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林 黃彩枝 安冰 田碧英
摘要 ? ?大花序桉材性優(yōu)良,是我國重要的實木利用樹種,在我國南方的發(fā)展空間較大,廣西是其最適宜分布區(qū)之一,仍處于引種試驗階段,尚未開展大規(guī)模種植。本文以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引種的大花序桉1212、1203、1204等3個優(yōu)良種源試驗林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3個種源間的生長差異。結果表明,1212種源生長效果最明顯,可在桂西南地區(qū)大面積推廣應用。
關鍵詞 ? ?大花序桉;優(yōu)良種源;引種;保存率;生長性狀
中圖分類號 ? ?S792.39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6-0115-02
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 F. Muell) 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為桉屬昆士蘭桉亞屬樹種[1-2]。其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均勻,沉重堅固,硬度高且耐久,材質(zhì)特性好,在家具、礦柱、建筑等行業(yè)應用廣泛。因木材顏色和材質(zhì)與南花梨類似,是制作實木家具、實木地板的優(yōu)良材料,被稱為桉樹中的“紅木”,享有“澳洲大花梨”的美譽。大花序桉材積生長率高,后期材積生長顯著,生長潛力大,是極具培育價值的中大徑材樹種之一,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3]。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在廣西、廣東、福建等地開始廣泛引種栽培,但未見規(guī)模化栽培[4]。
目前,國內(nèi)對大花序桉的研究以引種試驗和資源保存為主,國外對大花序桉引種和種源試驗等方面進行的一些研究表明,大花序桉不同種源間在多個性狀上存在顯著的遺傳差異,通過選擇可以獲得較高的遺傳增益[5]。本文以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引種的大花序桉1212、1203和1204等3 個優(yōu)良種源為試驗對象,研究大花序桉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引種生長情況,對比分析3個種源間的生長差異,以期為大花序桉優(yōu)良種源推廣造林提供參考。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大花序桉引種試驗地位于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公武分場16林班。試驗地屬北回歸線以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海拔400~550 m,土層厚度>80 cm,環(huán)境濕潤,光照充足,熱量充沛,夏長冬短,干濕季節(jié)明顯,年均氣溫約20 ℃,最低氣溫約4 ℃,≥10 ℃活動積溫7 730 ℃,年均無霜期360 d,全年日照時數(shù)1 650.3 h,年降水量1250~1 700 mm,相對濕度82.5%。
1.2 ? ?試驗材料
參試大花序桉種源3個,分別為1212、1203、1204,為澳大利亞昆士蘭種源,購自廣西國有東門林場林科所。
1.3 ? ?樣地設置
在試驗林內(nèi)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標準樣地,樣地大小為400 m2(20 m×20 m),每個種源分別設2個重復(上、中坡各設1個重復),共6個樣地。試驗林面積4.05 hm2,采用相同的造林、撫育措施,統(tǒng)一管理。人工穴狀整地,株行距2 m×3 m,坑規(guī)格40 cm×40 cm×30 cm,基施華沃特基肥0.25 kg/穴
+有機肥0.5 kg/穴。2016年6月完成造林,造林后3個月內(nèi)進行第1次追肥,此后第2、3年各追肥1次。第4年后,每2年追肥1次,施用有機無機復(混)合肥和生物肥料。
1.4 ? ?調(diào)查統(tǒng)計
2018年3月開始對大花序桉種源試驗林樣地內(nèi)活立木進行胸徑(DBH,cm)、樹高(H,m)、樹干通直度(ST)及圓滿度(SF)性狀指標進行測定。樹干通直度分5個等級評分:樹干通直,占樹高80%的樹干無缺陷為5分;稍微彎曲,單一主干為4分;在平均直度范圍內(nèi),單一主干為3分;在平均直度范圍內(nèi),分杈為2分、彎曲為1分。分值越大,樹干越通直,干形越好。SF采用樹高4 m處直徑與胸徑之比表示[6],數(shù)值越大,樹干越圓滿。測定統(tǒng)計了大花序桉種源3個種源造林2.75年和3.5年時的保存率、胸徑、樹高等。計算各種源保存率、單株材積(V)和活立木蓄積量(V蓄積,單位面積內(nèi)所有活立木單株材積之和)。
V=0.000 039 269×DBH2×H[7]
2 ? ?結果與分析
2.1 ? ?大花序桉3個種源造林保存率分析
由表1可知,3.5年時1212、1203、1204等3個種源平均保存株數(shù)分別為1 605、1 500、1 215株/hm2,保存率分別為97.27%、90.91%、73.64%,其中1212種源保存率最高,分別比1203、1204高出7.00%和32.09%,說明大花序桉1212種源適應性更強。由表2可知,3.5年時1212種源樹干通直,彎木、弱勢木占比較少,植株性狀優(yōu)良。
2.2 ? ?大花序桉3個種源樹高生長情況分析
由表1可知,3.5年時,1212、1203、1204等3個種源平均樹高分別為14.8、12.8、10.7 m,其中1212平均樹高最高,分別比1203、1204高15.6%和38.3%;1203次之,其平均樹高比1204高19.6%。
2.3 ? ?大花序桉3個種源胸徑生長情況分析
