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 張澤桐 單鑫
【摘要】 《金翼》是人類學的一大力作,它描寫了兩大家族在中國當時的社會文化與經濟狀況下的興盛與衰敗,反映了中國南方鄉(xiāng)土社會和家庭關系的變化,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金翼》中的文學性及研究方法也有很多值后人借鑒的地方,為人們研究鄉(xiāng)村、家庭生活和民風民俗提供了可信資料。
【關鍵詞】 文學性;田野調查;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9-0010-02
基金項目:內蒙古醫(yī)科大學英才培育項目“內蒙古18-23歲大學生步態(tài)數字化分析及其對擺臂姿態(tài)影響的研究”(YCPY2018005);內蒙古醫(yī)科大學科技百萬工程項目“內蒙古5個年齡層次面部及肢體運動數字化分析及法醫(yī)個人識別研究”(YKD2018KJBW010)。
林耀華先生的《金翼》[1]自問世起就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獲得了一致好評。作者將故事設置在福建省古田縣的一個小村莊里,以兩大家族的發(fā)展變化為主線,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前后中國南方農村的歷史與轉型,簡單的主線可以更加清晰的理清本書的脈絡。本書的成功之處,在于作者對于當時的農村社會以及兩大家族的極為熟悉,這和其幼兒時的經歷相關,另外也是作者經歷了長達一年半時間的田野調查所得到的真實而寶貴的資料。同時,本書雖是人類學著作,但作者采用了平鋪直敘的文風,減少了很多學科概念的描述,這樣的風格像是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一種本質呈現,可以使讀者在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民風民俗、家庭關系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和可讀性。
一、《金翼》的文學性
(一)文風筆翰如流
《金翼》這本書從書名開始就具有了一定的文學性,書名起源于“金翼之家”,也就是主人公家附近的一座形似公雞的山,山的一側形如翅膀,因此取名為金翼,本書的故事也是從這里起始。文章的副標題為“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 直接地表明了文章的中心研究內容,因此本書從標題起就有了值得借鑒的文學性,標題一目了然,十分清晰的使讀者可以明白文章中心思想,也是文學表述手法的一種優(yōu)勢。
與科學的民族志相比,本書更傾向于在用傳記的方式去寫民族志,這樣做的好處是,用真實可信的傳記來體現本書的文學與人類學的融合,同時作者破除了傳統(tǒng)民族志的寫法,借用文學的方式來整理事件,利用了小說情節(jié)的章節(jié)來整理文章,例如張家新居、大米交易以及兄弟紛爭等,在理論基礎較深較為嚴謹的民族志中加入了文學性,使得整個文章更加具有了活性。
《金翼》的敘述手法上,林耀華先生通過對福建福州古田縣湖口鎮(zhèn)黃村的黃東林、張芬洲兩家人在辛亥革命后的興衰描寫,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宗教、禮儀、農業(yè)以及生活方式等的轉型,作者平鋪直敘,故事卻也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正如弗斯評論所說“如竹如畫一般,其樸素的形式下隱藏著極高的內涵”,因此在敘述手法上充滿了文學的意味。
(二)內容引人深思
在《金翼》這本書中,沒有涉及復雜的理論知識,僅僅是紀實性故事的描寫,讀起來通俗易懂的同時也給人以較深的感悟。并且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采用小故事的方式進行描寫,并非對事件進行拆分,采用的是敘事性的寫作手法,增加了整個文章的可讀性。作者雖然是對兩個家族幾十年的興衰起落進行了縱向描寫,但在整個中國舊社會也有一定的橫向比較作用,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一些典型性的特征,例如人際關系網、婦女社會地位以及鄉(xiāng)村教育等,都體現來了當時小社會的一些相約民俗。通過個別事件來提煉出事物的普遍性,這是文學性中非常值得借鑒的地方,也是作者寫作的高明之處,文章看似在描寫家族、描寫某個人或是特定的一件事,實則是通過這些人事物來表現當時的社會現象,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這種寫法不僅可以使讀者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寫作背后的一些感情,同時也可以使作者筆下的這些任務更加生動更加豐盈。
最后,《金翼》內容的細致真實也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文學性,在本書中,作者對農村的風俗習慣、傳統(tǒng)文化等描寫的細致入微,例如,在農業(yè)系統(tǒng)這一章中,對水牛的描寫,“水牛似乎生來就是負重的命,它抬腳前進,犁鏵翻卷土塊,一波一波,就像天空交疊的云彩”,仿佛水牛辛勤勞動的樣子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了我們眼前,再比如慶典上作為次序問題以及大米交易這一章,作者真實自然的筆法使得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當時的農村生活,同時對于鄉(xiāng)村生活的生動描寫也勾起了很多人的鄉(xiāng)土記憶,激發(fā)了很多人對鄉(xiāng)土社會進行研究,研究鄉(xiāng)土永遠不會是一個落后的話題,現代化的進行也不意味著和鄉(xiāng)土的割裂。因此,《金翼》這本書雖以小說的形式表現,但也是那一代人真實生活的記錄。
綜上,本書無論是作者的寫作手法還是在內容上都具有文學性和可讀性,作者通過最質樸、最純真的寫作筆法將讀者帶入到了一個切切實實的鄉(xiāng)村社會,體驗了當時那個社會的風土民情,值得后人品味借鑒。
