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永利 汪濤 賈淇棋
摘 要:包蘭線猩猩灣2號隧道由于建設年代久、地質條件差、二次改造破壞等原因造成隧底混凝土破損、基底翻漿冒泥,危及行車安全,增大維修成本。經現(xiàn)場調查和研究,借鑒既有線增設泄水洞整治隧道翻漿冒泥的成功案例,即在隧道內翻漿冒泥嚴重地段采用增設泄水洞、自吸泵、基底注漿相結合的方案,泄水洞增加了隧道內的排水斷面,匯集各類水源并降低水位,然后通過自吸泵將積水抽排至側溝排出隧道,同時對隧底進行注漿處理,固結隧底混凝土。因地制宜,改進施工方法,為同類隧道基底翻漿冒泥整治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案,可以在同類工程整治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翻漿冒泥;整治;泄水洞
中圖分類號:U457.2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中國地形、地質、地貌復雜多樣。鐵路設計者們在設計選線過程中為了改善線型、降低縱坡,導致在山區(qū)鐵路中隧道占比就越來越高。但隨著運營使用,既有線隧道由于設計、施工、保養(yǎng)的不當造成的許多病害。整治難度大、維修經費高、治理周期長,與運營的矛盾也愈加尖銳。如包蘭線猩猩灣2號隧道因地質、改造破壞等原因造成隧道翻漿冒泥,不僅維修成本高昂,更危及行車安全,治理刻不容緩。根據(jù)查閱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1-2],整體道床損壞空吊等隧道基底病害約占隧道病害的50%以上。國內外對此病害形成機理以及具體整治技術的研究和實踐[3],形成了一些基本規(guī)律性的共識[4-5],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治水[6];二是基底換填;三是既有結構加固,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旨在研究通過治水、基底加固的方法整治隧道基底翻漿冒泥病害,為同類隧道病害整治提供實踐和理論支撐。
1 隧道簡況
包蘭線猩猩灣2號隧道(中心里程K920+682)全長802 m,建成于1955年。隧道通過一分水嶺埡口相對高差70 m,地勢崎嶇,109國道從洞頂通過。隧道通過地段地表覆蓋黃土質砂黏土,其下為寒武系片巖地層,地層陡峭扭曲片理產狀N50。W-EW走向北傾46°~66°,節(jié)理發(fā)育,巖質堅硬,破碎,屬于四類圍巖,地層破碎,地表水可沿裂隙下滲,洞身上半部通過黃土地層,下半部通過風化巖層,石質松散。修建隧道時從銀川端采用暗挖法施工,隧道內為碎石道床,線路坡度-1.2%,位于700 m半徑的曲線上。
1987年進行過一次翻漿冒泥整治,但未徹底根治。1994年包蘭鐵路進行電氣化改造,對隧道鋪底開鑿,進行落底處理。近年來隨著列車密度加大、通過總重增加,隧道翻漿冒泥病害愈加嚴重,
2 隧道底部鉆芯取樣情況簡介
包蘭線猩猩灣2#隧道內17段+5 m、37段+4 m處左右側鋼軌內側對隧道基底進行鉆孔取樣分析(圖1)。其中7段+5 m芯樣自上而下為22 cm厚混凝土地板(呈破碎狀,腐蝕嚴重),其下為3 cm~10 cm浮漿,然后是37 cm粉化形泥質風化巖層(含水飽和),巖層破碎,再下面是45 cm完整基巖;37段+4 m芯樣自上而下為18 cm厚混凝土地板(呈破碎狀,腐蝕嚴重),其下是52 cm粉化形泥質風化巖層(含水飽和),巖層破碎,然后是64 cm完整基巖。
3 病害產生的原因分析
包蘭線猩猩灣2#隧道在1982年換軌大修時就出現(xiàn)了隧底混凝土破損病害,地下水(含有腐蝕性)外滲侵蝕道床及排水溝,出現(xiàn)基底翻漿冒泥病害。在1987年通過對K920+741~841段重新施做排水溝的方案進行過基底翻漿冒泥整治,但是未徹底根治病害。1994年包蘭線進行電氣化改造時,增加隧道凈空高度,僅對基底進行部分鑿除落底。經過現(xiàn)場調查,隧道翻漿冒泥的主要原因為:
