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春華
豬油,是從豬的身上提煉出來的食用油脂,業(yè)內(nèi)稱“肥膘”或“白膘”。
豬油在我國飲食烹調(diào)中的應(yīng)用源遠流長,不少文獻都有記載?!吨芏Y·天官冢宰》中有:“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鮮羽,膳膏膻。”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食用肉類,春天吃羔羊乳豬,要用牛油烹調(diào);夏天吃雞干魚干,用狗油烹調(diào);秋天吃小牛幼鹿,用豬油烹調(diào);冬天吃鮮魚大雁,用羊油烹調(diào)。文中所講的“膏腥”,就是豬油。
食用豬油來源按其質(zhì)量等級,可分為板油、肥油、水油等。板油是豬內(nèi)臟外面成片成塊的油脂,質(zhì)量最好,是熬豬油的首選;肥油,即豬肉皮下肥膘或與瘦肉互相夾雜的肥肉,質(zhì)量次之;水油亦稱“雞冠油”,即豬各種內(nèi)臟外面附著的一縷縷的油網(wǎng),因為其含水量多,出油率不高,質(zhì)量較差。
豬油屬于油脂中的“脂”,常溫下為白色或淺黃色固體,熔點溫度為28~48℃,冒煙溫度為182℃,沸點溫度為200~220℃,是很好的烹飪傳熱介質(zhì)。豬油經(jīng)熬煉具有特殊的香味,深受人們歡迎。很多人認為炒菜若不用豬油就不香。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江南居民通常愛食豬油,在廚房碗櫥的藍邊大瓷碗里,或在有蓋的搪瓷茶缸、陶罐內(nèi),多備有熬制好的熟豬油。略微殷實些的人家,游子在外,父母還常為其做一罐熟豬油以備食用。
回想起來,我與豬油相伴的日子不算短。我的家鄉(xiāng)自1954年3月1日起,實行食油計劃供應(yīng)。1962年市區(qū)居民的定量是每人每月0.125千克,后來提高到0.25千克,但只供應(yīng)菜油,逢節(jié)慶還略有增加。到1983年9月,升至0.5千克。直至1993年4月1日,食油才敞開供應(yīng)。在實行食油計劃供應(yīng)期間,為彌補吃油不足,無土地種植油料植物來榨取食用油的城里人,只能熬制豬油來補充。
熬制熟豬油,主要靠板油或肥肉膘。過去,在肉店購買板油或者肥肉膘也是要肉票的。那時每人每月憑當月肉票定量供應(yīng)二兩鮮肉,節(jié)日時略有增加。若要熬油,就要把家里的肉票存量盤一盤,統(tǒng)籌安排。然而,肉票要用于熬制熟豬油,平時餐桌上就見不著半點豬肉了。
熬豬油是個細致活,亦是技術(shù)活,需掌握熬制訣竅。先把豬肉膘洗凈、控干,切成一寸左右的方塊,投入鐵鍋里,然后注入少量水,加入蔥姜,大火燒開之后用小火慢慢翻炒熬制(通常注入少量水熬制的熟豬油要比不加水的豬油色澤更好,香味更濃)。在火焰的親吻中,豬肉膘很快開始收縮,這時可以用鍋鏟輕輕按壓豬肉膘,鍋中雪白肥厚的豬肉膘慢慢變小,鍋里的油脂也漸漸增多,直到肉膘變成一塊塊油渣浮在油上,像一條條小魚那樣鮮活,并泛出賞心悅目的金黃色。這時,油脂的香味隨著油分子的運動在空氣中迅速飛揚,彌散開來,滿屋飄香。
主婦們都知道,剛熬好的熟豬油是絕不能立即舀入碗或陶罐內(nèi)的。因為油溫太高,會炸壞碗或陶罐,要是豬油全都流到地上,便后悔不迭了。要待油稍冷,揀出油中的蔥姜,舀入碗或茶缸中、陶罐內(nèi)。油完全冷凝后,即為乳白色固體,狀如凝脂。
