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江夏區(qū)舒安街位于武漢東南部邊緣,距武漢中心城區(qū)97公里,是梁子湖畔偏遠鄉(xiāng)村,平時村里住的大多是留守兒童和老人。
今年48歲的鄉(xiāng)村郵遞員熊桂林,服務舒安街最偏遠的8個村和60個灣子,每天往返近60公里,為村民送郵件、代購物資等,30年從未間斷。
一身綠色郵政制服,背著郵差包,騎著一輛載滿大小郵包的摩托車,熊桂林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過去,熊桂林郵差包里裝的大多是信件、報刊和匯款單,如今,面條、新鮮豬肉、洗潔精……郵差包裝滿了幫鄉(xiāng)親免費捎帶的各種生活物資。
“這是何橋村新屋王灣70多歲的王爹爹托我?guī)У碾婏L扇;塘口村夏家灣易婆婆說有段時間沒吃肉了,給她買了4斤肉,天熱要先送;徐家河灣徐師傅說電視機沒信號,我要去看看……”熊桂林掏出一個小本子,一一核對并認真畫上一筆。
30年鄉(xiāng)郵路,這樣的本子,熊桂林已經寫滿了18本。
“農村送快遞不像城市,有時候送一個快遞就要跑幾十公里?!毙芄鹆终f。
30年來,他風雨無阻,騎壞了5輛自行車和5輛摩托車,累計行程58.5萬多公里,投遞郵件總重量達355噸,無一差錯,無一投訴。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熊桂林既是村里的信使,更是采購員,他連接起了村里與外面的世界,一天都不敢休息。
“20斤面、20斤米、兩條香煙,還有鹽……”疫情期間,熊桂林每晚統(tǒng)計鄉(xiāng)親們需要買的東西,早上6點不到,起床趕到集市采購,有時東西多還拉上妻子一起去買,“最多時一天送了78樣物品,到晚上10點多才送完?!?/p>
疫情期間,等熊桂林進村成了村民的習慣。
街道上有一戶人家,女兒喬玲在深圳工作,因武漢實施交通管控沒能趕回家,家里只留下年邁的母親。2月初,老人突然發(fā)熱,喬玲知道后非常著急,便給熊桂林打電話,請他去看一眼。熊桂林接到電話,趕到老人家里,看到老人沒事,他心里踏實了?!斑@個村里基本都是留守兒童和老人,他們就像我的家人一樣,我能幫多少就幫多少?!?/p>
抗疫期間,熊桂林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為郵路上的23名留守兒童、350名空巢老人、1100多名村民測量體溫,幫他們對環(huán)境進行消毒。此外,他還爭取到1700只愛心口罩、300雙防護手套,分發(fā)到群眾手中。
“我理解的勞模精神,就是把本職工作做好,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做到極致?!毙芄鹆终f。
(摘自《湖北日報》)
【素材解讀】
30年風雨鄉(xiāng)郵路,熊桂林用辛勤和汗水服務著村民,點滴小事,他做到了極致,這不僅源自于對本職工作的敬畏,更有對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熱切關懷,這何嘗不是一種“匠心精神”?疫情防控期間,他也沒有停止腳步,而是承擔起了更多,這樣的基層英雄,也是國家的脊梁。
【適用話題】
小事做到極致、勞模精神、關懷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