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
【摘 要】 目的:探討抗病毒治療對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上消化再出血的影響。方法:選擇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根據(jù)患者是否進行抗病毒治療,將其分為兩組,抗病毒治療組32例,未行抗病毒治療組28例,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早期再出血與遲發(fā)性再出血情況,對比兩組治療前、治療后的HBV-DNA定量,對比兩組治療12個月及18個月時的HBV-DNA轉陰率。結果:抗病毒治療組患者的早期再出血發(fā)生率與遲發(fā)性再出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未行抗病毒治療組,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BV-DNA定量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BV-DNA定量均明顯降低,且抗病毒治療組明顯較未行抗病毒治療組低,P<0.05??共《局委熃M治療12個月及18個月時的HBV-DNA轉陰率明顯較未行抗病毒治療組高,P<0.05。結論:抗病毒治療可有效降低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上消化再出血率。
【關鍵詞】 抗病毒治療;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上消化再出血
我國是乙型肝炎感染的高流行地區(qū),乙型肝炎長時間會導致肝纖維化,最終發(fā)生肝硬化。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時,患者體內的HBV活躍,若未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則會引發(fā)其他的并發(fā)癥,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上消化道出血,很可能導致患者死亡[1]。乙肝肝硬化患者多采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從而控制乙肝患者病情。本文分析了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活動性出血停止后,使用抗病毒治療對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影響,以為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合理治療提供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所有患者均診斷為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活動出血,其中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診斷參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斷,參考實用內科學相關標準[2],排除因消化道出血、鼻出血、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等因素引起的出血,服用鉍劑及肝臟病變引起的黑便、既往有消化性潰瘍者等。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為35~67歲,平均年齡為(45.89±4.15)歲,平均病程為(2.15±0.43)年。根據(jù)患者是否進行抗病毒治療,將其分為兩組,抗病毒治療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為36~67歲,平均年齡為(45.45±3.98)歲,平均病程為(2.09±0.38)年;未行抗病毒治療組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為35~65歲,平均年齡為(46.02±4.02)歲,平均病程為(2.14±0.41)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病程等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抗病毒治療組患者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活動性出血停止后,長期進行抗病毒治療,服用阿德福韋酯聯(lián)合拉米夫定治療,每天1次,阿德福韋酯與拉米夫定每次100mg,或單一服用恩替卡韋治療,每天1次,每次0.5mg;未行抗病毒治療組患者僅給予護肝治療,服用二氯醋酸二異丙胺藥物,每天3次,兩組均治療18個月。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早期再出血(出血控制6周內出現(xiàn)活動性出血)與遲發(fā)性再出血(出血控制6周后出現(xiàn)活動性出血);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HBV-DNA定量及治療12個月、18個月時的HBV-DNA轉陰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所得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用頻數(shù)和(±s)表示,分別行卡方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早期再出血與遲發(fā)性再出血情況對比
抗病毒治療組患者的早期再出血發(fā)生率與遲發(fā)性再出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未行抗病毒治療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HBV-DNA定量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BV-DNA定量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BV-DNA定量均明顯降低,且抗病毒治療組明顯較未行抗病毒治療組低,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治療12個月及18個月時的HBV-DNA轉陰率
抗病毒治療組治療12個月及18個月時的HBV-DNA轉陰率明顯較未行抗病毒治療組高,P<0.05。見表3。
3 討論
我國乙型肝炎發(fā)病率較高,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是乙肝疾病的下一個疾病進展階段,此時患者體內HBV活躍,HBV是導致患者肝硬化的主要病因,若未給予積極治療,會引起諸如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
本文結果表明,抗病毒治療組患者的早期再出血發(fā)生率與遲發(fā)性再出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未行抗病毒治療組,主要是由于抗病毒治療可抑制患者體內的病毒復制,從而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減退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降低其門靜脈壓力,有效預防再出血。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BV-DNA定量均明顯降低,且抗病毒治療組明顯較未行抗病毒治療組低,抗病毒治療組治療12個月及18個月時的HBV-DNA轉陰率明顯較未行抗病毒治療組高,可能是由于抗病毒治療可減輕患者的肝纖維化作用,修復患者殘存的肝細胞,對患者的肝臟功能進行改善,延緩其肝硬化的進展,提高了HBV-DNA轉陰率。本文結果說明,通過采取抗病毒治療可有效減緩肝纖維化進程,起到預防出血的作用。因此患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需持續(xù)進行抗病毒治療,從而減少上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同時在選擇抗病毒藥物時,需采用耐藥率低的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并在治療過程中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肝功能及凝血功能[4]。
綜上所述,抗病毒治療可降低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上消化再出血率。
參考文獻
[1] 李宇,張平,鄭渝梁,等.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fā)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危險因素分析[J].肝臟,2019,28(06):718-719.
[2] 李志英,李宏韜,雷霞,等.前列地爾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并發(fā)難治性腹水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9,12(28):65-66.
[3] 路洪艷.觀察拉米夫定聯(lián)合阿德福韋酯治療老年失代償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16):96-97.
[4] 孫雷.替比夫定、阿德福韋酯聯(lián)用與恩替卡韋單藥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療效對比觀察[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05(39)10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