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
本課的設(shè)計思路突破了對文章從前往后的分析思路,而是反其道而思之,先由本文的結(jié)尾引入本文的寫作對象——幾只貓的故事,再重點探究造成第三只貓亡失的結(jié)局。
一、找結(jié)局
學生通過課下預習文本,課上跳讀課文,找到文章的結(jié)尾句“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筆者鋪設(shè)懸念,讓學生思考作者做這個決定前家中養(yǎng)過幾只貓,它們的性情各自有什么特點,它們的結(jié)局分別是怎樣的。
這幾個小問題的設(shè)置難度不高,學生梳理文章內(nèi)容比較容易篩選出答案。但是學生在解決第三只貓的結(jié)局時,把握得不夠準確,要引導學生得知第三只貓的結(jié)局是先失后亡。
二、析原因
學生分角色朗讀文章第16~28段,創(chuàng)設(shè)情境,更利于學生感同身受。挖掘造成第三只貓亡失結(jié)局的原因。當作者發(fā)現(xiàn)芙蓉鳥死了后的第一反應(yīng)是憤怒,反復說了兩遍“一定是貓”。作者被憤怒沖昏了頭腦,失去理智僅憑直覺就做出主觀臆斷。兩個“于是”寫出了貓是兇手的順理成章。作者不僅在言語上做出判斷,他在行動上拿木棒打了貓,貓?zhí)幼吡恕H藨{借自己的強大,動用武力恃強凌弱去毆打一個弱小的動物,這是作者的武斷。此時學生對第三只貓已經(jīng)充滿了同情,在這樣的情境下,筆者拋出問題“根據(jù)文本,分析第一只芙蓉鳥到底是不是第三只花白貓咬死的。”學生的思維被激發(fā)出了火花,小組展開熱烈討論。學生可以從黑貓的出現(xiàn)、第三只貓身上沒有血跡、躺在露臺板上態(tài)度很安詳?shù)臅裉?、嘴里好像吃著什么、死在鄰家屋脊上等細?jié)描寫分析判斷出第三只貓不是兇手。
“忽然”一詞表現(xiàn)了作者全家對于第三只貓兩個月走失的毫不在意??梢韵胂筮@只貓的心情多么悲傷,真是一只可憐貓?。∽髡叩呐?、臆斷、武斷造成了第三只貓先失后亡的主要原因。而三妹的“幫忙”、妻子的指責、張媽的默默無言都加劇了悲劇的發(fā)生。如果在芙蓉鳥被迫害時有人為第三只貓辯駁一句,如果在第三只貓走失的這段時間有人找一找它,如果全家人對第三只貓多一些關(guān)愛,也許它就不會遭受這樣的結(jié)局。
三、悟情感
學生通過解讀文本,對第三只貓的遭遇充滿了憐憫,筆者投影展示修改過的文本,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體會作者知道真相后的復雜情感。
我開始覺得錯了。
我心里十分的難過,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苦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暴怒,虐待,都是針,刺良心的針。
我很想補救過失,但它是不能說話的,我將怎樣的對它表白誤解呢?