(1)地質條件差。由于上半部地質為黃土,下半部為風化巖層,石質松散,地層破碎,地表水沿裂隙下滲后在隧底匯集,從鋪底施工縫及破碎的混凝土裂縫滲出,造成道床積水,翻漿冒泥。
(2)改造二次破壞。1982年線路換軌致使保護層受損,大量地下水外滲(水含腐蝕性)侵蝕道床及排水溝。1994年該隧道又在電化改造時,落底鑿除不徹底(原設計鋪底厚30 cm,鉆孔取樣鋪底厚僅為22 cm、18 cm),使得隧道部分區(qū)段隧底破損加劇,基底翻漿冒泥病害進一步惡化。
(3)列車通行頻次增加。近年來隨著列車密度加大、通過總重增加,加速了隧道鋪地的破壞。
(4)線路維修不到位。隧道開通運營以來未進行線路清篩,道床臟污,在隧底滲漏水的情況下,經常翻漿冒泥,雨季更加明顯。
4 整治方案比選
為徹底整治猩猩灣2號隧道基底翻漿冒泥病害,蘭州鐵路局集團公司同蘭州交通大學、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以及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相關專家、技術人員共同對隧道病害進行了詳細調查,經過反復討論,提出了四種解決方案:
(1)重構鋪底。采用4.5 m地基梁架空線路,按設計標準重新施做隧道鋪底,阻斷裂隙水滲入道床。
(2)旋噴樁加固。在翻漿冒泥處所增加旋噴樁配合注漿加固隧底。采用高壓旋噴的方式將水泥漿噴入隧底土層,與土體混合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旋噴樁。
(3)加深側溝。對既有的隧道排水溝加深,將道床內積水排入側溝,減少隧底道床積水,緩解隧道基底翻漿冒泥。
(4)增設泄水洞。由于該隧道兩端出口均位于深路塹地段,無法在一端增加泄水洞排水,為了降低隧底水位,在隧道翻漿冒泥嚴重地段的邊墻上施做橫洞,在距離襯砌一定距離處下挖后施做泄水洞,并在泄水洞內增加集水井,利用安設的自吸泵將積水抽排到側溝內排出。
經過反復比選,決定采取增設泄水洞的方法,在隧道邊墻開窗口,施做橫向連接洞,洞深5.9 m,在距離隧道邊墻外3 m處下挖,施做泄水洞,在泄水洞內設置集水井,并設置上揚引水孔引排隧道底部和邊墻外圍巖內裂隙水,降低水位,然后通過自吸泵將積水抽排至側溝排出隧道。同時對隧底進行注漿處理,固結隧底混凝土。
各方案優(yōu)缺點比較見下表:
5 增建泄水洞整治方案的實施
(1)工序:在病害中心位置的襯砌邊墻開窗口,施做橫向連接洞,洞身5.9 m,在距離隧道邊墻外3 m處下挖,施做泄水洞,在泄水洞內設置蓄水池,并設置上揚引水孔引排隧道底部和邊墻外圍巖內裂隙水,當蓄水池中的水位達到一定水位時泥漿水泵將自動啟動,將水抽排入側溝。
(2)施工技術:
①連接橫洞和泄水洞襯砌為C30鋼拱架高抗硫混凝土,鋪底為C30高抗硫混凝土。襯砌和鋪底厚均30 cm。施工完畢,在洞口安裝一扇門,門材質為塑鋼型材,門距洞口距離為2 m。為確保安全,連接橫洞開挖為人力持風鎬鑿除,為加快施工進度,在洞外試驗的基礎上,深度達到3 m時采取爆破開挖,泄水洞全部采取爆破開挖。
②橫向連接洞及泄水洞均增設H125工字鋼鋼拱架,縱向間距120 cm,拱架間設Φ18縱向連接筋,連接筋環(huán)向間距1.0 m,在拱架外緣交錯布置,可視拱架的穩(wěn)定情況加設交叉聯(lián)系筋。模筑混凝土時應掛設一層Φ8鋼筋網(wǎng),網(wǎng)格10 cm×10 cm,鋼筋網(wǎng)與二襯配筋焊接牢固,鋼筋網(wǎng)和拱架連接筋焊接牢固,鋼拱架拼接處經螺栓拼接后,縫隙焊接牢靠。
