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勤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尊嚴、價值等的維護。學者馮驥才認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沒有高尚的追求和文明準則,是不可能造福社會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留下了不少優(yōu)秀的人文精神,在很多古詩文中都能發(fā)現(xiàn)人文精神的影子。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積極挖掘古詩文的素材,促使學生感受人文精神,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一、感悟廣闊胸襟,明確價值
人類如果失去了人生目標,生命就會失去意義。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讓其明確人生的價值是十分重要的。不少學生存在價值觀缺失的問題,不知道自己為何要讀書,不知道自己未來該如何發(fā)展,若能引導學生閱讀古詩詞中的經(jīng)典作品,讓學生感受古人的廣闊胸襟,體會古人想要建功立業(yè)的迫切心情,學生就會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
在閱讀《觀滄?!愤@首詩時,鼓勵學生思考:“作者為何要寫這首作品呢?僅僅只是為了贊美山河的壯麗嗎?還是有更多想要表達的感想呢?”學生在結合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這是曹操在登臨碣石后創(chuàng)作的作品,當時曹操剛剛獲得了一場大戰(zhàn)的勝利,正是意氣風發(fā)的時候,所以看到了壯麗的山河后有所感觸,不僅贊美了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自己胸懷天下的情懷,體現(xiàn)了進取精神?!惫膭顚W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進行思考:“大家是否有過類似的觀景經(jīng)歷呢?你是否也會生出想要報效國家、實現(xiàn)人生抱負的想法呢?”此后鼓勵學生展開拓展閱讀,看看是否還有類似的作品:“為何人們會在作品中表達想要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想法呢?”如有學生提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覺得這句詩也展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追求?!痹谶@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自己也生出了想要報效國家的想法,同時,學生的胸襟也變得越來越寬闊。
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閱讀能體現(xiàn)古人價值觀的作品,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自主搜索,通過網(wǎng)絡搜索和社會調(diào)查等方法了解當今社會人們的價值觀,看看哪些人有著正確的價值觀,思考要怎樣向他們學習。
二、讀懂傲人個性,培塑人格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不少學生忙于應付考試,在閱讀中漸漸喪失了自己的個性。為了促使學生重新塑造人格,要以經(jīng)典的古詩文作為引子,讓學生看到古代的優(yōu)秀人物通過何種方式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展現(xiàn)出自己獨有的個性,體現(xiàn)出傲人的一面。
《陋室銘》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文章雖然很短,但是卻展現(xiàn)了作者安貧樂道、不想和他人同流合污的傲人個性。首先給學生介紹作者創(chuàng)作此文的背景:“劉禹錫遭到了貶謫,成為了一名通判,按理應該住在縣衙,可是知縣卻故意為難,屢次給他調(diào)換住房,安排其住在條件很差的地方。如果是你的話,你會選擇怎樣做呢?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生活而和他人同流合污呢,還是繼續(xù)保持傲人的個性呢?作者又是怎樣選擇的呢?”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并不認為清貧的生活會讓自己很苦惱,反而樂在其中。他用高尚的道德來自我勉勵,認為品德是陋室最好的裝飾品。我覺得他的這種想法和世人不同,很有個性,而且,我也能感受到他不卑不亢的氣節(jié)?!贝撕蠊膭顚W生展開讀寫結合的練習:“如果你是劉禹錫的話,讓你給知縣寫一封信,向其展現(xiàn)自己的人格,你會怎么做呢?怎樣才能在信中表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呢?”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作者,在提升讀寫能力的同時也對自身的人格塑造有一定的幫助。
在引導學生閱讀古詩文作品后,還要鼓勵學生展開自主思考,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該怎樣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體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一面。久而久之,學生在生活中也會變得更為自信,敢于挑大梁、做大事。
三、明辨美丑善惡,深化思維
在優(yōu)秀的古詩文作品中有不少展現(xiàn)道德精神的作品。為了促使初中生構筑健康的道德體系,發(fā)展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要引導其閱讀古詩文,嘗試通過辯證思考的方式分辨善惡美丑。學生會漸漸地明白“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愛蓮說》一文借用“蓮花”展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尚情懷。在引導學生閱讀此文時,首先鼓勵學生誦讀這篇文章,并且思考一下作者怎樣描寫“蓮花”,作者想要用“蓮花”象征怎樣的人格。此后鼓勵學生參與到辯論活動中:“周敦頤認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做人也要如此,不能和邪惡勢力同流合污。但是,也有人認為,人不能過于清高,對此你怎么看呢?”學生在討論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我覺得要看針對的是誰。如果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沒有必要故作清高,疏遠別人,但是如果是道德敗壞之人,那么主動和他們保持距離是必要的?!比裟苈?lián)系生活實例引導學生討論則更好:“如果你的好朋友要和你一起去做盜竊、賭博之類的壞事情,你是應該講義氣,和他們一起去做,還是應該保持‘蓮花一般的高潔,和他們保持距離呢?”學生思考后認為:“我不但要保持距離,而且還要大義滅親,舉報他們?!痹谶@個過程中,學生漸漸懂得了分辨善惡美丑。
利用古詩文作品能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經(jīng)典的案例,鼓勵學生展開自主思考,嘗試分辨是非,思考自己在遇到人生的選擇時該如何做。這樣能促使學生“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端正自己的思想。
四、觸摸愛國精神,升華道德
愛國精神是人文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創(chuàng)造、奮斗、團結等精神理念。然而,不少初中生愛國情懷比較淡漠,缺乏救世愛民之心。利用經(jīng)典的古詩文能讓學生一步步了解愛國精神,觸摸古人悲天憫人之心,逐步升華自己的道德。
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學生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生動的描述,作者形象化地展現(xiàn)了茅屋被吹壞后一家人的遭遇。然而,很多學生卻忽略了體會作品中的愛國情懷,此時要引導學生深入感悟:“當時正處于安史之亂時期,唐朝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作者也十分貧困。而此時,作者卻想到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你能從中獲得什么感悟呢?”學生認識到:“我覺得杜甫真的做到了‘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雖然自己的生活條件也很惡劣,但是依然想到了其他人,想到了報效國家。”此后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杜甫的其他作品,學生發(fā)現(xiàn)杜甫的作品中有不少展現(xiàn)民眾疾苦、體現(xiàn)愛國情懷的作品,學生對杜甫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有了更多感悟。
在教學中要適當給學生介紹作者作品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和作者形成共鳴,思考自己若處于類似情境中會如何選擇。這樣能讓學生形成代入感,更深刻地體會愛國精神,懂得明辨是非。
學者周國平認為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要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在指導學生閱讀古詩文時,不僅要讓學生挖掘人文精神,產(chǎn)生共鳴,而且還要讓學生不斷內(nèi)化,完善自己的思想,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發(fā)展,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飛達路初級中學(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