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歌劇表演藝術結合了西方的藝術形式,同時又在幾百年的歷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歌劇表演是一個將戲曲、舞蹈、音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表演形式,具有很多種表演形態(tài)。而中國的歌劇表演藝術就是選擇了中國的特色,啟創(chuàng)于人民群眾和他們的真實生活,用最真實平淡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中華的民族特征。
關鍵詞:中國歌劇;表演藝術;民族特征;探析
歌劇原本是西方表演形式中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但是由于國際之間的溝通融合不斷加大,中國也引進了西方歌劇這種表演藝術形式。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歌劇與各種不同表演形式相結合,尤其是與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結合最為突出。最終也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征的表演風格。如今,歌劇在中國表演藝術方面的發(fā)展更是炫彩奪目,從西式轉向了中式,不僅深受國人喜愛,也得到了其它國家人們的肯定。
一、歌劇在中國的民族化進程
歌曲最初起源于歐洲,是一種涵蓋了舞蹈、歌唱、文化和情景內(nèi)容的一種藝術形式。在舞臺上表演時,往往有巨大的震撼力和帶動力,能夠帶動觀賞的人一起進入到歌劇的情景中。歌劇在傳入我國之后,也不斷添加新的表達內(nèi)容,有戲劇、民間故事以及民間傳頌的曲調(diào)等。我國最早一批出現(xiàn)的歌劇作品是《紅毛女》、《江姐》等。早期的作品還沒有太多的表現(xiàn)內(nèi)容,主要是民間故事,大多圍繞當時的時代情況以及人們的生活特點所展開的。因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群眾生活也并不安定,所以那個時候紅色作品很多。而且,那個時代也都是通過歌劇作品來展現(xiàn)出人民群眾的頑強意志,歌頌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同時鼓勵中國人民頑強抗爭,不言放棄,極具時代意義,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寫照。
二、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對中國歌劇的融合和影響
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藝術可以說是中國人民最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早期在各種傳播媒體都還沒有出現(xiàn)的時代,戲曲就已經(jīng)廣泛傳播了,并收到各個年齡段的喜愛。而且戲曲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得到發(fā)展進步,而且它的故事性、真實性很強,同時又結合了民間傳頌的各種歌曲、舞蹈。所以,在西方歌劇傳入中國之后,很快就與戲曲相融合,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藝術表達方式。既保留了西方歌劇的特點,又保留了中國戲曲的特色。在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戲曲和歌劇是分不開的。中國第一部歌劇作品《白毛女》在創(chuàng)作初期,也是嘗試過很多種表達形式,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以戲曲的方式呈現(xiàn)。雖然戲曲也有它的優(yōu)勢,但是表演出來能夠得到觀眾的喜愛才算是好的表演。在《白毛女》表演之后,觀眾的反響很大,可以明顯看到戲曲與歌劇碰撞所帶來的火花,一種新的表演形式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歌劇的形式更能讓觀眾進入到情景當中,體會到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狀態(tài)和心理變化。就拿經(jīng)典作品《白毛女》來說,它用戲曲與歌曲結合的表達方式,讓觀眾們更親切的看到了女主人公在逃亡路上的變化。不管是語言方面,還是肢體方面,所傳達出來的東西都更加具體生動。同時《白毛女》作為第一部作為中國第一部歌劇作品,不僅為以后歌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也為以后的作品提供了一個模板,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歌劇發(fā)展。
三、民族唱法彰顯民族特征