兩個月后,貓忽然死在鄰家的屋頂上。我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我永無改正過失的機會了。
自此,家中永不養(yǎng)貓。
學生對照原文可以發(fā)現(xiàn)原文有很多個“我”字,使讀者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懊悔之情。原文用了“我們的貓”,可見作者此時已經(jīng)將第三只貓看作是自己的一家人了。此外原文的標點符號用了很多感嘆號,加強了作者情感表達的語氣。
作者用了一句話總結(jié)自己造成第三只貓亡失的原因:“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蓖龜嘀篙p易地胡亂地下決斷。相比于前兩只貓,原來全家人都不喜歡第三只貓!只是張媽可憐它撿來的,其他兩只貓都是主動要過來的。而且第三只貓長得不好看,又不討人喜歡,甚至連一只貓應(yīng)該捉鼠的本職工作都不做,實在是一只又懶又憂郁的貓。相比于家人對第三只貓的冷淡,這只小貓卻表現(xiàn)出希望得到家人喜歡和關(guān)愛的心理。第15段它常蜷縮在母親和三妹的足下,但是就連三妹那樣愛貓的人對第三只貓也只是有時逗著它玩?!俺!焙汀坝袝r”形成對比,可見貓的境遇。正是因為它若有若無,不受關(guān)愛,沒人管它,它才因為夜里冷鉆到火爐底下,被燒脫了好幾塊毛變得更難看了。兩處對比顯示出同樣是貓,同樣是生命,做同樣的事卻可能發(fā)生不同的結(jié)局,緣于人的偏見。
繼而投影展示作者寫作緣由:
鄭爾康《石榴又紅了——回憶我的父親鄭振鐸》一文中回憶《貓》的寫作背景:“我家的貓,也有遇到災難的時候。一次,一只可愛的小貓突然失蹤了,幾天后,在鄰家屋頂上發(fā)現(xiàn)了它的尸體,顯然是被人打死后,拋上屋頂?shù)?,身上帶著多處傷口。姑媽們?yōu)榇丝蘖撕脦滋?。后來還在花園里為這小貓修了一個小墳,立了個小木片作為‘墓碑,上書‘小黃之墓。
又有一次,鄰居的一位先生喝醉了酒,而我家的一只小花貓卻不知趣地去和他親昵,“咪咪”地纏著他,他正心煩,一怒之下,拎起它便從三樓窗口扔了下去。雖然沒摔死,但跌斷了一條腿,從此成了一只跛腳貓……自從上述那兩件‘貓的事件發(fā)生不久以后,父親便寫了他的《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貓》?!?/p>
蒂姆·洛特說過:“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必須講出一些永恒的東西,不局限于這個時代的東西?!睂W生發(fā)散思維,結(jié)合自身,暢談感受,學生一課一得,如平等對待動物、善待生命、寬容、理性、向善,等等。筆者將學生的感悟整理匯總寫在黑板上,也板書自己所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四、思哲理
走進課堂,將學生的思維推向了更深一層,學生思考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情懷與心境,那么第一只貓和第二只貓乃至黑貓的結(jié)局又是否會發(fā)生改變呢?第一只貓已經(jīng)生病了,但是三妹沒有帶貓去看病,反而還是逗弄它。三妹并不是真的愛貓,她只是把貓當玩具。沒有把動物當作平等的生命。過路的人如果不是因為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他就不會抱別人家的貓。即使他以為是流浪貓也要問問周圍的鄰居。周家的丫頭缺乏同情心,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明明看到鄰居家的貓被抱走,既沒有阻止也沒有及時告訴作者家人,漠視生命,冷漠自私。人類站在自己的視角去評價喜好這三只貓,反之,在三只貓的眼里,人又是怎樣的呢?人是自私、虛偽、冷漠、蠻橫,等等。運用逆向思維反向思考后,不由得發(fā)現(xiàn),人身上有如此多的缺陷。再提問學生回憶自己是否犯過類似的錯誤,又該如何避免生活中類似的悲劇發(fā)生呢?由此引導學生學會自省與反思,及時修正改變自己,努力改變他人他物的結(jié)局乃至自己的人生,從而遇到更完美的自己。
最后化用陶淵明的詩句:“悟已往之可變,知逝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吾日三省吾身”,我們要有自省的意識和精神,去反思和改變自己的不足,只要改變自己,就可以改變事情的走向,最終改變?nèi)?、事、物的結(jié)局,甚至改變世界。從此刻開始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更善、更寬容、更理性、更博愛的人?,F(xiàn)在開始改變你,剛好來得及。學會自省,完善自我。
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指向中的“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是以往語文課堂中極為欠缺的,新課標也越來越重視邏輯思辨能力考查,筆者以語文課堂為立足點,一改語文課堂思維訓練的模板化和淺層化,重視提升學生的求異思維和逆向思維。再引導學生的思維由對文本的“感”到“發(fā)”,即“感發(fā)”。學生感同身受地體會了第三只貓的冤屈,為它而感到可憐,完成了對小說主題第一層意蘊的理解,達到了一定的情感體驗和共鳴。但是更要做到一課一得有所啟發(fā),這不僅僅是啟發(fā)自己做一個平等博愛的人,更啟發(fā)自己從文本中讀出領(lǐng)悟和思考,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省意識,及時做出改變,才能不斷地取得進步,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第二中學(215129)