由表1可知,3.5年時,1212、1203、1204等3個種源平均胸徑分別為12.3、10.5、11.2 cm,其中1212平均胸徑最大,分別比1203、1204大17.1%和9.8%;1204次之,比1203平均胸徑大6.7%。
2.4 ? ?大花序桉3個種源單株材積量分析
由表1可知,3.5年時,引種的大花序桉3個種源單株材積量分別為0.084 6、0.055 6、0.052 7 m3/hm2,其中1212單株材積量最多,分別比1203、1204單株材積量多52.2%、60.5%;1203單株材積量比1204多5.5%。
2.5 ? ?大花序桉3個種源蓄積量分析
由表1可知,大花序桉3個種源號3.5年時蓄積量分別為136.215 0、83.745 0、63.868 5 m3/hm2,其中1212蓄積量最多,分別比1203、1204多62.7%和113.3%;1203蓄積量比1204多31.1%。
2.6 ? ?大花序桉3個種源林地林相、植被、病蟲害情況分析
對3.5年的大花序桉3個種源的林相、林地植被生長情況進行調(diào)查觀測,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1212林相整齊,植株大小均勻、通直,林地干凈無雜草雜灌,無病蟲害;1203林相較整齊,植株通直,林木長勢整體不夠均勻,林地雜草較多,少量雜灌木,無病害,有蟲害,發(fā)現(xiàn)枯死株樹干上有白蟻;1204林相稀疏不整齊,植株大小不均勻,優(yōu)勢木占比少,分化嚴重,雜草雜灌很多,無病害,較多枯死植株樹干上有白蟻。
3 ? ?結論
結果表明,在采取相同的造林和撫育管理條件下,引種的3個大花序桉優(yōu)良種源中,3.5年時,1212種源的樹高、胸徑、單株材積、蓄積量均最大,1203種源次之,1204種源最小,且1212種源的長勢較好,這與王建忠等[3]的研究結果相似。樹種的保存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該樹種對環(huán)境的適應程度及其遺傳特性[8]。3.5年的大花序桉,3個種源保存率分別為97.27%、90.91%、73.64%,其中1212和1203保存率較高,說明這2個種源均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尤以1212種源適應能力最強。
對其外觀進行觀察測定,3個種源樹干均通直無缺陷,樹干通直度較高。對其枝葉顏色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1212和1204枝葉顏色為深綠色,而1203枝葉顏色較紅。1212種源從樹干到頂端,樹枝杈葉較多;1203種源枝葉較紅,頂端分杈多;1204種源樹皮脫落變白,樹頂呈筆簇狀。從整樹分析,1212種源整樹樹枝樹葉最多,合成的有機物也最多,整樹有機物同化量最多,故表現(xiàn)為地上部分樹高、胸徑增長量最大,這與任世奇等[9]的研究結果相似。對3個種源間優(yōu)良性狀表現(xiàn)進行比較,1212種源表現(xiàn)優(yōu)良,1203種源表現(xiàn)一般,1204種源表現(xiàn)相對較差。
通過對大花序桉3個種源林地林相、植被、病蟲害情況調(diào)查結果分析得出,3個種源引種造林,在相同的撫育管護措施下,1212種源林相整齊,植株長勢健壯均勻,無病蟲害,林地無雜草;而1203和1204長勢不夠均勻,均有雜草雜灌,無病害,有蟲害。從3個種源林地植被可以看出,1212種源適應性和競爭力尤強,在幼林生長后期,其生長過程中能壓過所有雜草和灌木,充分利用林地土壤養(yǎng)分,表現(xiàn)出速生、通直、自然修枝整枝能力強、適應性強等特點;而1203和1204適應性和競爭力不夠強,在幼林生長后期有雜草雜灌與之競爭林地土壤養(yǎng)分,其中1204適應性最差,壓不過雜草雜灌,并在生長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彎木、斷木和弱勢木,林相整體較差。
綜上所述,大花序桉各種源間適應性各不相同,同一立地條件和經(jīng)營措施之下,優(yōu)良種源間遺傳特性具有顯著差異。本研究所引種的大花序桉1212、1203、1204等3個種源中,1212種源引種生長效果最明顯,在幼林生長期表現(xiàn)出適應性強、抗性強(抗病、抗蟲、抗風等)、速生、樹干通直、干形好、優(yōu)良性狀突出、遺傳穩(wěn)定等特點,可在桂西南地區(qū)大面積引種推廣,促進該區(qū)桉樹產(chǎn)業(yè)向豐產(chǎn)、優(yōu)質(zhì)、高效方向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填補和緩解了當前鄉(xiāng)土珍優(yōu)樹種木材的巨大市場需求。
4 ? ?參考文獻
[1] 歐陽林男,陳少雄,何沙娥,等.基于MaxEnt模型對大花序桉在我國南方的適生區(qū)預測[J].桉樹科技,2017,34(4):2-8.
[2] 李昌榮,陳奎,周小金.大花序桉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桉樹科技,2012,29(2):40-46.
[3] 王建忠,熊濤,張磊,等.25年生大花序桉種源生長與形質(zhì)性狀的遺傳變異及選擇[J].林業(yè)科學研究,2016,29(5):705-713.
[4] 韋國浩.大花序桉在桂中地區(qū)的發(fā)展前景[J].桉樹科技,2002(1):32-34.
[5] 翟新翠,項東云,陳健波,等.大花序桉種源家系遺傳變異與早期選擇研究[J].廣西林業(yè)科學,2007,36(1):26-30.
[6] 林思京.25年生馬尾松生長和木材基本密度種源變異與選擇[J].林業(yè)科學研究,2010,23(6):804-808.
[7] 蘭俊,吳永富,石前,等.巨桉第二代育種群體遺傳變異及早期選擇研究[J].桉樹科技,2012,29(4):36-40.
[8] 溫陽,楊文彬,閻栓喜,等.8個鄉(xiāng)土樹種抗逆性對比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6,20(4):204-208.
[9] 任世奇,盧翠香,鄧紫宇,等.修枝對大花序桉幼林生長和木材密度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2017,39(1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