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深厚積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是全社會的道德標桿、精神標識、文明標記。新時代,雷鋒精神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注入新的活力,越來越顯示出引領文明風尚、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
雷鋒,這個普通的名字,已深深地刻畫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記憶里,這種記憶隨著時代歷久彌新。關于雷鋒與雷鋒精神的文明記憶,在現代社會的疏離與冷漠之中再次被喚醒,用以拷問人們的靈魂與良知。雷鋒作為時代的道德楷模,雷鋒精神作為人類文明的價值符號,對于當代中國社會倫理文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雷鋒身上體現出來的節(jié)儉與良善美德是現代公益慈善精神的財富倫理基礎,雷鋒精神中蘊含豐富的公益慈善倫理精神因子,值得傳承和弘揚。
應廣大群眾和億萬學雷鋒志愿者的要求,從 2020年起,《雷鋒》雜志攜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開辟專欄“最美學雷鋒新聞人物”。評選范圍,所選的個人或團體必須是雷鋒精神的傳承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踐行者;在建功崗位、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務等領域表現突出,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有中央主要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事跡感人、真實可信。我們每月選擇十個典型人物(團隊)案例,推選為當月“最美學雷鋒新聞人物”。每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將從月度“最美學雷鋒新聞人物”中評選出該年度“最美學雷鋒新聞人物”。
本期,迎接第五個“中華慈善日”,推選出近年來我國慈善領域事跡突出、社會影響良好、具有感召力公信力示范性的個人(包括慈善工作者)和團隊,列入“最美學雷鋒新聞人物”—— 九月雷鋒榜。
10個慈善個人
郭明義
郭明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遼寧省特級勞動模范,現任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鞍鋼集團礦業(yè)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公路管理業(yè)務主管,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兼)。
2011年2月14日,郭明義榮獲“感動中國2010年度人物”。其頒獎詞為:“他總看別人,還需要什么;他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幣,每一滴血都滾燙火熱。他越平凡,越發(fā)不凡;越簡單,越彰顯簡單的偉大?!?012年3月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郭明義“當代雷鋒”榮譽稱號;2012年11月14日,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2013年10月22日,當選為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對象;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郭明義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19年9月,獲得“最美奮斗者”榮譽;2019年7月24日,郭明義當選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副會長。
郭明義自述:從小到大,雷鋒一直是我的榜樣。做雷鋒傳人,就要立足本職、奉獻崗位,在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中收獲幸福。這些年,我積極投入希望工程、無償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捐獻遺體器官等活動。截至2020年3月,已幫扶遍及2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5400多戶國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脫貧,捐款總計2830多萬元,參與團隊約1300余支次。有人問我,你自己并不富裕,為什么還要去幫助別人?我確實不富裕,但做出一點幫助,能夠讓病人及時得到救治,讓貧困家庭一解燃眉之急,讓失學兒童露出幸福微笑,這都是我能夠做到的,我為什么不做呢?我為什么不多做一點兒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吳仁杰
吳仁杰,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黨支部書記,上海市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理事長。
