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鎮(zhèn)東 韓曉輝 謝韶 李仁東 陳輝
摘要:針對高強度貝氏體鋼,對比研究了單層單道和兩層兩道激光-電弧復合焊對焊接接頭組織和硬度、拉伸、沖擊等力學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兩種工藝下所得到的接頭焊縫區(qū)組織存在明顯差異,而熱影響區(qū)組織未見明顯不同;兩種工藝下的接頭全厚度試樣和分層試樣的抗拉強度接近,而單道焊接頭全厚度試樣塑性較差;兩種工藝下焊縫區(qū)和焊接熱影響區(qū)的沖擊吸收功均低于母材,且單道焊焊縫的不同區(qū)域的韌性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
關鍵詞:激光-電弧復合焊;貝氏體鋼;組織;力學性能
中圖分類號:TG45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2303(2020)02-0079-08
DOI:10.7512/j.issn.1001-2303.2020.02.16
0 前言
高強度低碳貝氏體鋼被21稱為世紀鋼種,通常采用控冷控軋工藝生產,其晶粒細小、組織均勻、強度和韌性均較高,同時由于嚴格控制碳含量,焊接性能優(yōu)良[1-2]。激光-電弧復合焊通過協(xié)同激光與電弧兩個能量源的熱作用,兼具兩種焊接方法的優(yōu)勢,已被部分應用于航空航天、造船、壓力管道等工業(yè)生產領域,應用前景廣闊[3-7]。相較于單電弧焊接,激光的加入可大幅增加焊縫熔深,極大提高焊接效率,在中厚板焊接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8-11]。對于一些大型結構件,采用高強貝氏體鋼可有效減輕構件質量,達到輕量化和節(jié)能減排的目的,但要求對高強貝氏體鋼的焊接工藝,尤其是較大厚度板材的激光-電弧復合焊接工藝進行更多的探索。
1 試驗材料及方法
試驗用母材是采用TMCP控冷控軋工藝生產的某新型高強度低碳貝氏體鋼,主要合金成分如表1所示,基本力學性能如表2所示,其中,鎳、硼元素能夠提高貝氏體鋼的韌性,鉬元素可以使鐵素體析出線右移,有利于材料在冷卻過程中發(fā)生中溫貝氏體轉變。為達到等強度匹配,試驗采用直徑1.2 mm
CHW-80C1型焊絲,其成分和基本力學性能分別如表1、表2所示,焊絲的主要合金元素含量以及基本力學性能均與母材相當。
貝氏體鋼母材的金相組織如圖1所示,該貝氏體鋼組織以板條貝氏體(LB)和粒狀貝氏體(GB)為主,由于碳含量較低,貝氏體板條連續(xù)性較差,多為斷續(xù)的板條結構。
采用激光引導電弧的焊接模式對Y型坡口試板進行激光-電弧復合對接,如圖2所示,其中坡口試板厚10 mm,鈍邊4 mm,坡口角度10°,激光束傾角10°,焊槍與激光束夾角60°,保護氣體為φ(Ar)80%+φ(CO2)20%的混合氣體。
焊接完成待試樣冷卻后,取接頭截面制取金相試樣,依次進行粗磨、精磨、拋光,并用4%硝酸酒精溶液進行蝕刻,然后分別采用Zeiss Stemi 2000型體式顯微鏡和SEM QUANTA FEG250型電子顯微鏡觀察分析接頭截面形貌及微觀組織。
利用HVS-30型維氏硬度計,參考國標GB/T 2654-2008《焊接接頭硬度試驗方法》檢測焊接接頭硬度,加載力3 000 g,保荷時間10 s。
復合焊接接頭拉伸性能試驗用試樣取樣、加工等參考標準GB/T 2651-2008《焊接接頭拉伸試驗方法》進行,取樣位置與尺寸如圖3所示。為了避開起弧和收弧處的焊接缺陷,在拉伸試樣平行段距離試板邊緣30 mm處開始取樣。
拉伸試驗在DNS-300型電子萬能拉伸試驗機上進行,拉伸速率5 mm/min,拉伸試樣均不帶余高。同時,為研究復合焊接接頭電弧作用區(qū)和激光作用區(qū)拉伸性能的差異,分別在接頭上表面和下表面取4 mm厚度拉伸試樣進行分層拉伸試驗,如圖3所示。