二、《金翼》的研究方法
(一)田野調查為文章奠基
田野調查通俗來講即觀察和參與,調查者深入到當地,以觀察者的身份和視角進行研究與試驗,通過田野調查,可以深入地了解某地的一些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為文章的撰寫大大地增加了真實性。林耀華先生正是在文章中貫穿了田野調查的方法,使得筆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栩栩如生。本書雖是小說,但并不是虛構,作者在序言中說道:“我本人出自這同一社會,以其參與者的身份,自觀地進行研究。”其真實性毋庸置疑,書中的資料除了林耀華先生自幼在家鄉(xiāng)生活的一些經歷以外,1934-1937年之間,在攻讀完碩士學位之后,曾扎根到福建省閩江邊的家鄉(xiāng),進行了長達一年半時間的田野調查,[2]這段寶貴的經歷也為《金翼》這個成功之作奠定了重要的文學基礎,書中的中國南方的真實的生活場景以及兩大家族的親屬關系、利益紛爭都出自作者這些真實的田野調查經歷,因此增加了本書的真實性和生活性。例如文章中對于人際關系的描寫真實細膩,描寫了人際關系的一種平衡狀態(tài),并且不斷地調整著內部的關系,使得人際關系網處于均衡的狀態(tài),當這個體系被破壞時,再恢復建立新的一種體系,這樣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鄉(xiāng)村生活的一種特有的模式,也只有細致入微身臨其境的實地觀察才可展現出這樣有著煙火氣的鄉(xiāng)村生活[3]。
(二)比較研究貫穿文章始終
書中的比較研究體現在各個方面,首先是黃東林和張芬洲兩大家族在婚姻制度、宗族制度、婚喪嫁娶以及女性地位等方面的比較,通過一些對比,展現了當時社會的農業(yè)、宗教、婚姻、家庭、制度等的轉型,例如男丁對于當時的農村社會中一個家庭的重要性,黃家男丁較為興旺,幾個兒子也都發(fā)展得很好,因此黃家家族也得到了繁榮發(fā)展,而張家的男丁比較少,社會關系只能靠張芬洲自己來發(fā)展和維系,這也是張家地位越來越低的原因,通過兩家男丁的對比,深刻地反映出當時社會對男丁的重視程度,以及男丁對于一個家族發(fā)展的重要性。因此,通過對比,為我們深入了解當時社會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鄉(xiāng)土社會的一些風土人情。
在整體對比研究的方法下,作者還描寫了一條關于“平衡”的主線,利用平衡也可以反映出作者表達的深層含義,首先體現在對于人際關系的描寫,作者認為,當時的人際關系就像是捆綁在一起的橡皮筋,形成了一張無形的網,當其中某一根斷裂時,整個網就會崩塌,這樣的平衡在我們當今社會也有一定的體現,我們習慣于我們固有的圈子,這個圈子也牢固的捆綁在一起,一旦有了新人或者有人離開,讓人們脫離了原本的舒適圈,就會感到不適應或是難以接受,但隨之又會慢慢適應并組合成了新的圈子,維持新的平衡[4]。除此之外,書中還有兩股暗流涌動的力量,一股是堅持農業(yè)道路的傳統(tǒng)思想,另一種是堅持新時代科技化的現代思想,這兩種思想也在個別沖突中維持著相對平衡,這兩股力量也在相互適應中慢慢接受融合,這也使得這些家族能夠維持著平衡與和諧。因此,筆者在故事中靈活地穿插著各種各樣的平衡,使得讀者可以體會出表面的鄉(xiāng)村生活下的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的維持穩(wěn)定的平衡論。
三、結語
綜上,林耀華先生簡潔樸實的文風與內容使得《金翼》不僅僅是一部人類學的著作,更成了文學著作的典范,人類學和文學的界限本就不是那么涇渭分明,兩者在某些情況下進行融合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借助文學的力量來闡述人類學,使得人類學并不僅僅局限于部分“人類”,而是使得全人類都可以進行反思。同時本書雖是小說形式,但其真實性為人們研究鄉(xiāng)村文化、家庭生活、民風民俗等提供了可借鑒的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金翼》雖是人類學著作,但它的資料整理風格更偏向于通俗文學風格,而非專業(yè)文學風格,所謂通俗文學風格,就是將調查研究資料通過整理以小說的形式展現出來,利用這樣風格的優(yōu)勢是,通過傳統(tǒng)量化的標準方法雖然具有很高的科學嚴謹性,但有時會失了真實社會的描寫,因此作者借助這樣的整理方式講田野調查的資料進行整合,彌補了一些科學缺憾。同時,作者運用白描的手法撰寫民族志,在保持真實性的同時不失科學性和嚴謹性,也為后人對于民族志的撰寫方式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林耀華.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104-105,206-207.
[2]孫雨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金翼:一個中國家族的史記》[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22):61-62.
[3]渠敬東.探尋中國人的社會生命——以《金翼》的社會學研究為例[J].社會科學文摘,2019,(08):53-57.
[4]王先燦.《金翼》的詩學解讀[J].大理學院學報,2010(11):43–47.
作者簡介:
高婧,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民族學專業(yè)碩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
張澤桐,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民族學專業(yè)碩士生。
單鑫,男,通訊作者,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醫(yī)科大學教師,從事法醫(yī)人類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