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梅
【摘要】目的:評估對巨型子宮肌瘤患者施行陰式腹腔鏡輔助下全子宮切除手術的療效以及有關情況。方法:以2015年4月-2016年4月因患上子宮肌瘤而進入我院實施切除手術的93例患者為探究對象,所有病例都屬巨型子宮肌瘤者,將其隨機劃分作研究組與對比組,研究組47例以陰式腹腔鏡輔助下全子宮切除手術展開治療,對比組46例以開腹式子宮切除手術展開治療,回顧評估兩種手術法的實施情況,比較兩組各項療效指標。結果:研究組病例的術中時間長于對比組,但肛門排氣的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shù)等指標情況優(yōu)越于對比組,兩組比對,差異較大(P<0.05)。研究組共有3例在術后出現(xiàn)不良癥狀,占比6.38%;對比組共有11例在術后出現(xiàn)不良癥狀,占比23.91%,比較得出,研究組術后不良癥狀的出現(xiàn)率低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巨型子宮肌瘤患者實施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既能提升手術預后效果,又可降低術后不良癥狀的出現(xiàn)率。
【關鍵詞】巨型子宮肌瘤;腹腔鏡;陰式全子宮切除手術;療效
子宮內出現(xiàn)腫塊(或腫瘤)是婦科臨床中比較典型的病癥之一。腫塊性質多屬于良性病變,常以手術方式對其展開治療。為探尋治療巨型子宮肌瘤的優(yōu)質手術方法,本文選擇2015年4月-2016年4月因患上巨型子宮肌瘤而進入我院實施切除手術的93例患者,隨機將其劃分作研究、對比兩組,分別以陰式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手術、開腹式子宮切除手術實施治療,比較評估兩種手術法的療效情況,現(xiàn)作如下闡述:
1.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隨機選擇2015年4月-2016年4月因患上子宮肌瘤而進入我院實施切除手術的93例患者,全部病例經系統(tǒng)檢查和鑒別,由醫(yī)生遵照子宮肌瘤權威診療標準展開病癥判定,均確診患有巨型子宮肌瘤。將其劃分作研究組與對比組,研究組47例:年齡在39-62歲間,平均(47±7.05)歲,患病時間1-11年,平均(2.8±1.34)年,腫塊腫瘤實際大小在7cm×2cm-14cm×20cm間;對比組46例:年齡在38-61歲間,平均(47±7.03)歲,患病時間2-11年,平均(2.9±1.27)年,腫塊腫瘤實際大小在7cm×3cm-15cm×21cm間。以上病例各項基礎性資料比對沒有突出差異(P>0.05),兩組可展開同期評價。
1.2方法
對比組選用開腹式切除手術對患者巨型子宮肌瘤展開治療,協(xié)助患者做出平臥體位,施行硬膜外麻醉操作后,于髂骨聯(lián)合處上部切開橫口,待探查子宮內部及其附件組織的實際情況后,以常規(guī)操刀方法切除子宮。
研究組選用陰式腹腔鏡輔助下全子宮切除手術展開治療,操作為:找準膀胱截石部位,在實施全麻及插置氣管的前提下進行各項操作。于臍孔下方邊緣處實施穿刺,同時構建人工型氣腹,將腹腔鏡放到當中。借助腹腔鏡細致探查腹腔、盆腔等部位,進而評估肌瘤組織的病變程度,松放粘連、附著組織,剪開膀胱子宮的腹膜,往下推動膀胱,使其抵達宮頸外口,再折回陰道處實施操作。于宮頸、陰道銜接位置的黏膜處施予腎上腺素的稀釋液,并切開膀胱宮頸溝之上的黏膜,使宮頸、膀胱得以分離,然后對膀胱-宮頸韌帶、主韌帶、雙側骶等施行割斷、鉗夾、扎縫操作,打開子宮-直腸的窩腹膜以后,割斷兩側連接子宮的動、靜脈,再使用絲線(7號)實施扎縫,將杯型舉宮器放置完后,再次構建氣腹,電凝切除兩側圓形韌帶、卵巢韌帶、闊韌帶及輸卵管的峽部組織等,再碎解子宮,取出部分子宮樣本,使用吸收線對陰道黏膜、盆底腹膜施行縫合,清洗盆腔以后,確認沒有活動出血即可完成手術。
1.3統(tǒng)計學研究方法
此研究中,所有相關的調查數(shù)據(jù)均運用SPSS20.0版統(tǒng)計軟件予以處理,運用x檢驗計數(shù)資料,運用t檢驗計量資料,運用(xˉ±s)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P<0.05表明對比差異較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病例術中及術后指標情況比對