參考標準GB/T 2650-2008《焊接接頭沖擊試驗方法》,室溫下在JBN-300型擺錘沖擊試驗設備上進行焊接接頭沖擊試驗,采用V型缺口試樣。分別對焊縫、熱影響區(qū)、母材三個不同區(qū)域取樣進行沖擊試驗,其中熱影響區(qū)試樣缺口距熔合線1 mm,每組試驗進行3次,結果取其平均值。
分別采用經(jīng)過工藝優(yōu)化的單道和兩層兩道激光-MAG復合焊進行焊接,焊接工藝參數(shù)如表3所示。通過對比各微區(qū)組織演變與焊接接頭硬度、拉伸以及沖擊性能,分析兩組焊接工藝對高強度貝氏體鋼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接頭組織與力學性能的影響規(guī)律。
2 試驗結果及討論
2.1 接頭形貌及硬度分布
(1)接頭形貌。
單道焊和兩層兩道焊兩組焊接工藝下接頭截面形貌如圖4所示,接頭均呈現(xiàn)出上寬下窄的典型高腳杯形貌,且接頭上焊縫區(qū)域(WZ)、熱影響區(qū)(HAZ)、母材(BM)三部分界線明顯,兩道焊焊縫區(qū)截面面積大于單道焊的。
焊縫上部分更多受到電弧作用,熔寬較大,基于熱源特點和焊接接頭截面形貌特征,將其定義為電弧作用區(qū)(Arc Affected Zone,AAZ),焊縫下部分更多受到激光作用,熔寬較小,定義為激光作用區(qū)(Laser Affected Zone,LAZ)。
(2)硬度分布。
分別測試了單道焊和兩層兩道焊焊接工藝下的焊接接頭L1、L2、L3三條路徑(見圖4a)上的硬度。L1距離試樣上表面2 mm,L2距離試樣下表面2 mm,L3為焊縫中心線,其中L1和L2測試步長為0.2 mm,L3測試步長為0.4 mm,硬度分布結果如圖5所示。
由圖5a可知,在L1路徑上,即對于焊接接頭電弧作用區(qū),兩道焊和單道焊接頭的硬度分布規(guī)律一致,硬度值也較為接近,但兩道焊接接頭焊縫寬度明顯大于單道焊接接頭,而單道焊接接頭熱影響區(qū)更寬。單道焊和兩道焊的焊縫區(qū)平均硬度值分別約為320 HV和310 HV;在熱影響區(qū)域,單道焊和兩道焊硬度最大值分別約為360 HV和350 HV。
由圖5b可知,在L2路徑上,單道焊接接頭的焊縫區(qū)寬度約為1 mm,其焊縫區(qū)和熱影響區(qū)寬度均小于兩層兩道焊。兩道焊接接頭焊縫的硬度值明顯低于單道焊(接近320 HV),僅在280 HV左右波動??梢妰蓪觾傻篮附釉谑┖傅诙篮缚p時,焊接熱輸入對第一道焊縫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影響。
由圖5c可知,在L3路徑上,兩條硬度分布曲線隨著距試樣上表面距離的增加呈現(xiàn)出明顯差異。在距上表面4 mm以內時,單道焊的硬度波動較小,約為310 HV,當距離上表面大于4 mm時,硬度值雖然也在310 HV左右波動,但波動幅度更大,最大硬度值達到338 HV。而對于兩層兩道焊接焊縫,當距上表面距離在4 mm以內時,其硬度值在320~340 HV之間波動,當距離大于4 mm時,硬度值明顯下降,僅在280 HV左右波動。這是因為單道焊中粗大的板條組織硬度高,而兩道焊焊縫激光作用區(qū)中的組織相對細密,并伴有鐵素體產生,故而其硬度值相對較低。
2.2 微觀組織
通過對接頭微觀組織進一步觀察可知,與大多數(shù)碳鋼一樣,貝氏體鋼焊接接頭熱影響區(qū)也存在著粗晶、細晶以及部分重結晶3個形貌差別較大的區(qū)域,這反映了焊接接頭不同區(qū)域在焊接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熱循環(huán)差異,在此對焊縫區(qū)組織和熱影響區(qū)組織進行觀察分析,對比不同工藝下的組織特點。