豬油渣是熬豬油的副產(chǎn)品,要趁熱吃。灑點鹽,入口酥脆,香氣四溢,肥而不膩。油渣若是帶點肉筋,煉透后會變得特別香脆。在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豬油渣既是孩童解饞的美食,又是老饕下酒的佳肴。此外,用豬油渣燒白菜、燒青菜、燉豆腐,或是做成豬油渣醬油炒飯、豬油渣白菜餃子,就成了人見人愛的美味佳肴。
熟豬油的油脂香味迷人,用來炒菜再合適不過了,但要趁熱食用,放涼后會有一種油腥氣,油脂冷凝還會泛白色,影響食欲。過去,家鄉(xiāng)的酒樓飯館用熟豬油燒的菜品主要有清蒸鰣魚、白汁鮰魚、響油鱔糊、東鄉(xiāng)“佛跳墻”、拆燴鰱魚頭等名菜,這些都是必須用熟豬油烹飪的。江南人家做家常菜一般舍不得用熟豬油,但在做紫菜蝦皮湯時,多會放一點兒熟豬油,這是點睛之筆。油花漣漪于湯面,香氣飄溢,才算完美。
點心里的八寶飯、蔥油插酥燒餅、湯圓、年糕、豆沙酥餅,自然更少不得豬油。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包的黑芝麻餡湯團,必須用去了筋的板油。湯團煮熟,板油正好全部融化,渣滓全無,味道恰到好處,不會掩蓋芝麻的香味。
平時,家鄉(xiāng)人最喜歡的幾樣家常面食——鍋蓋面、餃面、餛飩,如果沒有熟豬油作調(diào)料,就沒有了靈魂。就算下一碗最普通的伙面,除了用足青蒜、香干、醬油、白胡椒粉等調(diào)料,也不能忘記用筷子挑一小塊乳白色的熟豬油放入碗中,頓時別有滋味。
記憶中最美好的食物就是茼蒿菜飯拌豬油。將一小塊熟豬油放進熱飯中,不斷地攪拌,直至熟豬油全部融化開來。吃這樣的飯,香滑爽口,不用下飯菜也能一口氣吃下兩碗,而且很是耐饑。每當深秋螃蟹上市,用豬油加蟹黃蟹膏熬制的“蟹油”,可謂豬油中的上品,鮮美無比,用起來如同味精,江南人家的家庭主婦們視如珍寶,一般不輕易示人。
過去的家庭主婦們大多知道,熬制出來的熟豬油時間一長很容易變質(zhì),尤其炎熱的夏季更不易保存。她們通常會在熬油的時候加幾粒茴香,或是在盛油時放一片蘿卜或幾顆黃豆,以此讓熟豬油的保存時間更長久。此外,趁豬油熬好未凝結(jié)時,加進一點白糖、食鹽,攪拌均勻后密封,也可使油久存不變質(zhì)。
中醫(yī)里對豬油的論述較多,認為豬油味甘、性微寒,無毒,具有補虛、潤燥、解毒的功效。豬油可調(diào)理人體腸胃、開胃消食、滋養(yǎng)五臟、提高免疫力,并能治療便秘、排毒解毒、祛風、祛濕、驅(qū)寒;對大小便不通、上氣咳嗽、手足皸破、口瘡塞咽、赤白帶、瘰疬等疾患,都有一定療效。
與一般植物油相比,豬油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香味,可以增進人們的食欲。特別與蘿卜、粉絲及豆制品相配時,可以獲得用其他調(diào)料難以模仿的美味。豬油中富含多種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相當,此外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E及硫胺素、核黃素等,并且能為人體提供較高的熱量。
如今中國人早已豐衣足食,飲食習慣逐步改變,大多用上了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橄欖油、山茶油、棕櫚油、葵花子油等食用植物油脂,豬油逐步淡出家庭廚房。江蘇、廣東、浙江、福建等豬肉生產(chǎn)大省的一些豬油加工企業(yè),也早已普遍采用機械方法來提煉豬油,豬油產(chǎn)品除滿足國內(nèi)市場需求外,大都銷往國外,豬油渣更是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