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廣枝
對于老年患者腦梗死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非常高,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言語障礙。腦梗死患者運動性失語癥的發(fā)生率較高,國內(nèi)報道,腦血管病患者中約33%有言語障礙,65%的患者除腦卒中患者明顯失語外仍有溝通障礙[1]。運動性失語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口語表達不流利,自然語言伴有最明顯的障礙,且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則是由于其詞匯量小而缺乏實質性的詞匯語法結構,而表現(xiàn)出電報式語言,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語言表達和生活質量。作者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進行研究,對其進行運動想象療法,對失語癥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促進潛在神經(jīng)傳導,對休眠的突觸進行激活,加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重建,促進患者的語言表達功能進行恢復。本文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在遼寧省大連市友誼醫(yī)院就診的80 例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進行分組,評價運動想像療法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在遼寧省大連市友誼醫(yī)院就診的80 例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20 例;年齡53~84 歲,平均年齡(63.5±10.4)歲;體質量指數(shù)22.4~25.4 kg/m2;病程7.4~80.0 d,平均病程(49.0±16.1)d。試驗組男19 例,女21 例;年齡53~75 歲,平均年齡(65.1±8.1)歲;體質量指數(shù)23.2~28.3 kg/m2;病程7.6~81.0 d,平均病程(48.0±17.2)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經(jīng)頭顱CT 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為腦梗死患者,患者病程5~90 d,患者性別不限,患者年齡35~80 歲,患者神志清醒且生命體征穩(wěn)定,能配合研究,患者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出血性腦血管病,腦腫瘤和腦外腦寄生蟲病患者,排除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病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即唇舌功能及發(fā)音組單詞訓練,2 次/d。調整血壓,預防高血壓并治療腦水腫,改善腦循環(huán)促進腦代謝,改善腦功能保持水和電解質的平衡。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運動想像療法康復訓練。采用語言康復訓練進行特殊語言康復,主要訓練方法為傳統(tǒng)方法,包括放松療法和發(fā)聲器官運動訓練、呼吸及發(fā)音訓練、語言矯正等訓練措施,采用刺舒爾訓練法刺激進行語言康復,刺舒爾訓練法重點是加強理解和表達能力的訓練,患者在同一位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進行“一對一”的康復訓練,主要針對表達和文本閱讀,2 次/d,33 min/次。充分利用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共同思維、想象模擬和排練其在大腦中流利閱讀的常用句子或短語,形成“流程圖”,這樣患者在開場訓練中儲存在大腦中的單詞、短語和句子很容易按照“流程圖”脫落出來?;颊哂柧氈腥矸潘?~4 min,護理人員會提醒患者進行發(fā)音和說話想象的訓練使其反復想讀句子或短語內(nèi)容,就好像很流利地朗朗上口,3 次/d,35 min/次。訓練35 d 后對兩組患者的口語、計數(shù)、復述和閱讀能力進行評定。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臨床療效 治療后患者均接受改良波士頓失語癥診斷檢查,以此判定臨床療效。0 級:患者無法用語言交流或使人理解;1 級:患者能說很少的單詞和短語;2 級:患者能說單詞或短句,理解日常用語,并能在表達中產(chǎn)生語法錯誤;3 級:患者能快速理解或表達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經(jīng)驗,但難以表達不熟悉的事物或經(jīng)驗;4 級:患者多數(shù)情況下沒有言語障礙,但有時會有理解障礙,言語不流利;5 級:患者言語障礙很輕,不易被他人發(fā)現(xiàn),只有患者有經(jīng)驗。
1.4.2 治療后語言功能 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對兩組患者治療后語言功能評分結果進行評定,即口語理解、自發(fā)言語及命名復述。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治療后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語言功能評分對比 試驗組口語理解評分(29.24±2.39)分、自發(fā)言語評分(29.83±0.20)分及命名復述評分(39.1±0.2)分均高于對照組的(21.84±2.13)、(22.26±0.52)、(27.2±0.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語言功能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語言功能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失語癥是腦損傷所致腦卒中的常見并發(fā)癥,并包括多種語言符號的表達障礙,如文字表達障礙和口語表達障礙,失語癥也可理解為語言能力的下降甚至喪失[2]。我國腦出血患者眾多,其中44%以上會有失語癥,運動性失語癥為主要的失語類型。運動性失語癥主要由腦內(nèi)運動語言中樞的損害引起。運動性失語癥特征表明患者不能用語言與別人交談,但患者能聽懂別人的語言,嚴重的患者甚至不能形成語言[3]。由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的表達障礙,因此直接影響與他人的交流,多數(shù)患者會自尊心受到影響,并且價值感缺失,會產(chǎn)生煩躁、易怒和抑郁的心理。目前認為失語癥的自然恢復一般不到4 個月,2 年后語言功能的自然改善幾乎消失,應重視早期康復訓練。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患者在生命體征穩(wěn)定,不再出現(xiàn)神經(jīng)癥狀后52 h 開始早期語言康復。語言恢復的訓練方式和語言的良好恢復有賴于左半球支配功能的重組。運動想像療法通過早期的標準化訓練利用患者的思維和想象反復模擬和排練大腦中的一個詞、一個短語和一個句子,形成一個儲存在個體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流程圖”,大腦中樞的“流程圖”當輸入來自外周受體的訓練信息時的信息將得到增強,其可以重建受損的神經(jīng)傳導通路以促進潛伏神經(jīng)傳導通路和休眠突觸的激活,使患者在訓練過程中容易脫口而出反復排練的熟悉單詞和句子,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并加速失語癥功能的恢復[4]。失語癥康復是一個綜合的動態(tài)過程,包括對腦細胞代謝藥物營養(yǎng)支持和偏癱肢體功能鍛煉等。失語癥康復相對緩慢,因此需要患者足夠的耐心和適當?shù)姆椒?;患者康復訓練前需要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評估,主要的包括疾病的部位和臨床表現(xiàn),通過綜合判斷確定失語的類型,從而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逐步實施。運動性失語癥主要病因為肌肉缺乏正常的運動反饋,不能自主的控制自己的舌頭和嘴唇發(fā)聲?;颊咴谟柧氝^程中可以利用看嘴形手勢的視覺和聽覺反饋彌補,并鼓勵患者在各方面指導下重新學習控制嘴唇和使用手勢,并發(fā)出正確的聲音。在運動想象療法對運動性失語癥進行康復訓練時需要特別注意,區(qū)分患者的年齡和不同文化程度等情況設置相應的訓練條款,同時與患者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以教他們將運動想象的“序貫療法”技能熟練掌握,在生活中充分應用這項技術訓練語言功能。研究結果表明: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采取運動想像療法,動態(tài)性失語癥患者語言功能恢復優(yōu)于單純語言康復訓練。結果表明,采取運動想像療法能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語言康復治療是國外治療該病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其工作機理是運用唇舌運動訓練并結合聽覺刺激和寫作訓練實踐,由淺入深的刺激腦血管病后受損的大腦語言中樞,通過語言訓練使其剩余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語言表達能力逐步提高并補償大腦非支配半球的功能,促進神經(jīng)元生長和功能發(fā)育[5-7]。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采取運動想像療法的效果較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