(1)焊縫區(qū)組織。
在接頭焊縫區(qū),熔融的焊絲和部分母材沿著熔合線向內結晶,不同工藝下的焊縫在冷卻結晶過程因經(jīng)歷了不同的熱循環(huán),呈現(xiàn)出不同的微觀形貌,如圖6所示??梢钥闯?,單道焊接工藝電弧作用區(qū)和激光作用區(qū)的焊縫里均出現(xiàn)了粗大板條,為馬氏體(M)+貝氏體(B)的混合組織。兩道焊接接頭焊縫組織細小,以針狀鐵素體為主,并有部分貝氏體組織。單道焊接激光作用區(qū)組織小于電弧作用區(qū),而兩道焊激光作用區(qū)組織大于電弧作用區(qū)。
為避免背部焊瘤缺陷,單道焊接采用18 mm/s的高速焊接方法,焊縫冷卻速度快,焊縫組織在中溫區(qū)域開始轉變,并迅速冷卻至低溫轉變區(qū),形成了貝氏體+馬氏體的混合組織。兩層兩道焊的焊速為12 mm/s,焊縫組織的冷卻速度相對較慢,在高溫下轉變?yōu)獒槧铊F素體,且部分在中溫轉變過程中形成粒狀貝氏體。單道焊過程中,激光作用區(qū)能量密度大,冷卻速度大于電弧影響區(qū),晶粒沒有足夠時間長大,故單道焊激光作用區(qū)組織晶粒比電弧作用區(qū)細。兩道焊由于第二道焊縫的熱作用,激光作用區(qū)組織有足夠時間生長,形成比電弧作用區(qū)大的組織。
(2)粗晶區(qū)組織。
在焊接過程中,粗晶區(qū)溫度被加熱到Ac3以上100~200 ℃至固相線溫度區(qū)間內。粗晶區(qū)晶粒在加熱過程中完全奧氏體化并急劇長大,該區(qū)域初始冷卻速度快,組織轉變以中溫轉變?yōu)橹?,冷卻后形成粗大的過熱組織。不同焊接工藝下粗晶區(qū)的微觀組織如圖7所示,未見明顯差異,均以板條貝氏體為主,并伴有大量粒狀貝氏體組織,板條貝氏體中的碳化物片層較厚。
(3)細晶區(qū)組織。
在焊接過程中,細晶區(qū)通常被加熱到Ac3至Ac3以上100~200 ℃的溫度區(qū)間,該區(qū)域晶粒在加熱過程中同樣完全奧氏體化,隨后的空冷過程使得組織均勻而細小,相當于對其母材進行了一次正火處理。不同工藝下的細晶區(qū)微觀組織如圖8所示,未見明顯差異,均以貝氏體為主,并伴有部分塊狀鐵素體。
綜上,不同工藝下所得接頭焊縫區(qū)組織存在明顯差異,而熱影響區(qū)組織則無明顯不同。分析認為:在焊接過程中,焊縫區(qū)域材料的熱循環(huán)受到焊接速度的強烈影響,焊接速度越快,焊縫冷卻速度越快,而本試驗中兩種不同焊接工藝的焊接速度相差較大,故而焊縫組織存在明顯差異。而接頭熱影響區(qū)的降溫過程主要以熱傳導形式將熱量傳遞給臨近母材,降溫速度更多地取決于材料自身的熱導率等熱物理性能,因而兩組工藝下的熱影響區(qū)組織無明顯的不同。
2.3 拉伸性能
不同焊接工藝下的接頭拉伸曲線和拉伸性能數(shù)據(jù)如圖9、表4所示,其中圖9a為全厚度試樣結果,圖9b為分區(qū)試樣結果,每組試驗條件下均取兩個試樣,表4中的性能數(shù)據(jù)為兩個試樣的平均值。
可以看出,單道焊和兩道焊電弧作用區(qū)和激光作用區(qū)分區(qū)試樣的抗拉強度和延伸率均比較接近,其抗拉強度與母材相差不大,但延伸率均明顯低于母材,如圖9b和表4所示,且所有分區(qū)試樣最終均斷裂于母材,斷裂位置出現(xiàn)明顯的頸縮現(xiàn)象。對于全厚度試樣,單道焊接頭的塑性較差,延伸率僅為3.6%,雖然兩道焊接頭的延伸率(18.8%)與母材接近,但其在拉伸過程中均勻變形階段較短,應力在拉伸過程中有明顯的下降趨勢,表明試樣各部分性能不均勻。
焊接接頭全厚度拉伸試樣的斷裂位置及斷口形貌如圖10所示。兩層兩道焊接接頭試樣斷裂于母材位置,焊縫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塑性變形,其在拉伸過程中出現(xiàn)明顯的分層現(xiàn)象,為典型的中厚板高強鋼拉伸斷口特征。單道焊接接頭試樣均斷裂在焊縫處,斷口未見明顯頸縮,且焊縫深處斷口平滑光亮,出現(xiàn)少量肉眼可見的氣孔。