③引水導管為Φ80高壓聚乙烯管,管壁鉆Φ8 mm透水孔,孔密度為20個/m。既有隧道鋪底部位的聚乙烯管管長取9.0 m,從泄水洞排水溝處鉆9 m深潛孔,引水坡度為3%,再將聚乙烯管引入潛孔,聚乙烯管布置間距為1.5 m。邊墻處的聚乙烯管與水平的夾角分別為45°和60°,長度分別為4 m、5 m。
(3)創(chuàng)新施工方法:為縮短施工周期,采用4處作業(yè)點同時作業(yè),增加作業(yè)面。為降低安全風險,爆破全部納入天窗點內實施。為解決出砟量大問題,采用平板車運砟。推料車安裝制動裝置,施工過程安排專人管理,且施工結束后加鎖處理。為解決施工過程出水量大,增加引水孔及自吸泵。
(4)注漿:挖出道渣,埋孔口護管,引孔鉆機鉆至設計深度后移除鉆機,對翻漿冒泥段進行注漿回填置換加固,深度至邊墻底面以下1 m;更換道砟。
(5)施工注意事項:
①施工單位在施工前應與工務、電務、供電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按照鐵路行車相關規(guī)范做好防護工作,做好線路及各種電纜的撥移及防護,不得將既有電纜設備損壞。
②隧道內線路平面和縱斷面位置不變。
③施工時應加強施工用水、排水管理,以防積水浸泡道床。
④注漿施工中應遵循“先鉆潛孔,然后注漿,最后更換道砟”的順序原則。
6 整治效果評價
包蘭線猩猩灣2#隧道翻漿冒泥增加泄水洞整治施工自2016年8月開始施工,到2017年10月完工,截止目前取得預期效果:
(1)整治前每周要安排20人對翻漿地段進行清挖,每季度要安排20人對隧道內排水溝全面清理一遍。在完工后的二年時間內,施工地段未出現(xiàn)翻漿冒泥,極大地減少了線路養(yǎng)護維修的成本,降低了作業(yè)風險,保證了運輸安全。
(2)采取以改善隧道排水為主、加強隧道基底與整體道床整體性等多種措施和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改變以往對幾何尺寸異常病害區(qū)段一味地墊板和維持。本文方法為隧道基底翻漿冒泥整治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案。
(3)通過增泄水洞,隧道內的排水斷面增加,各類水源能夠匯集。并且該方法對行車干擾較小,施工簡單、造價低, 在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具有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鐵道部工務局.鐵路工務技術手冊(隧道)[M].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
[2]A.Haack,J.Sehreyer,G.Jackel.State of the art of Non-estruetive Testing Methods for Detenn ming the State of a Tunnel Lining,ITA ReProt,195:431.
[3]Danzer P.Appraisal of Repair Concepets for Different Disigns of Ballastless Track [J].Railway Technical Review,2004(01).
[4]H.MashI mo.State of the road tunnel safety technology in Japan.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2(17):145-152.
[5]S.OWEN,R.ANIL,T.DUNNING,E.FRIEDMAN.Mahout in Action[M].Manning Publications,2011:14-18.
[6]牛亞彬.重載鐵路隧道病害產生機理及治理措施[J].鐵道建筑,2012,52(0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