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離我們這么近,但又那么遠。
說它近,從小到大,我們從課本上、電視上、紀念館中,經(jīng)??梢钥吹疥P于長征的幾個片段、幾縷故事。說它遠,對于出生在80、90年代,甚至00后的年輕一代,長征已經(jīng)過去悠悠數(shù)載,年輕一代的國民缺少體驗。
86年前,一支年輕的革命隊伍,抱著堅定的理想信念,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浴血奮戰(zhàn),他們翻越陡峭高山,跨過激流險灘,不畏艱難險阻贏得偉大勝利。他們在中國大地上留下了永恒的足跡,勾勒出一條熠熠生輝的﹃紅飄帶﹄。
86年后,貴州省文旅廳等單位聯(lián)合發(fā)起了﹃重走長征路﹄系列活動,通過尋找﹃最美紅軍線路﹄﹃最美紅軍村落﹄……讓年青一代再次走近那條﹃紅飄帶﹄,用腳步丈量長征,用行走向86年前那些用生命捍衛(wèi)信仰的英雄致敬。
紅軍橋、紅軍洞、紅軍墳……行走在路上,腦海中的紅色記憶投放在現(xiàn)實地理空間上的一處處紅色遺跡時,仿佛又回到那個戰(zhàn)火紛飛,民族危亡的年代。每一地的踏訪,都是一次心靈的叩問。
在遵義茍壩村,有一條長約1.5公里的小路,被喻為毛澤東小道。1935年3月,在一個寒冷的雨夜,毛澤東拎著一盞馬燈,行走在這條蜿蜒的小道上,他不顧個人苦樂,去找周恩來力陳己見,從而避免了紅軍可能遭受的一次重大損失。如今,在這條小道徘徊,我們不禁思量偉人當年行走時的心情,焦急?苦楚?堅定?
在興義市威舍鎮(zhèn)發(fā)哈村,有一處紅軍洞,曾是紅軍傷員養(yǎng)傷的居所。在離洞口100余米外,1935年4月,毛澤東的夫人賀子珍為了救助其他戰(zhàn)士,身中17片彈片,通過手術取出14片,剩下的3片彈片永遠留在她的身體里。斯人已逝,洞口青草依依。從洞中吹來的風,是否在傾訴當年的故事。
在安順市鎮(zhèn)寧縣弄染村,斑駁的石墻與蒼翠的樹林曾見證了布依豪杰陸瑞光與紅軍結盟反蔣的故事。1935年4月,紅軍首長彭德懷、楊尚昆與當?shù)夭家雷迨最I陸瑞光訂立反蔣協(xié)定,陸瑞光不僅給紅軍讓道、引路,還保護紅軍傷病員,留下紅軍長征史上一段佳話。
在石阡縣甘溪村,曾發(fā)生過一個比狼牙山五壯士還要悲壯的故事。百余名紅軍戰(zhàn)士寧死不愿做俘虜,寧死不愿傷百姓,在虎井溝集體跳崖。矗立在甘溪紅軍烈士陵園,用手撫摸紀念碑基座上的浮雕,不禁思襯,﹃把生留給百姓﹄這是怎樣一種信念。
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不應該被遺忘。
如今,隨著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期望年輕一代走進歷史,走進廣袤的祖國山河,通過行走體驗閱讀中國,在觀賞自然風光中回顧激蕩歷史,用身體力行感知體悟長征精神。(文/黃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