在共青團系統(tǒng)工作的55年里,吳仁杰組織49個先進人物報告團在全國巡回演講3000多場,兩次進中南海為中央領導同志作報告;在擔任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主任的20余年里,參與建設2000多所希望小學、300所紅軍小學,資助失學兒童和貧困學生18萬多名,為偏遠地區(qū)培訓師生2萬多名,為新疆喀什地區(qū)援建希望衛(wèi)生室277個,為云南援建“共青團希望水窖”500座,組織“百萬志愿者獻愛心”“百萬母親獻愛心”“百萬企業(yè)捐百萬元”“百萬黨團員捐百校”“百萬團員、百名青年企業(yè)家?guī)屠е鷮W”等活動,籌資近9億元,得到貧困地區(qū)、革命老區(qū)、上海對口幫扶地區(qū)等兄弟省市的好評。
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對上海市希望工程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上海市的希望工程工作數十年如一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效明顯,贏得社會各界的贊譽,樹立了上海服務全國的良好形象。”
萬佐成夫婦
萬佐成夫婦,南昌六旬夫妻。2003年,萬佐成夫婦在南昌腫瘤醫(yī)院旁開辦了“一元抗癌廚房”,炒菜僅1元。這里有為照顧妻子,50歲第一次拎起炒勺的丈夫;有母親生病,站在灶前的16歲孩子;還有不懼病痛為自己燒飯的患者……艱難的日子,一餐餐家常菜,支撐他們走下去。
江西省腫瘤醫(yī)院旁,一條不起眼的小巷里,兩排爐灶構成了一個簡陋版廚房。每到飯點,這里都擠滿做飯的人。
17年來,善良純樸的萬佐成夫婦,用“一元抗癌廚房”,守護來來往往的病人家屬,在平凡煙火中,見證生死,傳遞溫情。
17年來,萬佐成夫婦堅持免費為患者家屬提供炊具,炒菜一塊錢、燉湯兩塊五。很多癌癥患者或家屬來這兒做飯,能省一塊是一塊。20多個煤爐前,人來人往,交流的都是病情和生活瑣事,傳遞的卻是人間溫情。
盧邁
盧邁,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曾任國務院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展研究所市場研究室主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流通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員。長期研究中國發(fā)展問題,關注農村問題、社會公平和偏遠貧困地區(qū)兒童早期發(fā)展。
在國務院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期間,盧邁協(xié)助王岐山組建國務院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農村改革試驗區(qū)辦公室,開始關注農村貧困問題。
盧邁關心社會底層,帶領基金會和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合作撰寫了《中國人類發(fā)展報告》,致力于社會公平發(fā)展和進步。他重視兒童貧困問題,推動基金會發(fā)布《貧困地區(qū)農村學生營養(yǎng)改善進展》旗艦報告,持續(xù)行走在為兒童發(fā)展掃除障礙、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路上。立足大國之思,他幫助中國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形象。放眼人類發(fā)展, 他體察世界,面對全球治理的挑戰(zhàn),積極參與、承擔責任,推動了中國國際化的發(fā)展進程。
“消除貧困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美好理想。兒童早期發(fā)展時期,貧困的代際傳遞通過影響大腦,影響孩子身心發(fā)育,最后導致孩子本身成長中遇到各種困難。如果能夠提早干預則越早越好,讓他們有接受早期養(yǎng)育和學前教育的機會,這樣的投入是效果最好且最合理的?!北R邁說。
劉海鷹
劉海鷹,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成立于2011年,是以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主任劉海鷹教授個人名字命名,是目前我國唯一專注脊柱疾病健康和救助的慈善組織。作為一個純專家技術型基金會,基金會以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團隊為依托,以“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傳統(tǒng)美德,促進全民健康發(fā)展”為宗旨,主要開展脊柱病貧困患者醫(yī)學救助和骨科醫(yī)生培訓項目。
從2011年到2019年,海鷹基金會專家的足跡遍布祖國西部、中部貧困地區(qū),專家團隊赴16個省份,43個貧困縣市,行程逾20萬公里;在全國建立了16個脊柱疾病國家級救助中心,為6000余名偏遠地區(qū)、貧困地區(qū)的患者進行義診;用8年在甘肅、貴州、河南、內蒙、山東等地,建立7個醫(yī)學專家工作站,對數千名基層醫(yī)生進行培訓,其中數十位基層骨科醫(yī)生成長為學科帶頭人,累計救治貧困脊柱疾病重癥患者106人次,為90個因病返貧、因病致貧家庭帶來希望。
莊仕華
莊仕華,1973年12月入伍,武警新疆總隊醫(yī)院名譽院長、肝膽外科中心主任醫(yī)師,榮獲“中國醫(yī)師獎”“中國守信院長”“全國百姓放心醫(yī)院院長”,被評為“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wèi)士”“當代雷鋒”“全國道德模范”“中國好人”……
