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斌
束腰系帶的鉤扣,是歷代服飾必備之物。物件雖小,卻使用了數(shù)千年之久,人們竟不可須臾離開。開始僅為實用,后來實用中增加了美化裝飾,由簡入繁,材質(zhì)增多,花樣翻新。有些古人遺留的精美帶鉤,成了今天不可多得的文物。最近參觀蘇州東吳博物館,見到幾件戰(zhàn)國和漢代的帶鉤,印象十分深刻。
帶鉤起源于周朝,廣為流行于戰(zhàn)國至秦漢,乃古代王公貴族和文人武士系腰帶之用的飾品。戰(zhàn)漢帶鉤多用青銅鑄造,形式多樣,與當時的流行紋飾契合。貴重者多采用鎏金、貼金、錯金銀、鑲嵌綠松石和美玉等工藝,進行進一步加工裝飾。帶鉤可分為弧形鉤和直形鉤兩類,皆由鉤、頸、體、鈕四部分組成。鈕在背后,可固定于革帶之上;頸、體可裝飾不同紋樣;而鉤與環(huán)相配,連接革帶兩端,所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束腰結帶。弧形鉤較長,一般在20厘米左右,能夠使革帶牢固系著衣袍,達到緊束腰帶的目的;直形鉤較短,主要搭掛于革帶之上,武將用于懸掛佩劍之類,文士則佩掛荷包香囊、印章玉佩等隨身物件。正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所說:“帶約其要(腰),鉤掛于帶。”
由于光怪陸離、紋飾華麗,所以帶鉤同時也起著裝飾的作用。帶鉤所用的材質(zhì)貴賤、造型精良與否、裝飾工藝如何,成為當時服飾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個熱點。因為這既是佩戴者的身份象征,也是判斷其藝術價值的標準?!痘茨献印ふf林訓》中記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于環(huán)帶一也?!鄙鐣鲜看蠓騻冊谝黄穑嗷ケ仍噹с^的優(yōu)劣,竟成為一種時尚。
今以東吳博物館館藏戰(zhàn)漢帶鉤為例,淺談古代帶鉤藝術之美。
圖1為戰(zhàn)國青銅錯金銀雙龍帶鉤。正面帶鉤雙龍并列,而龍首為一,饕餮紋鑲金,龍紋錯銀。背面有錯金鳥蟲篆書“王子”二字,鈕上方棱紋,四周圍以谷紋。整個帶鉤無論正面反面,無不工藝精湛、紋飾華美。戰(zhàn)漢時期帶鉤上有名款的甚少,特別是這件有鳥蟲篆書“王子”二字,說明其主人的貴胄身份,更是罕見。
圖2為戰(zhàn)國五龍青銅帶鉤。五條龍曲折盤繞在一起,形成一個帶鉤整體,其上的龍紋應為中華龍圖騰最早的形態(tài),渾厚而質(zhì)樸。這件文物構思巧妙,實在不可多得。
圖3為戰(zhàn)國貼金嵌寶石珠玉帶鉤。這枚帶鉤體短而厚重,最大的閃光點除了貼金,還有鑲嵌寶石和珠玉。鉤身上有紅藍寶石及大塊的玉石、小巧的珍珠,分布其間。由此可見當時的鑲嵌技術已相當成熟。
圖4為戰(zhàn)國盤龍谷紋鎏金帶鉤。金光閃閃的長龍攀援而上,龍首為鉤,其間布滿戰(zhàn)國時期玉器上常見的谷紋,紋飾繁密,構圖精致,極具美感。
圖5為西漢幾何紋鎏金龍首帶鉤。帶鉤發(fā)展到西漢,器型修長,為之一變,制成當時流行的樂器琵琶形。這件帶鉤為典型的漢代風格。器身裝飾幾何形構圖,云雷紋鎏金,間以谷紋,金光閃爍處雜以數(shù)點銅銹,斑駁陸離,越發(fā)顯得古樸。
圖6為西漢菱形紋錯金鑲綠松石琵琶形銅帶鉤,在青銅器上進行錯金和鑲嵌,工藝水平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件帶鉤整體呈琵琶形,側面看有一定弧度,鈕近鉤尾。整體紋飾工整,菱形紋由大到小,整齊排列,圓形紋兩邊對稱,皆以錯金為之。周邊以極為鮮亮的綠松石鑲嵌,制作工藝精湛,裝飾華麗,代表了西漢帶鉤工藝的最高水平。
圖7為西漢云紋盤螭虎龍鐵帶鉤。應為西漢早期形制,尚未脫離戰(zhàn)國帶鉤器型的影響。勾連如意云紋隔成三個圓形單元,各飾形態(tài)不同的螭虎龍。傳說龍生九子,有角者為虬,無角而似獸者為螭。楚國詩人屈原有“駕青虬兮驂白螭”的詩句,可知這枚蟠螭帶鉤有寓意祥瑞之意,自然受人們的青睞,而且當時鐵制帶鉤較之銅器物更為稀少。
蘇州東吳博物館館藏帶鉤還有不少,這里僅舉幾例,從衣帶構件一個方面進行賞析,感受一下戰(zhàn)漢時期金屬制作、鑲嵌工藝水平和人們的審美情趣,順帶領略一下美輪美奐的中國古代服飾和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