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生
食蚜蠅差不多是最常見的小昆蟲了,但大多數人都會叫錯它的名字,我也是。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以為它是蜜蜂。
當然不是,食蚜蠅與蜜蜂觸須不一樣,眼睛不一樣,口器也不一樣。但是,二者的身子和翅膀那么像,它們又都在花叢中采蜜,不是專門研究它們的生物學家,誰會看那么仔細。大家認錯食蚜蠅的主要原因,肯定是因為它和蜜蜂、馬蜂一樣,身上有醒目的黑黃條紋。
這幾乎一模一樣的“服裝”的確容易讓人張冠李戴,但,是誰在模仿誰呢?推測一下,應該是食蚜蠅抄襲了蜂類的“服裝設計”。黑黃條紋屬于警戒色,蜜蜂、馬蜂以此警告捕食者:“小心,別看我身量不大,可我下顎發(fā)達如老虎鉗,尾部有利刺,還能注射毒液,惹我,沒你的好果子吃!”這是真的,有生物學家研究后得出結論,一般的鳥類領教過蜜蜂的厲害之后便會對它們敬而遠之,并把這個教訓“告訴”同伴和子孫。食蚜蠅大概在旁邊看得真真切切,便開始模仿。就進化角度來說,這可是一段漫長的時光,但它們終于成功了。
這也算是聰明的選擇。食蚜蠅面對捕食者的攻擊,幾乎沒有任何防御裝備,便只好“狐假虎威”。這種裝腔作勢還真嚇退了不少捕食者。在花叢中細看,食蚜蠅比蜜蜂的數量還多,子孫綿延,人丁興旺,這是它們進化成功最重要的標志。
有一種蛾子和食蚜蠅的想法不謀而合,叫鹿蛾。它黑色的翅膀上有很多透明的斑點,就像梅花鹿身上的色塊,“鹿蛾”的名字由此而來。它的身子也和蜜蜂一樣,有著醒目的黑黃條紋。蛾子一般在晚上活動,謹小慎微,而鹿蛾在白天也常見,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在綠草中,鹿蛾身上的黑黃條紋非常顯眼,它這么高調,一定知道自己身上的警戒色能嚇退天敵,保護自己。
昆蟲的肉蟲階段是最危險的時期,在鳥類和其他天敵的眼里,肉蟲大概就是一塊精肉,所以很多蟲子也開始了對蜂類的模擬—在草葉上,它們像一只只小花斑豹。
這個世界偶爾會山呼海嘯,天崩地裂,但之后,依然是平靜的。生物圈也是,捕食者幾乎天天大開殺戒,但也不會把捕食對象斬盡殺絕,真那樣做的話,那一天也是自己的窮途末日。長久的貓鼠游戲背后,是巧妙的平衡。
強者占有多數資源,弱者也沒有滅絕。強者靠強健的筋骨和發(fā)達的肌肉,靠鋒利的爪子和尖銳的牙齒,但弱者也有縝密的心思和過人的智謀。
在“狐假虎威”的故事中,狐貍耍弄了老虎,讓它不敢小瞧自己,這是狐貍弄虛作假,欺騙老虎,典型的奸詐狡猾。但換個角度,我們是不是該用“智慧”“聰明”一類的詞語來評價狐貍?狐貍的力量不如老虎,可智力高出老虎一籌,二者應該是各有所長吧。
只是我一直很迷惑:弱者模擬強者,是不是暗示著對強者的認同?而弱者模擬強者才能自保,是不是這個世界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