綜上認為,對于中厚板的激光-電弧復合焊接,采用單道焊時熔池深處的氣孔逸出困難,其激光作用區(qū)很難避免出現(xiàn)氣孔缺陷,導致激光作用區(qū)和電弧作用區(qū)性能出現(xiàn)較大差異,在拉伸過程中,焊縫激光作用區(qū)產生應力集中,試樣在該處開裂并釋放應力,在隨后的變形過程中,由于開裂處承受拉應力的面積減小,接頭最終在此處斷裂。而兩道焊接頭由于由于改善了氣孔情況,同時減小了焊縫不同區(qū)域性能的差異,拉伸時應力集中降低,致使最終試樣斷裂于母材。
2.4 沖擊性能
母材及不同焊接工藝下不同接頭位置試樣的常溫沖擊試驗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該高強度貝氏體鋼的沖擊性能良好,平均沖擊吸收功達到217 J,遠高于GB/T 1591-2008《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中規(guī)定的不低于55 J的標準。單道焊接和兩道焊接接頭焊縫區(qū)的沖擊吸收功較低,分別僅為75 J和89 J;同時焊接過程對熱影響區(qū)的沖擊韌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單道焊接接頭和兩道焊接接頭熱影響區(qū)的平均沖擊吸收功與母材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母材以及采用單道焊和兩道焊工藝下接頭焊縫和熱影響區(qū)沖擊試樣的斷口形貌如圖11所示。由圖11可知,母材和兩種焊接工藝下接頭熱影響區(qū)的沖擊斷口均發(fā)生了明顯的頸縮現(xiàn)象,斷口上均呈現(xiàn)出剪切唇特征,沖擊韌性良好。
單道焊焊縫沖擊斷口平整,未出現(xiàn)明顯的頸縮,且剪切唇特征僅在電弧作用區(qū)一側出現(xiàn),且在激光作用區(qū)一側(即焊縫深處)存在較多氣孔(見圖11b)。相較于單道焊,兩道焊焊縫的沖擊斷口雖未發(fā)生明顯的頸縮,但兩側均出現(xiàn)了剪切唇特征,且氣孔較少(見圖11d)。這說明單道焊焊縫的沖擊韌性最差,同時其焊縫上下部位(即電弧作用區(qū)和激光作用區(qū))在韌性方面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
3 結論
基于優(yōu)化的焊接工藝參數(shù),對比研究了單層單道和兩層兩道激光-MAG復合焊接接頭的組織與基本力學性能,得到主要結論如下:
(1)單道焊和兩道焊接頭截面均呈高腳杯形貌,其中兩道焊焊縫區(qū)截面面積和焊縫寬度大于單道焊,且兩道焊焊縫在電弧作用區(qū)和激光作用區(qū)的硬度差異更大。
(2)由于焊接速度的差異,單道焊與兩道焊接頭焊縫組織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前者出現(xiàn)大量的馬氏體組織,后者則以鐵素體組織為主;熱影響區(qū)材料降溫過程主要受材料自身性能影響,受焊接工藝影響較小,因而不同工藝下所得接頭熱影響區(qū)組織無明顯差異,但熱影響區(qū)寬度差異較大。
(3)單道焊和兩道焊的分區(qū)拉伸曲線較為一致,但激光作用區(qū)和電弧作用區(qū)性能的差異以及單道焊激光作用區(qū)存在的氣孔使得單道焊接頭全厚度試樣塑性較差,延伸率僅為3.6%;而兩道焊接頭全厚度試樣的延伸率雖然與母材接近,但其在拉伸過程中均勻變形階段較短,應力在拉伸過程中有明顯的下降趨勢。
(4)相對于母材,單道焊和兩道焊接頭焊縫區(qū)的沖擊性能大幅降低,熱影響區(qū)的平均沖擊吸收功也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時單道焊焊縫的沖擊韌性最差,且其焊縫電弧作用區(qū)和激光作用區(qū)的韌性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