美聲唱法最初起源于意大利,是西方歌劇最主要的一種演唱方式。中國在引入歌劇之后,也是進行了一系列的模仿和創(chuàng)作。但是不同語言對文字的表達方式也不同,而漢語又與西方文字相差較大,表達肯定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創(chuàng)作者們在使用“美聲唱法”的同時,積極與中華民族的語言特點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美聲唱法”,將原有的西式轉化成了中式。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民族唱法的發(fā)展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白毛女》為代表的民族唱法。在此階段。主要是將中國民間的一些傳唱方式與美聲唱法相結合,一是將歌劇帶進人們的生活,方便人們的欣賞和理解;其次,用人們習慣的方式演唱表演,更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眾。民間唱法也是民族唱法的一個縮影,所以發(fā)展和應用民間唱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民族唱法的發(fā)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歌劇藝術的發(fā)展,并為后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和鋪墊。第二階段主要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人民的生活逐漸趨向于穩(wěn)定。所以,這個階段民間藝術的開展更為普及。在這個階段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歌劇表演藝術家——郭蘭英。可以說郭蘭英的出現(xiàn)帶領中國歌劇的發(fā)展走向了一個新的時代。因為她的創(chuàng)新意識,給歌劇注入了新的活力。將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唱法融入到現(xiàn)代歌劇的表演中,第一次讓人們感受到民族唱法的魅力。隨后在第三個階段,各地逐漸形成了一些音樂藝術院校,更加系統(tǒng)地將歌劇這種表演形式表現(xiàn)給人民群眾。同時民族唱法也正式形成,學習民族唱法的人也越來越多。
四、中國歌劇表演藝術的民族特征
歌劇表演藝術雖然是引進西方的歌劇表演形式,但是對中國歌劇表演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因為在引進了西方歌劇之后,首先與之結合的是中國戲曲。其次在表現(xiàn)過程中,中國歌劇也不斷引入戲曲的表現(xiàn)形式。戲曲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演變。不僅有一套完整的表現(xiàn)形式,同時欣賞戲曲的人數(shù)也數(shù)不勝數(shù)。所以,中國的歌劇表演藝術在保留西方歌劇原有的特點之下,結合了許多中國所特有的戲曲元素,形成了一套中國化、民族化,具有中華民族特征的獨特表演形式。
(一)中國歌劇表演藝術的形式性民族特征
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并不僅僅是戲曲表達,更是結合了音樂、舞蹈、文學故事等各種表達方式。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京劇和豫劇,其中京劇在國外甚至都廣為傳頌。京劇在表演上很有講究,尤其是四攻五法,更是形式化的集中表現(xiàn)。也正是因為這些戲曲的表演形式,所以中國的歌劇表演藝術具有很強的民族特征。而且在表演中國歌劇時,演員會更加注重形態(tài)和動作,借助肢體語言來表達話語所表達不出來的含義。
(二)中國歌劇表演藝術的虛擬化民族特征
西方歌劇在表現(xiàn)時需要通過大量的道具和舞臺來實現(xiàn),演員在表演過程中也通常會使用一些道具作為輔助,從而給觀眾一個情景,帶觀眾進入到真實情景中。相比于中國傳統(tǒng)戲曲來說,戲曲雖然也使用道具,但是通常較為簡單,可能只是一個杯子或者是一把扇子,很少用到大型的道具。戲曲在表達是主要還是通過演員引導,同時給觀眾一個想象的空間,好像演員正處在故事情節(jié)的場景中。這也是中西方歌劇表演藝術的一個主要差異,但是各自有各自的優(yōu)勢。西方歌劇能夠通過現(xiàn)場的布置,引導觀眾。但是,中國歌劇則需要用演員調(diào)動觀眾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和演員一起進入場景中,在虛擬中體驗歌劇的魅力。這也是中國戲劇所特有的一種民族特征。
五、結語
雖然中國的歌劇表演藝術是引進西方的歌劇,但是在這幾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中國歌劇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演形式。不僅具有西方表演形式的特點,同時更具中國特色和民族特征。而且歌劇與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結合,更是展現(xiàn)出了中國表演藝術的魅力,不僅國人喜歡,也贏得了其他國家的喜愛??傊魏问挛锏陌l(fā)展都離不開創(chuàng)新。如果只是我們將原來西方的歌劇原版帶進中國那么未必會有今天的成功。但是,創(chuàng)新可以帶來新的改變,中國歌劇的民族特征就是創(chuàng)新最好的展現(xiàn)。
參考文獻:
[1]王穎.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03):105-108.
[2]肖英群. 聲樂表演及其發(fā)展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3]盛雯,高曉東.中國歌劇表演藝術的民族特征[J].理論與現(xiàn)化,2013(03):118—121.
[4]雷麗.淺談中國民族歌劇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白毛女》《洪湖赤衛(wèi)隊》《江姐》為例[J].黃河之聲,2013(15):105-107.
作者簡介:
王佳,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