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啟田
摘 要:隨著我國高考政策的不斷發(fā)展,各學科無論是在教學觀念、教學模式還是在教學方案上都作了適宜調整。高考考試不再只注重知識教育,綜合能力也成為了考察重點。而高中生物知識很多不僅抽象,知識點還較為瑣碎、不系統,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完全適應當下教學需求以及學生學習需求,而將模型構建教學法應用到高中生物教學中,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逐步掌握生物學各種規(guī)律,可以為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提供重要幫助。為此,本文主要對高中生物模型構建教學具體實施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生物;模型構建;教學策略
作為自然學科中的一門基礎學科,高中生物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傳統應試教學理念,部分生物教師灌輸式教學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而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模式,教學過程要注重實踐,學生學習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既要讓學生參與動手活動,又要讓學生積極地融入涉及動腦的環(huán)節(jié)[1],可以通過構建生物模型,促使高中生物教育教學價值充分發(fā)揮,適應高考改革和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的需要。在構建模型過程中,提高學生生物知識運用能力,以及發(fā)現問題和解決生物問題的能力,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一、合理運用模型構建,導入生物新知識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模型構建教學方法,教師需要以高中生物教材為素材,并結合課堂內容,而后實施模型構建教學,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高中生物教師可以運用模型建構教學導入新知識內容,啟發(fā)學生思考,并引導學生利用以前的知識內容進行實踐,感受到模型建構的優(yōu)勢。在此基礎上通過模型建構幫助學生解決生物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而培養(yǎng)學生應用生物知識解決問題能力,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識[2]。
從歷年生物高考真題看,其中“關于細胞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的描述正確的是”這一類題目,主要考察的就是細胞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學生在解答過程中則需要靈活理解題目,并有效調用過往學習的知識。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為例,當講到“細胞的基本結構”這部分內容時,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進一步全面深入的學習和理解細胞相關知識內容,在模型的作用下可以促使學生更加形象直觀掌握生物較為抽象的知識,比如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相關內容,也可以更加直觀的看到微觀細胞。而后結合學生學習情況,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模型制作。通過此種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并借助模型,導入生物學新內容,將抽象的知識以直觀形象化方式展現出來,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微觀細胞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知識。當完成模型建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思考還可以利用哪些材料制作模型,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識。
二、借助模型建構,加深學生理解生物知識
將模型構建運用到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效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模型構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互動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內容。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知識,并能夠有效將生物知識形成網絡,這樣才可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隨時調用過往所學知識內容,因此,生物教師應當合理利用模型建構,運用到生物課堂學習中,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內容,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質量[3]。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中,講到“DNA分子的結構”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學習DNA分子結構內容,通過直觀的畫面以及動態(tài)的視覺效果,讓學生對DNA結構有一個初步了解,然后介紹沃森和克里克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故事,激發(fā)學生構建DNA模型的強烈興趣和合作精神,并指導學生親自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當學生完成DNA結構模型制作后,展示學生制作的DNA模型,同時利用多媒體展示課件DNA的結構,分析比較其結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DNA分子是由幾條鏈組成的?兩條鏈的首尾端有何不同?每條鏈的外側由什么構成?這些鏈與鏈之間有著何種關系等?”通過構建模型,再加上問題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DNA分子結構知識,同時,以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豐富教學方法,提升模型建構程度
在生物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模型的構建,需要教師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豐富模型構建形式,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實際教學活動中。以往教師都是利用繩子、紙片、泡沫、植物種子等材料構建模型,而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不斷融合,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三維動畫模型,通過直觀的動畫模型將生物知識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不僅降低了知識理解難度,還促使學生加深了對生物知識的印象和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知識理解以及實際應用能力[4]。
例如,講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這一節(jié)設計并制作生態(tài)缸,觀察其穩(wěn)定性的內容時,如果利用課堂時間制作此模型,將會耗費很多時間,對知識講解不利。所以,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制作微課,將生態(tài)瓶制作的完整過程記錄下來,而后讓學生觀看視頻,清晰地觀看到生態(tài)瓶模型包含的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制作生態(tài)瓶中應注意的事項,并布置學生課后完成生態(tài)瓶的制作,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也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結語:總之,利用模型建構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效率以及質量,模型建構過程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分析、思考以及探究能力,對學生全面深入掌握生物知識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
[2]盧澤梅.高中生物教學中模型建構的應用實例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0,56(02):186-189.
[3]魏旭悅.高中生生物模型構建對學習效果影響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9,23(02):100-101.
[4]孫白珍.高中生物教師使用模型建構教學的現狀調查及實踐[D].石河子大學,2019,36(2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