參考文獻:
[1] Rodríguez-Galeano KF,Rodríguez-Baracaldo R,Mestra-Rodríguez A,et al. Influence of boron content on the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 kinetics ofbainitic steels[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 2016, 86.
[2] 席光蘭,馬勤. 貝氏體鋼的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展望[J]. 材料導報.2006(04):78-81.
[3] 雷振,徐良,徐富家,等. 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技術國內研究現(xiàn)狀及典型應用[J]. 焊接,2018(12):1-6.
[4] 姜亦帥,楊尚磊,王妍,等. 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技術的研究現(xiàn)狀[J]. 焊接技術,2016,45(3):1-4.
[5] 趙耀邦,成群林,徐愛杰,等. 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技術的研究進展及應用現(xiàn)狀[J]. 航天制造技術,2014(4):11-14.
[6] 陶傳琦,吳向陽,王秋影,等. SMA490BW耐候鋼激光-MAG復合焊與MAG焊對比研究[J].電焊機,2014,44(12):35-39.
[7] Liu L,Chen M,Li C. Effect of electric arc on laser keyholebehavior based on direct observation during low power pu-lsed laser arc hybrid welding process[J]. Optics and Lasersin Engineering,2013,51(10):.
[8] Zhang X,Mi G,Chen L,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hybrid laser-arc welded 40 mm thick 316 L steelplat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2018:259.
[9] Bunaziv I,Akselsen O M,F(xiàn)rostevarg J,et al. Laser-archybrid welding of thick HSLA steel[J]. Journal of MaterialsProcessing Tech.,2018:259.
[10] Bunaziv I,F(xiàn)rostevarg J,Akselsen O M,et al. Process sta-bility during fiber laser-arc hybrid welding of thick steelplates[J].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2018:102.
[11] 邰磊. 厚板窄間隙激光-MIG復合焊接頭的研制[D]. 黑龍江: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