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元
摘要:中國傳統(tǒng)思想認為,天地萬物皆由“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敝袊嬜詣?chuàng)生以來,一直在中國文化的浸潤下,隨順天命之性,遵循天理之道而發(fā)育演生。但近百年來中國畫的傳承是在西風東漸的大背景下進行的,人物畫則更是曾經(jīng)長期處在接受西學學理“科學”改良的背景下,去尋求著它的生存權利。以中國人物畫為例,如何在每一次的繪畫革新中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回歸傳統(tǒng)理念,去傳承中國畫的文化智慧和中國畫的藝術精神,樹立正面的價值取向,為我們將來更好地把握中國文化的演進脈絡彰顯中國畫的人文價值。
關鍵詞:中國人物畫;傳統(tǒng);理念;精神;傳承
前言
近兩百年來,西方文明在強大的物質基礎的護衛(wèi)下,以救世主的超強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同化和摧毀了無數(shù)的古老文明。令人遺憾的是,此時的中國文化也不能幸免地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百年的世事變遷,已使我們的文藝基礎和價值理念出現(xiàn)了相當程度的或被動或主動的調整和變化,中國畫作為傳承中華智慧的“明德之體”,其傳統(tǒng)學理在傳承中的作用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誤讀”和“肢解”。
一、回歸傳統(tǒng)理念
我們相信,作為傳統(tǒng)文化重要載體的中國畫,在當代語境下,如果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中國畫自身的建設則刻不容緩。畫家群體的當務之急是擺脫當前的浮躁與淺薄,努力在中國畫基本畫理的探索上追求“致知窮理”;努力在自身學養(yǎng)的修習上把握“意誠心正”;努力在學問傳承的次第上做到“知所先后”。果能如此,則中國畫可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大有作為。
另外,中國畫還可以對人類文明有更大的貢獻。如果說,近代的中國曾經(jīng)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當時所經(jīng)歷的文化反思曾經(jīng)是從被動開始的。那么,如今我們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反思則是主動的和積極的。是我們面對當前世界各國全面西方化,逐物化的發(fā)展現(xiàn)狀所作出的思考。我們感到,中國知識界有義務將中國文化的智慧展現(xiàn)于世界面前,提供人類一種全新的東方宇宙觀。我們相信,那些穿越了時空的局限,經(jīng)歷了無數(shù)“二景晦明”“四時生殺”的陶練,而今仍然閃爍著光芒的中國智慧,將給人類世界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將有助于人類世界理性思維的生發(fā)和道德力量的擴充,因而也將有利于世界不同文化的和睦相處和人類文明的均衡發(fā)展。
二、中國畫學的精神滋養(yǎng)
中國傳統(tǒng)思想認為,天地萬物皆由“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p>
中國畫自創(chuàng)生以來,一直在中國文化的浸潤下,隨順天命之性,遵循天理之道而發(fā)育演生。無論是形而上的“天理”、還是形而下的“事理”,亦或是禮俗教化“義理”、人情樞機之“情理”,中國畫學歷經(jīng)的千年積淀,其理法之思和筆墨之用,都是在中華文化的環(huán)境里,享其天道而自生,本其根性而自發(fā),緣其因果而自成,合其禮義而自立的。換句話說,中國畫從古自今的傳承演化,自有其內在的自足規(guī)律。而這些規(guī)律對上要求承傳“繼往圣、開來學”的天理;對下則要求契合“與時俱進”的情理;對內則包含有畫什么和怎么畫的筆墨事理;對外還兼及有陶養(yǎng)人民心性和培植社會禮俗的義理。
