復雜現(xiàn)象的常用詞,關注女性的生活水平,尋求男女平等,爭取消除所有阻礙女性解放和發(fā)展的障礙。”西麗不僅實現(xiàn)了對上帝形象認識上的轉變,而且在對男女地位的認識上也發(fā)生了轉變。本章從稱謂、經濟和精神三個方面來分析這一轉變。
(一)對稱謂認識的轉變
西麗對這段關系理解的轉變可以從她對丈夫的稱呼中體現(xiàn)出來。她在繼父的要求下成為了××先生的妻子,但她一點也不喜歡××先生?;楹?,她既不叫他親愛的,也不叫他的名字,只稱呼他為××先生。這個稱呼反映了她的自卑及與丈夫的疏遠。從另一個角度看,××先生在她心中有點像上帝,她甚至不敢直呼他的名字。當西麗和××先生說話時,她不會看他的臉,而是盯著他的腳或膝蓋。與西麗不同,××先生的情婦直接稱他為艾伯特。從莎格那里,她知道在上帝面前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從那時起,她開始叫他艾伯特。
從稱謂的轉變,不難看出西麗對男女關系的理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她不再把艾伯特當作上帝一樣神圣的存在,不敢違抗他的意愿,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勇敢地反抗其壓迫。
(二)經濟關系的轉變
與××先生住在一起期間,西麗在經濟上缺乏獨立。為了生存,她完全依靠丈夫生活。西麗完全按照××先生的意愿行事,忍受他的欺凌和傷害,卻從沒有想到要反抗其壓迫,獲得經濟上的獨立。
在莎格的鼓舞下西麗離開了××先生,和她一起去了北孟菲斯。當××先生試圖阻止她前往孟菲斯時,她勇敢的對其進行反抗。在孟菲斯,她不像阿爾伯特所說的那樣是莎格的女仆,也不依賴任何人。她擅長刺繡手工,為莎格做了很多既漂亮又實用的褲子。她精美的工藝贏得了莎格的贊賞,并鼓勵她堅持這一創(chuàng)作。后來,西麗開了一家自己的店,為別人做褲子,經濟上實現(xiàn)了獨立。當西麗回到鎮(zhèn)上時,她與艾伯特平等地交流,并贏得了他的尊重。
(三)精神關系的轉變
和××先生一起生活時,西麗像一頭騾子一樣默默地忍受著他所有的羞辱和壓迫。西麗從來沒有想過反抗,她唯一的愿望是活下來。也就是說,她在精神上依附于男性,自身缺乏獨立的思想。類似的情況也體現(xiàn)在非洲的男女關系上:“丈夫對妻子有生殺大權”(Walker,1985:168),也就是說當地的婦女必須按照丈夫的意愿行事。
與西麗截然不同的是,索菲婭勇敢地與丈夫哈波進行抗爭。雖然她深愛著哈波,但當哈波“要她(索菲亞)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時”(Walker,1985:63)時,她勇敢地與他斗爭,甚至選擇離開了他。索菲亞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啟發(fā)了西麗,讓她開始重新思考男女之間的關系。莎格的長期陪伴使西麗在精神上或多或少地依賴她。雖然西麗不再不依靠男人,但她仍然依靠舒格。從這一角度來說,西麗沒有完全實現(xiàn)精神上的獨立。當得知莎格愛上了另一個男人,西麗感到難過和沮喪。起初,她無法忍受沒有莎格陪伴的生活。通過和艾伯特的交談,西麗發(fā)現(xiàn)他也是一個很好的聊天伙伴。通過交談,西麗認識到人必須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沮喪了。從那時起,西麗真正實現(xiàn)了精神上的獨立。
總之,通過索菲亞的反抗和莎格的啟發(fā),西麗對男女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即在上帝面前男女是平等的。
三、對黑人和白人關系理解的轉變
除了對上帝形象和男女地位理解上的轉變外,本文探討了茜莉從黑人和白人關系上的轉變。黑人與白人的關系一直是美國文學中的熱門話題。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有學者提出了一個新名詞——種族主義。一般來說,“種族主義”通常與負面含義聯(lián)系在一起,如:基于種族的偏見、歧視、偏見和壓迫。
(一)對黑人和白人社會地位認識的轉變
按照慣例,白人優(yōu)于黑人,黑人必須為白人服務。索菲亞被白人囚禁,并因拒絕成為白人長官妻子的女仆而備受折磨?!八麄兦盟樗念^骨,敲碎她的肋骨。他們扯掉了她一邊的鼻子。他們弄瞎了她的一只眼睛?!保╓alker,1985:88)她的家人對此非常焦慮。他們聚在一起,盡力幫助索菲亞。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終于把她從痛苦中解救了出來。在莎格的啟發(fā)下,西麗認識到上帝不是一個白人,并且上帝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人是黑人,而不是白人亞當。這種全新的認識有助于西麗對黑人和白人的關系有一個更準確的認識。
