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楓
摘要:家書文化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家書是家庭的情感紐帶,是家教的重要載體,也是家風的一面鏡子。
關鍵詞:家書;修身;齊家;家風
中國的家書文化已綿延數千年,家書文化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它的基本功能是傳遞信息和情感,是一種感染力極強的鮮活文本,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文明的演進,家書文化擁有了豐富的內涵。
一、中國家書的演變過程
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書信是人們聯(lián)系的唯一渠道。據考證,中國的書信起源于殷商,兩漢時書信才真正成為抒發(fā)個人情感的工具。
(一)殷商至秦
殷墟出土的第四百三十一、五百一十二和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上,分別刻有反映當時敵國入侵殷商邊境的文字,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是一封由殷的邊境傳至京都的“邊報”。自殷商起,我國就開始以文字的形式來傳遞軍事信息了,這一跨時代的創(chuàng)舉,揭開了我國書信發(fā)展的輝煌篇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紛爭,百家齊鳴,書信進入發(fā)展時期,充當了外交活動的橋梁。先秦時期的書信多為公函。
(二)兩漢至明清
漢以前的書信,從本質上說,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信,只是些“陳政務以進君主”。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和楊惲的《報孫會宗書》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書信從公函國書中擺脫出來,使書信真正成為抒發(fā)個人情感的工具,開創(chuàng)了書信發(fā)展的新紀元。
魏晉南北朝是書信繁榮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書信,得到了空前普及,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唐宋是書信的成熟時期。這一時期的書信,不僅有廣度的發(fā)展,而且有縱深的滲透,書信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杜甫三個月沒有收到家書,就發(fā)出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慨嘆。書信不僅在人際交往中發(fā)揮作用,許多進步文人的書信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和當時政治風云的變幻聯(lián)在一起,勇于觸及時弊,使書信成了揭露黑暗,刺諷丑惡的犀利武器。并且書信的寫作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明清時期社會生活發(fā)生劇烈動蕩,家書在人們的生活中也越來越大。隨著郵政業(yè)務的引入,更多的家庭開始通過家書保持聯(lián)絡,收遞家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家書的內容更加多樣,像《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已成為婦孺皆知的經典,
(三)當代
白話書信的出現,是書信大眾化的里程碑。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家書文化作為獨有的文體形式,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成為了搭建起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橋梁,它是一種情感的橋梁,一種感同身受的橋梁。
二、傳承家書文化的豐富內涵
家書承載了重要的文化內涵,注重親情溝通,具有生命的溫度;中華文化崇禮尚德,家書集中體現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倫理。閱讀一封封滾燙的家書,傾聽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家書文化的巨大魅力逐漸展現出來,有別樣的風景和吸收不盡的營養(yǎng)。
家書中蘊含了永恒的主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書寫了修身正己的嚴格要求
家書中著墨很多的內容是修身正己,不僅嚴格要求自己,而且告誡親友也要嚴于律己。曾國藩被當今很多人稱作“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人”,在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廿六日,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的信中,向父母稟告了自己、如何有錯就改、即使問題不大也要及時自我懲戒、注意日常節(jié)勞、節(jié)欲和飲食節(jié)制,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心態(tài)。通過內修器量與德行,才能不斷放大自己的格局。
《誡伯禽書》是周公寫給兒子的書信,周公擔心面對權勢與財富,年輕的兒子會張揚跋扈起來,于是在信中告誡兒子:態(tài)度謙恭、生活節(jié)儉、有敬畏心等;陳毅和妻子張茜給哥哥陳孟煕寫信,囑咐他在困難面前要引導家人自力更生,并認真討論了嚴加管教子侄輩的問題等。
(二)書寫了真切深厚的赤子情懷。
家書是家庭的情感紐帶,是家教的重要載體,也是家風的一面鏡子。在給父母的信中,家書作者多使用敬辭,且報喜不報憂的態(tài)度,體現了對長輩的敬愛之情。如曾國藩給父母家書用“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開頭;任弼時給父親的信中,因為父親“來省跋涉的辛苦”,不禁“淚隨之下”,表現了獨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對雙親的關心與惦念。一句“寢即夢及我親,悲愁交集,實不忍言”,道出了孝子不能侍奉雙親的辛酸與無奈,“惟禱雙親長壽康!來日當可得覽大同世界,兒在外面心亦稍安。”
在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上,歷史上留下很多名人給子侄們的書信,從中充分體現了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寵愛和教誨希冀。趙一曼烈士“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一字一淚感人至深,內有九死不悔的革命無畏氣概,更有舐犢情深不忍舍離的慈母大愛。書信中不僅對子女的學習提出意見和要求,對做人處事修養(yǎng)方面也都非常關心,要求孩子學習學習有恒心有毅力,以優(yōu)秀人物為榜樣,不僅為自己也為國家和人民讀書。毛澤東同志寫給兒子的信中寫到:“有一事向你們建議,趁著年紀尚輕,多向自然科學學習,少談些政治……將來可倒置過來,以社會科學為主,自然科學為輔。總之要注意科學,只有科學是真學問,將來用處無窮?!辈⑶伊谐隽藢W習的書單?!耙粋€人無論學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熱情,有恒心,不要那種無著落的與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是會有進步的?!边@些是老一輩革命家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體現了對兒女的深切期盼和教導,一片拳拳父母心。
在夫妻關系上,家書作者夫妻伉儷情深,相濡以沫,共同進步。彭雪楓烈士給妻子的信中說:“你這次來信,證明你在思想上又進了一大步……理當祝賀,祝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备锩閭H的深情盡在紙上。
不論時代發(fā)生什么變化,家書文化維系親情、溫暖家人的情感不會淡漠,關愛子女、教育后代的責任不會推卻。
(三)書寫了大愛無疆的家國情懷
《誡伯禽書》告誡兒子治國不易,與大臣相處,要“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伯禽在父親的教誨下,魯國的政治經濟都呈現出新的局面。張?zhí)自诮o妻子的信中說到自己本有做官發(fā)財的想法,“但我現在覺悟:富貴是一種害人的東西”,唯有“求得高深的學問,既可以自己獨立謀生,不要依靠他人,這樣就用不著恐懼失去飯碗,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家國情懷躍然紙上,強調以天下為己任,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的愛國之情,做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之才等,是歷代家書中常見的內容。
三、家書文化的時代意義
家書與家訓、家教、家風緊密相連,互為交叉,是培育美好家風和進行家庭文明建設的重要素材和有效途徑,家書文化的豐富內涵體現了愛國、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要發(fā)揮家書是家風培育的重要載體作用,深入挖掘家書文化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史價值、倫理價值和藝術價值,重塑家庭精神,構建當代良好家風。
當今社會,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短信、微信等便可訴說心曲、互道衷腸,傳統(tǒng)家書日漸式微,家書文化面臨衰敗消亡的嚴峻考驗,但畢竟不是所有的親情友情都可通過鍵盤敲打出來,“新家書時代”來臨。無論家書的形式如何變化,其中所蘊含的維系家庭關系的人文精神是永恒的,作為家庭情感和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依然值得重拾家書,用最普通的語言言傳身教,在創(chuàng)新中構建良好家風。
參考文獻:
[1].劉向紅、許燕.家書的文化意義與審美價值.[J].課程教育研究,2017.36期
[2].趙景華.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讀紅色家書有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