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最明亮超新星“現身”,“體重”約為太陽100倍
近期,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志刊文稱,他們發(fā)現了迄今最明亮超新星SN2016aps,其亮度和爆炸時發(fā)出的能量是此前記錄的2倍,是正常大小超新星爆炸時所發(fā)出能量的5倍。SN2016aps或由兩顆恒星合并而成,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50–100倍。(科技日報)
我國科學家研發(fā)超低功耗物聯網芯片
日前,在美國舉行的第67屆國際固態(tài)電路峰會(ISSCC 2020)上,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多級流水異步事件驅動型芯片架構,研制出極低功耗的物聯網喚醒芯片。作為領域內的突破性成果之一,相關論文入選ISSCC 2020。(人民網)
我科學家揭示疼痛的神經起源
近期,來自中科院心理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開發(fā)了同步記錄動物皮層腦電和多腦區(qū)腦內神經活動的實驗范式,發(fā)現皮層腦電記錄到的疼痛誘發(fā)的gamma頻段高頻振蕩信號(GBO)來源于疼痛刺激對側初級軀體感覺皮層的淺層中間神經元。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fā)表于國際期刊《神經科學雜志》上。(科技日報)
中外科學家繪制出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系結構圖
近日,美國、德國和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研究團隊繪制出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系結構圖,指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這是人類繼認識地球和太陽系后,跨入巨大銀河系的關鍵一步。(人民日報)
首個染色體級別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4月上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雜志在線發(fā)表重要成果。研究團隊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并基于此揭示了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的分子機制。(科技日報)
新型電池材料5分鐘可將電池電量充至80%
近期,韓國科學研究院成功研發(fā)了硅基陽極材料,可將容量提高四倍之多,該材料可用于替代當前電動車動力電池普遍使用的石墨材料,5分鐘可將電池電量充至80%。(環(huán)球網)
逆轉衰老!可恢復端粒長度方法找到
近期,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抗衰老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篩選了超過10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成功發(fā)現了能夠恢復小鼠體內端粒長度的小分子。端粒能夠防止基因DNA密碼的“磨損”,在生物健康和衰老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發(fā)表在《細胞·干細胞》雜志上。(科技日報)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基建攻克首個難關
日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工程第一階段的防微振基礎換填混凝土澆筑工作已全部完成,標志著HEPS項目的基礎建設已經攻克首個難關。HEPS建成后將成為中國第一臺高能量同步輻射光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