非洲人的宗教信仰與傳統(tǒng)的歐洲人完全不同。他們?yōu)樽约旱姆N族感到自豪,并勇敢地反抗白人的壓迫。非洲人相信“他們是宇宙的中心,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Walker,1985:169)按照歐洲人的說法,黑色是一種邪惡、恐怖和不祥的顏色。愛麗絲·沃克放棄了對黑色的傳統(tǒng)認識,將其描述為一種美麗迷人的顏色。從奈蒂的信中,她對自己的膚色有了信心:“因為黑的程度太深了,就會感到眼花繚亂,而且好像有一種閃閃光的感覺,真的,是來自月亮的光芒,它是那么明亮,但是他們的皮膚在陽光下也會發(fā)光。”(Walker,1985:141)
(二)對白人態(tài)度的轉變
從西麗對黑人和白人關系理解的轉變也可以從她對白人的態(tài)度上看出。當索菲亞被白人囚禁和折磨時,西麗從未想過要反抗他們的暴行,只是向上帝求助:“上帝吹出一股火焰,索菲亞突然自由了”(Walker,1985:93)在白人的心目中,黑人注定要比他們低下。一旦黑人反抗白人的意志,他們將受到嚴厲的懲罰。從莎格那里,她了解到在上帝面前黑人和白人都是平等的。與《圣經》中亞當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人的說法不同,西麗知道上帝先創(chuàng)造了黑人,白人只是赤裸的黑人。
一開始,黑人的權利被忽視,他們得不到白人的平等對待。這種不平等表現(xiàn)在宗教、社會地位等方面。后來,在家人的鼓勵和鼓舞下,西麗開始和他們一起反抗白人的壓迫。他們堅持不懈,終于把索菲亞從痛苦中拯救了出來。最終,西麗意識到,在上帝面前,每個人,無論白人還是黑人,都是平等的。從宗教的角度來看,西麗不再把白人當作上帝,她開始把星星、天空、人等一切事物當作上帝。從奈蒂的信中,茜莉對自己的種族有了清晰的認識:“白人是黑人的孩子”(Walker,1985:297)。在非洲,黑人與白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非洲人視屋頂葉為上帝,住在上帝庇佑的房屋里。盡管白人試圖將他們的宗教信仰強加給他們,非洲人仍堅持追隨自己的上帝在美國,雖然奴隸制已經廢除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黑人并沒有得到平等的對待。黑人仍然受到白人的歧視,他們的許多權利難以得到實現(xiàn)。以愛麗絲·沃克為代表的黑人女作家開始呼吁黑人地位的平等,尋求更好解決黑人和白人之間種族問題的方法。
四、結語
本文從西麗對上帝的認識,對男女地位的認識以及黑人和白人之間的關系認識的角度來分析西麗的變化。白人試圖通過把他們的宗教信仰強加給黑人的方式來對后者進行同化。根據《圣經》,上帝是一個又高又老的白人。一旦人們違反了上帝的命令,就會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當西麗被他的繼父強奸時,她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而是在信中把這一切都告訴了上帝。即使她姐姐被××先生欺負,她也會在心里說,上帝會幫助她的。當索菲亞因拒絕白人的要求而被白人市長囚禁時時,西麗并沒有像其他家庭成員一樣用實際行動幫助索菲亞脫離困境。她寄希望于上帝,認為他會突然出現(xiàn),讓索菲亞獲得自由。最后,西麗意識到上帝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上帝存在于萬物之中。
此外,男女關系一直是國際社會的熱門話題。長期以來,女性地位一直低于男性。這種現(xiàn)象在非洲社會也很普遍。本章從西麗對丈夫的不同稱謂以及她對男女關系在經濟和精神上的不同理解來分析這一點。起初她叫她丈夫××先生,后來改為艾伯特。在經濟方面,西麗離開了艾伯特去了北孟菲斯。由于她出色的針線活,西麗開了自己的商店,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在精神上,她不再依賴丈夫,開始平等地與艾伯特溝通。她發(fā)現(xiàn)除了莎格,艾伯特也是一個很好的伙伴,并最終贏得了他的尊重。
最后一章論述了西麗對黑人與白人關系理解的轉變。在美國,雖然奴隸制早已被廢除,但黑人權利的實現(xiàn)仍然是一個熱門話題。在莎格和奈蒂的啟發(fā)下,西麗對自己的種族有了準確的理解。她不再把希望寄托于白人及男性上,最終真正實現(xiàn)了經濟與精神上的獨立。
參考文獻:
[1]Huang,Qinling.Alice Walker’s Feminine Power in The Color Purple—A Psychoanalytical Feminist Interpretation[J].2011.
[2]Walker,gAlice.The Color Purple[M].London: Publisher:Pocket Books,1985.
[3]丁文.奏響生命的新樂章——讀艾麗斯·沃克的《紫色》[J].國外文學,1997,(04).
[4]王晴鋒.后民權時代的美國族群關系:經驗與反思[J].世界民族,2015,(01).
[5]吳新云.后民權時代的種族問題——讀科內爾·韋斯特的《種族問題》[J].美國研究,2002,(01).
[6]許志偉.基督教思想評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康文靜,女,漢族,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美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