在現(xiàn)存的歷代畫理畫論中,凡是較成系統(tǒng)的論述,無論其作者儒、釋、道或各有所宗、抑或諸家兼宗,在他們理法之思的運化里,我們不僅能夠賞讀到其字里行間的訓話之精和講說之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時時可以感覺到其文論背后豁然通貫的理性智慧。而正是因為有這一承襲了中華母體文化學理的理性智慧貫穿于中國畫學的整個體系之中,使得我們中國畫學的文藝之樹上早已掛滿了累累碩果。例如:早在東晉,我們就收獲了顧愷之的人物畫和他的“遷想妙得”論;在唐代,我們收獲了“畫圣”吳道子的人物畫和他的“吳帶當風”法;在元代,我們收獲了趙孟順的山水畫和他的“古意”論;在明代,我們收獲了董其昌的山水畫和他的“南北宗”論;在清代,我們收獲了石濤的山水畫和他的“一畫”論等等。中國畫歷代涌現(xiàn)的賢杰畫圣、大家宗匠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其達到的藝術高度也可以說是登峰造極。而正是這些先知先覺的大德們“知行合一”的作品和思想,匯成了中國畫學的成學之勢、衍成了中國畫學的成物之形、蓄成了中國畫學的成德之理、生成了中國畫學的成道之性。至此,我們以為,了解中國畫學回環(huán)相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正是我們“格物致知”認識中國畫本體規(guī)律,進而掌握中國畫理、法之用辯證規(guī)律的必由之路。
三、形而上學的筆墨情趣
筆墨是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重要元素和符號,是賴以生命力的質點,是認識自然、表達心境的載體。筆墨從其開始,即享賦了文人的性質,導向了重主觀、意象的“歸宿”,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視覺圖式和系統(tǒng)。筆墨具有動態(tài)的特性。筆墨既凝結了筆墨文化和歷史的各個階段的文化經(jīng)驗和審美旨趣,也包含有對筆墨語言和圖式的創(chuàng)造。從筆墨的歷史看,在某種程度上,魏晉唐宋時期,筆墨基本是處在從屬客觀表現(xiàn)的位置,是作為媒介和技術手段來介入繪畫的,大體與中國畫的“客體化”“階段相同步。因此,筆墨的功能旨在充分傳達對象的客觀特征和內在精神,如此筆墨才有依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xiàn)?;蛘哒f,筆墨是為表現(xiàn)對象和對象的內容服務的,筆墨本身的意義是從屬性質的,畫家的主觀情感、意旨也是借助筆墨在對客觀對象的充分表達中得以揮發(fā)的。
四、畫道傳承
如果說,近百年來中國畫的傳承是在西風東漸的大背景下進行的,那么人物畫則更是曾經(jīng)長期處在接受西學學理“科學”改良的背景下,尋求著它的生存權利。盡管近年來呼喚中國畫傳承、回歸傳統(tǒng)學理的呼聲時有出現(xiàn),對傳統(tǒng)人物畫“線描”的研究亦漸漸成為了另一種熱潮。然而,我們看到的這一撥研究,其出發(fā)點大多依然停留在對所謂“繪畫語言”的研究,關注的重點也大都仍然是對“線”的圖式和形態(tài)的研究。如:其關注點往往免不了僅僅停留于對“十八描”線形語言、“線性語言”、“線藝術語言比較”的研究等等。換句話說,研究的對象大都并沒有超越“象”的“形態(tài)”,因而也就沒能將思考升華為對中國文化精神軌跡的探究。我們并不否認對“象”的研究所具有的“物理”價值和精神啟示。我們只是感到,要傳承中國畫的文化智慧、彰顯中國畫的人文價值,只有回歸到中國畫的傳統(tǒng)學理里面、去追索中國畫的文化軌跡,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畫由“法”入“理”、由“理”求“道”的文化脈絡,并且在“法’夕、“理”、“道”相生相成的心路歷程中,體悟“心”、“意’夕、“境”的生命境界,進而探究中國畫的文化真諦和社會價值。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理解,百年的思維慣性和知識斷層或許需要用足夠的智慧和耐心才能獲得真正的超越,但尋求超越與嘗試修復的努力本身或許就是中國文化生命力的另一種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張建偉著.選擇轉換與融創(chuàng)——寫實水墨人物畫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09
[2]張強著.中國繪畫現(xiàn)代形態(tài)[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
[3]俞劍華編著.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4]謝稚柳著.水墨畫[M].上海:上海書報出版社,2002
[5]劉劍虹著.具象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