莊仕華41年雷打不動地查房,義務巡診,開展遠程醫(yī)療服務,每天要做20多臺手術,為數十萬名患者解除了病痛。此外,還常年堅持為各族群眾送醫(yī)送藥,行程40多萬公里,巡診44萬多人次,義務幫助19家偏遠貧困農牧區(qū)醫(yī)院改善醫(yī)療條件,培養(yǎng)120名技術骨干,幫助580多個患者脫貧。莊仕華始終以進取之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的業(yè)績,創(chuàng)造了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10多萬例無一失敗的醫(yī)學奇跡,有7種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媒體這樣評價莊仕華:莊仕華是一代代駐疆武警官兵熱愛邊疆、建設邊疆、奉獻邊疆的突出代表,他的事跡也是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發(fā)展、開拓進取精神的集中體現。
白瑪央金
白瑪央金,西藏拉薩人,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西藏自治區(qū)母子保健協(xié)會會長。白瑪央金自2001年開始從事報道中國殘疾人事業(yè),對殘疾人事業(yè)懷有深厚感情,利用手中的筆和攝像機去為殘疾人鼓與呼。
近年來,由她采制的《高科技走近殘疾人》《我國殘疾人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中西部孤殘兒童將進入家庭寄養(yǎng)》《扶殘助學春雨行動圓殘疾孩子上學夢》等一批新聞,在央視《新聞聯播》等重點新聞欄目播出,得到了有關方面的充分肯定。
2009年,白瑪央金、丹增曲珍、央金開始籌辦西藏自治區(qū)母子保健協(xié)會,專注于培養(yǎng)鄉(xiāng)村助產士。在西藏,傳統(tǒng)社會并沒有接生婆這樣的專人為婦女提供接生服務。每次生產,牧區(qū)婦女在自己母親和姐妹的幫助下完成,由于沒有采取較好的護理措施,母親和新生兒時常遭遇不幸。協(xié)會創(chuàng)立之初,就將“拯救母親和新生兒生命”作為機構發(fā)展的目標和使命。
在白瑪央金的領導下,從2010年至今,西藏自治區(qū)母子保健協(xié)會一直邀請全區(qū)各大醫(yī)院的32位專家授課,截至目前,共培養(yǎng)近1500名鄉(xiāng)村醫(yī)生,分布在全區(qū)62個縣218個鄉(xiāng)786個村。通過這些鄉(xiāng)村醫(yī)生,成功接生2500名新生兒,受益人群達14萬。
孫蘭香
孫蘭香,全國學雷鋒示范點浙江溫州市“紅日亭”負責人。自1951年12月6日起,溫州市“紅日亭”全年向困難群眾提供茶水飯菜。“紅日亭”是鹿城乃至溫州慈善的縮影,是溫暖之州的愛心地標,也是新老溫州人的溫暖記憶,更成為溫州一張亮麗的道德名片。
從“愛心茶”到“愛心粥”, 孫蘭香帶領“紅日亭”一幫愛心人士堅持行善,引領了溫州免費茯茶、免費熱粥的善舉愛潮。2010年退休后的她,選擇加入“紅日亭”。最初的“紅日亭”是一個簡易的鋼結構棚架,20多位老人就擠在這小小的棚架里,為路人送粥煮茶。那時候,“紅日亭”平均每天要煮18鍋粥,消耗80多斤大米,茶水每天供應一兩噸,惠及人群主要為外來務工者、生活清貧者、孤寡老人、城市清潔工、過往行人……為了讓更多人感受這座城市的溫暖,孫蘭香和其他“紅日亭”義工們,還增加了農歷二月二芥菜飯、清明餅、端午節(jié)粽子、八月十五月餅、冬至湯圓、臘八粥、年糕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特色食品的免費供應。自2012年開始,則在每個星期天提供面條、粉干、年糕等主食,讓大家能換換口味。
這份清晨四點就要起床、晚上八點才下班的“工作”,孫蘭香一干就干到現在?!芭恪t日亭走過了這么些年,早已不能用‘堅持來概括,每天到‘紅日亭,已經是一種生活習慣?!睂O蘭香說。
崔崑、朱慧楠夫婦
崔崑,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7月3日,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再次向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據悉,捐贈手續(xù)是工作人員前往崔崑院士家里辦理的,沒有任何儀式,崔崑老還特意叮囑“不要宣傳”。
2013年,他和夫人朱慧楠一起將全部積蓄420萬元捐出,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每年資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當時,崔崑談到捐資助學的初衷時說:“我和老伴算是高齡了,生活上已經有了一些積累,工資還有一些結余,想要捐款回饋社會”。2018年,他將退休金及之前的存款,攢到一起,再捐180萬元。加上此次“新生助學金”的設立,崔崑院士和夫人朱慧楠教授在助學方面捐資已達到1000萬元。
談及捐資助學的初衷,崔崑院士表示,是國家培育了自己,設立基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自己的初心,工資有一些結余,就想捐出來,回饋社會。
陳東升
陳東升,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2018年10月,陳東升被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全國工商聯推薦宣傳為“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yè)家”。
陳東升長期關注文化、藝術、教育、社會公益事業(yè),2011年他個人捐助1億元人民幣給武漢大學修建萬林藝術博物館,不僅如此,還捐贈價值3000萬元的藝術品以豐富博物館的館藏。博物館已于2015年落成開館,兼具校內學術研究、展示和面向校園之外公眾教育的多重功能,被譽為“中國最酷的高校博物館”。
2020年2月13日,楚商“盟主”陳東升發(fā)出戰(zhàn)“疫”動員令,成立武大校友企業(yè)家聯誼會工作小組,動員武大商幫力量、校友力量,在全球尋找物資,支援武漢進行總攻戰(zhàn),全球楚商戰(zhàn)“疫”捐贈已突破1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