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五刑”之一,“杖刑”的資格顯然老得很,放在各類古裝劇里,“拉出去痛打”的杖刑場面很常見。比如央視98版《水滸傳》里,老戲骨李雪健刻畫的“宋江挨打”的橋段,衣衫襤褸的宋江在公堂上被摁住狠打,短短一分多鐘的痛苦表演,叫多少觀眾心驚肉跳,連呼“看著都疼”。在歷史的真實生活中,“杖刑”也有這么疼嗎?答案是肯定的!
“杖刑”到底有多疼?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古代的“杖刑”都是怎么打的。
隋唐以前,作為“五刑”之一的杖刑,一度和“笞刑”不分家,都是用根部厚一寸、梢部厚半寸的竹制“棰具”狠打。
漢朝時打一次,開始時分“笞三百”或“笞五百”,后來變成“笞一百”或“笞五百”;到隋朝時,打起來更常見,逮著什么,就用什么打。比如隋朝自詡“仁君”的隋文帝,有時急了眼,直接用馬鞭給人“杖刑”。
你以為唐朝以前“杖刑”真的只打屁股嗎?答曰:奢求。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用棰具朝背部狠打,殺傷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漢朝時的“杖刑”,據(jù)說是為了體恤犯人,用“杖刑”替代砍人手腳的“肉刑”,可是等到一頓噼噼啪啪打完,受刑者“率多死”。隋文帝耍威風“杖刑”的那幾年,官員們嚇得紛紛辭職,他自己還大惑不解:“吾杖重乎?”——朕打得很痛嗎?
直到唐朝貞觀年間,在看過無數(shù)骨斷筋折的慘劇之后,唐太宗才正式改革,把“杖脊”改成“杖臀”,從此,“打屁股”才成了“杖刑”主流?!短坡伞犯选罢刃獭狈殖伞罢攘薄罢绕呤薄罢劝耸薄罢染攀薄罢纫话佟蔽鍌€等級。但執(zhí)行起來又是另一回事,有時皇帝脾氣上來,還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唐玄宗在位發(fā)怒時,給官員“杖刑”是常事,比如御史蔣挺,就因說了句真心話,便被活活“杖死”在朝堂。
相比之下,宋朝在“杖刑”的執(zhí)行方面,比唐朝要嚴格得多,該怎么打就怎么打,而且“杖刑”的應用更廣泛,常用于其他刑罰的附加刑,比如罪臣犯了流放等刑罰,都要附加一頓“杖脊”;至于“重杖”,則專用來執(zhí)行死刑。
北宋時期的遼國,開發(fā)出一種新的“杖刑”工具——沙袋。五十至三百的“杖刑”,都是用熟皮包裹的五十斤沙袋來擊打。在宋朝軍隊里,“杖刑”的應用十分廣泛,軍官一級壓一級,常把“杖刑”當成立威手段。兩宋時,軍隊打仗不給力,“杖刑”袍澤卻相當積極,終于造成嚴重后果:孝宗年間,宋孝宗志在收復河山,大力提高軍官待遇,鼓勵武舉從軍,卻不料武狀元林飆等人紛紛拒絕——寧可一輩子與仕途無望,也絕不去軍營里挨打。
到明清年間,“杖刑”的制度更加森嚴,基本繼承了唐宋的各類法律條文。明朝還開發(fā)出新用場:廷杖。三個世紀里,明朝那三尺五寸長的大荊條,把多少文官打得皮開肉綻。明成化以前,遭“廷杖”的官員還能穿著衣服挨打,甚至在屁股上墊上棉衣防護,成化之后,這個講究也沒有了,都是脫了褲子直接打。
這“打擊力度”到底有多大?明萬歷年間,在“張居正奪情”事件中,獲罪挨“廷杖”的艾穆和沈思孝等人活活疼昏,三天后才蘇醒。神志清醒的吳中行,除了屁股皮開肉綻,還被打到口鼻出血。同樣皮開肉綻的趙用賢,屁股上的肉一塊塊脫落,被妻子撿拾起來,回家腌制成臘肉后,從此代代收藏,成了老趙家標榜正氣的傳家寶。
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廷杖”常被看做明朝官員“博出位”的捷徑,可是,看過這鮮血淋漓的杖刑現(xiàn)場,你就知道:這簡直是拿命在“搏”。
由于“廷杖”太狠,明代的治傷技術也捎帶著突飛猛進。比較常用的一個辦法是:挨過廷杖后,取一塊羊毛皮敷在傷者患處,就能迅速止血恢復。但傷口痊愈后,患處會留下一處羊皮痕跡,于是很多明朝縣官都落下“職業(yè)病”:倘若要對某個百姓“杖刑”,脫下對方褲子一看,發(fā)現(xiàn)人家身上有“羊皮痕跡”,那就堅決不打——這可是靠“廷杖”博出位的文官,即使眼下是草民,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發(fā)達。輪到一般百姓,可就沒這么幸運了。
“杖刑”這個刑罰,雖說主要用來懲治奸惡,也常用來打官立威,不過很多時候被濫用。一根威武的刑杖,有時就是懲治百姓的巧名目。比如在明清年間,不止犯罪會被“杖刑”,有時候官府橫征暴斂,也借“杖刑”開路。清朝人陳舜系的《亂離見聞錄》中記載:康熙三年時,東南許多知縣為催繳稅糧,動輒用“杖刑”打死數(shù)百人,多少民脂民膏,都是這么“打”出來的。
對于衙門里的基層小吏來說,這恐怖的“杖刑”,更是斂財?shù)摹吧衿鳌?。清朝人方苞《獄中雜記》中記載:有三個犯人要受“杖刑”,第一個犯人賄賂獄吏白銀三十兩,結果被打傷骨頭;第二個送了六十兩白銀,只是打傷皮肉;第三個送了一百八十兩,打完當天即痊愈。這噼噼啪啪的一頓打,該是多少衙門中人的“食物鏈”。
“杖刑”有多疼?這個話題,好似一面多棱鏡,折射出中國古代多少令人思考的萬千世態(tài)。
責編:胡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