研究組病例的術中時間長于對比組,但肛門排氣的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shù)等指標情況優(yōu)越于對比組,兩組比對,差異較大(P<0.05),具體的指標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術后不良癥狀的出現(xiàn)率情況比對
研究組共有3例在術后出現(xiàn)不良癥狀,占比6.38%(3/47),2例皮下氣腫、1例術口感染;對比組共有11例在術后出現(xiàn)不良癥狀,占比23.91%(11/46),6例皮下氣腫、4例術口感染,1例腹腔內臟器受損,比較得出,研究組術后不良癥狀的出現(xiàn)率低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更新發(fā)展,臨床上已將其普遍使用于各種婦科手術的操作中。對巨型子宮肌瘤施行切除手術操作時,選用腹腔鏡下的陰式切除方式,能更好地輔助各項操作有序實施。此手術方法既可降低操作的創(chuàng)傷性,又可減少各種并發(fā)性癥狀的出現(xiàn)幾率。開腹式傳統(tǒng)切除方法卻會對患者機體形成較大損傷性,不僅增加了術中出血總量,而且不利于術口的快速愈合?;诖耍中g醫(yī)師傾向于選用腹腔鏡下陰式子宮切除手術展開操作。本文將巨型子宮肌瘤作為研究疾病,分析以陰式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手術、開腹式子宮切除手術實施治療的效果,評估術畢后每例患者的術中時間、肛門排氣的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shù)等各項指標值,并調查并計算出兩組患者術后不良癥狀的出現(xiàn)率,進而綜合評價陰式腹腔鏡輔助下全子宮切除手術的運用成效。
此次研究結果為:研究組病例的術中時間長于對比組,但肛門排氣的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shù)等指標情況優(yōu)越于對比組,兩組比對,差異較大(P<0.05)。另外,研究組共有3例在術后出現(xiàn)不良癥狀,占比6.38%(3/47);對比組共有11例在術后出現(xiàn)不良癥狀,占比23.91%(11/46),研究組術后不良癥狀的出現(xiàn)率低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
綜合上述,相比開腹式子宮切除手術的療效情況而言,在巨型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當中實施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能提升手術的預后效果,且術后不良癥狀的出現(xiàn)率較低,值得進一步推薦及運用。
【參考文獻】
[1]翟一陽,林瓊林.子宮肌瘤患者外周血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和Ⅱ水平的變化及與子宮肌瘤組織雌激素受體的關系[J].廣東醫(yī)學,2015,(22):3516-3518.
[2]李元成,崔志丹,沈伶,等.子宮肌瘤患者外周血胰島素樣生長因子水平的變化及其與子宮肌瘤組織中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5):1728-1730,1738.
[3]武玉蓮,張澤,袁超燕,等.腹腔鏡子宮動脈阻斷術下行子宮肌瘤剝除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的Meta分析[J].醫(yī)學綜述,2015,(19):3581-3584.
[4]胡艷萍,李璐,李馨,等.植物性雌激素對子宮肌瘤合并缺鐵性貧血患者血清激素水平、NOS及氧化應激產物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5,(7):113-115.
[5]梁博,謝陽桂,許小平,等.超聲彈性成像應變率比值在子宮肌瘤聚桂醇硬化治療療效評價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16,(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